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日落圆明园     
一座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园林,一座独一无二的皇家禁地。一个帝国的兴盛和衰亡,帝王的快乐和悲伤,皇家的痛苦和荣耀,民族的光辉和耻辱,都铭刻在这块独一无二的土地上。在暑去秋来之际,随着电影《圆明园》摄制组再次走近圆明园,通过摄像机的镜头、利用蒙太奇的思维方式,重温历史的潮起潮落。  相似文献   

2.
于洪  薛源 《中华遗产》2006,(5):102-111
雍正二年(1724年),皇帝把山东德平县知县张钟子等人找来,勘查圆明园风水。风水先生们检视了圆明园的山川地貌,最后激动地向皇帝报告:整个园子的地势西北高而曲折婉转,逐级向东南平缓过渡——龙脉的动向和水流向在风水上属于上风上水的位置。在这里建造皇家园林最合适不过了。按照风水师的说法,圆明园的整个布局被重新调整,园内山水皆以西北为首,东南为尾,九州四海俱包罗其中。而圆明园,也因此成为中国风水艺术的翘楚。  相似文献   

3.
享有“万园之园”美誉的圆明园曾经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和朝署禁地。法国作家雨果说,圆明园“不仅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  相似文献   

4.
漫游颐和园     
在北京,我们游览的第二站便是颐和园。(开门见山.简洁明了。)颐和园是一个面积较大、气势宏伟的皇家园林。  相似文献   

5.
北京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1860年曾被英法联军毁坏。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挪用巨额军费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后来又被八国联军破坏。  相似文献   

6.
北京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1860年曾被英法联军毁坏。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挪用巨额军费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  相似文献   

7.
在北京众多皇家园林中,圆明园遗址公园是游客光顾最少的一处。一来因其偏远,二来因其大而荒芜。既费脚力,又没啥看头,自然就得不到青睐。在人们心中,它与其说是皇家园林,不如说是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8.
刘阳  杨翊 《中华遗产》2009,(2):100-121
公元1709年,康熙皇帝正式为圆明园赐名,从此,这座以辉煌和奢华闻名于世的皇家园林有了响亮的私字。圆明园又是多灾多难的,她像一块美丽的丝绸被贪婪的入侵者一次又一次地撕扯着。今天,我们只能在废墟中感叹历史的残酷,缅怀和追忆这曾经的世界奇迹。虽然经过一次次的努力,渴望与流散在世界各地的圆明园遗珍破镜重圆,然而圆明园存世文物沧桑复杂的遭遇,使得它们无法踏上回家的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一座座北京奥运会场馆及相关设施日益展现出亮丽身姿,北京城已被浓厚的奥运气息笼罩,一座融汇古老文明和现代风采的奥运城市吸引着海内外人士的目光。借着奥运会的契机,中国5000年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这座有着3052年历史的古城里交相辉映。星罗棋布的奥运建设工程,像神来之笔,以传统与时尚作颜料,彩绘中华奥运之城。  相似文献   

10.
国家体育场: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为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体育场,其主体钢结构形成整体的巨型空间马鞍形钢桁架编织式"鸟巢"结构。场内观众坐席约为91000个,其中临时坐席约11000个。这里将举行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田径比赛及足球比赛决赛。  相似文献   

11.
北京:中轴线上的传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想要真正了解一座城市,或许需要离开地面。 云端之下的北京,不见了喧闹和纷扰。黑色的“凸”字型城市轮廓、横平竖直的街道网络,以及一连串蜿蜒的湖泊和城市中央的紫禁城,无不说明着这里曾有的庄严和辉煌。  相似文献   

12.
许承宁 《神州》2010,(12):14-19
中国历史上,从没有一座园林,与一个家族、一个王朝的命运如此紧密相连。它诗情画意,它中西合璧,它集建筑、园林、文化、收藏于一体,它是万园之园,同时又是政治中枢。毋庸置疑,它是大清帝国王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然而,150年前,英法联军的一场大火,使这座皇家园林终成劫灰,那些断壁残垣的建  相似文献   

13.
阎泽川 《文史月刊》2013,(11):66-66
北京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1860年曾被英法联军毁坏。光绪十四年,慈禧太后挪用巨额军费重建,后来又被八国联军破坏,1903年重新修复后日臻完善。修复后,朝廷下诏征匾,文人雅士争相献书。贵州省印江县有位叫严寅亮的人从友人那儿得知这一消息,也想试一试,就将自己独有的以行带草、行草相掺的"颐和园"三字送进宫内。慈禧一见这三个遒劲浑厚、别具风格的字,当即决定采用,并赐予严寅亮"宸赏"玉章一枚。  相似文献   

14.
白立文 《世界》2005,(12):44-47
作者感言—— 一个来中国不久的西方人在一个冬目的午后在北京走了几个小时,这并不能使他充分了解中国,但至少可以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代表政府和意识形态—的巍峨的建筑、美丽的花园、古老的宫殿、繁华的商业中心、擅于社交的大学生、诚实的出租车司机、友好的酒吧老板和梦幻般的夜总会——用比喻来形容这个国家实在是太容易了 在中国的悠久的历史上,它被政治、经济的强大力量推动着,而这些构成了现代中国发展的基石 或许真正不朽的伟大力量是由其他因素构成的:那是中国的艺术家、工匠和所有劳动人民设想和实践着的高度文明的基本元素。他们也许是政府的官员、军队的将军、企业经营者、纪念碑的建造者、艺术的创作者、石匠或者木匠——她或许就是安静、用心地清扫着门口公共人行道的中年妇女。所有人都在这样一个品味着自己古老历史,不断奋斗前进,并着眼于未来的社会中发挥着作用。作为文化,它保持着新鲜活力。 今天,中国正迈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随着政府进一步开拓视野,繁荣人民生活,把握全球经济脉搏,维护世界和平,后海将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乐趣……  相似文献   

15.
叶芷 《收藏家》2010,(12):87-89
2010年,圆明园罹难150周年。1860年的10月7日至9日,英法联军的一把火,烧毁了这座华丽的宫殿式园林,曾经的辉煌,成为一片乱石堆砌的断壁残垣、瓦砾废墟,这座皇家园林一百多年来镌刻、承载着中华民族屈辱的记忆。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11,(2):F0004-F0004
历史上金丝楠木专用于皇家宫殿、寺庙的建筑和家具,古代帝王龙椅宝座都选用优质金丝楠木制作。金丝楠木在明清两代为皇帝御用之木,严格禁止皇家以外的建筑使用金丝楠木,民间如有人擅自使用,会因僭越礼制而获大罪。  相似文献   

17.
《山茶》2011,(10):96-127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帝国的时代,之后皇帝被“请”出紫禁城,公子王孙日渐破落,曾经雍容的王府宅弟也在时代的变迁中停不住地渐行渐远,或面目全非,或湮没殆尽。  相似文献   

18.
《中华遗产》2014,(10):74-81
夏宫,是外国人对圆明园的称呼。1873年,这座夏宫已经沦为一片废墟,尽管一直有士兵把守,但早已力不从心。这一年,在大清海关工作的德国人恩斯特·奥尔末(Ernst Ohlmer),与朋友一起从守卫稀松的东北角进入夏宫,用相机记录下了那时的圆明园。这座辉煌不再的皇家园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因为它的建筑是中西结合的“最极致的样本”,还因为其中使用了大量他喜爱的琉璃做装饰。  相似文献   

19.
康熙、雍正、乾隆以及嘉庆朝所建的宫殿,在传统礼制规定内,其宫殿环境、建筑布局及艺术等力求贴近现实生活。表现出创造惬意的环境和方便舒适的建筑、满足皇帝的理政及生活要求等一系列特性。这也构成了“乾隆时期”宫殿建筑的整体风格。  相似文献   

20.
1948年春,马三立(1914—2003,相声“泰斗”)来到北平,应了两处活计,在王府井凤凰厅茶社演出和在华声电台说相声兼报广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