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9月,考古人员在秦陵二号陪葬俑坑中发现绿面跪射俑。在目前发现的秦俑中,它是惟一的绿脸俑,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这尊俑的"绿脸"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它意味着什么?本文运用大量科学依据破解绿脸俑的密码。  相似文献   

2.
秦俑二号坑紫袍跪射俑的保护与修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紫袍跪射俑位于二号坑弩兵方阵21号探方18号过洞内,出土号为T21G18-07(图一),出土时该俑仰靠在北侧立柱上,与砖铺地面形成45度夹角,面朝东,为下蹲式跪射俑,因长裙下摆及披膊露出鲜艳紫色,故暂称之为紫袍跪射俑。  相似文献   

3.
跪射俑考     
跪射俑出土于秦俑二号坑左前角。他们头上挽着发髻,身穿战袍,上身及两肩著甲;右腿着地,右足与地面垂直,左腿弯曲,左足掌贴地面,右臂微曲,手半握,拇指上翅,左臂肘部抱于上腹前,四指微曲,拇指微翘;身微左侧,双目向左前方平视。这种俑出土的地区,东西约26.6米,南北约38米,面积约1050平方米。其中俑的布局:南北两个边洞各站立三排短褐俑,东西两个过洞各站两排甲俑;中间四个过洞为跪射俑。每个过洞两行,行20尊,计共160尊。俑  相似文献   

4.
朱学文 《文博》2010,(4):27-30
1999年,秦俑二号坑出土了一尊非常罕见的绿面俑,这尊陶俑的出土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争议。本文在考究其他学术观点的基础上,从秦兵马俑作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品这一性质来探讨绿面俑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文博》1999,(5)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坑,最近又有惊人发现。在二号坑的第二阶段考古工作中,清理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彩绘跪射武士俑(见封三),其绚丽的色彩和惟妙惟肖的造型堪称秦俑之最。彩绘俑的清理出土和保护成功,是二十多年来秦俑考  相似文献   

6.
秦始皇陵兵马俑一、二号坑中出土了几件级别较高的“武官俑”,《秦始皇陵东侧第二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及许多宣传资料中都称其为“将军俑”.关于这一称谓早就有人提出了异议.“第一、二、三号俑坑中没有将军俑,现在所说将军俑,应分别是校尉俑、郡尉俑和司马俑”“所谓将军俑的提法不确,目前只能称为军官俑”.台湾的研究者认为应称之为“武将俑”.“将军俑”到底应该定为什么级别的武官俑,还有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虚拟化技术试用于秦始皇兵马俑坑和兵马俑文物的展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方法是利用全景摄影,设计和实施虚拟之环游。通过对一件跪射俑三维扫描进行虚拟三维场景处理的实践操作,可看出这一技术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10月底的骊山,秋色正浓。一片素净的灰白色仿秦建筑,掩映在翠柏之间。黑色的门匾上,写着"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以下简称"秦俑博物馆")10个篆体鎏金大字。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刚刚从十七大会场归来的"兵马俑守望者"、博物馆馆长吴永琪。就在此刻,被誉为博物馆"镇馆之宝"的跪射俑,连同其他20多件真人大小的兵马俑、100余件造型迥异的文吏俑等,在大英博物馆里营造着繁闹。从9月13日至今,伦敦陷入了"兵马俑的狂欢"中,预售门票超过10万张。展厅内,  相似文献   

9.
秦俑之制作     
跪射俑应国家主席江泽民的邀请,前来我国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夫人希拉里·克林顿一行于6月25日晚乘总统专机抵达我国古都西安,开始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第二天中午,克林顿夫妇在陕西省省长程安东和夫人以及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吴永琪馆长的陪同下,来到秦...  相似文献   

10.
英国著名资产阶级军事史学家富勒指出:“欧洲的历史就是从这种英雄气概中所产生出来的,它的象征是矛和剑,而不象在亚洲却是弓和矢。”这种说法虽有一定偏见,却也道出了弓矢在亚洲历史上的重要性。秦俑军阵步兵射击技术是秦步兵射击技术的再现,对它的探讨,在秦俑研究和整个中国古代军事史研究中,都具有重大意义。下面提出初步见解,请同志们指教。一、跪射技术研究秦俑军阵步兵跪射技术,我们主要以二号坑I区重装步兵的跪射方式为依据,通过这些作为动作环节中的静止的跪射方式,考察其跪射技术全貌。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针对秦俑二号坑出土的一件彩绘跪射俑进行了保护修复,是在考古出土现场保存状况、文物病害及病害机理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现场保护与实验室保护修复。现场保护重在稳定文物状态和应急处理;实验室保护则依据文物保护程序进行保护修复,在进行文物表面清理工作后,使用AC33(丙烯酸乳液)及PEG200(聚乙二醇)加固彩绘层,使用环氧树脂对陶俑进行了粘接修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彩绘陶俑的保护修复工作可为以后大型彩绘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秦始皇陵东侧第二号兵马俑坑钻探试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6年5月,在秦始皇陵第一号兵马俑坑的东端北侧,又发现了第二号兵马俑坑。两坑相距约20米。从1976年5月下旬至1977年8月底进行钻探和局部试掘,发现第二号兵马俑坑总面积约六千平方米。在试掘方内已清理出木质战车十一辆、高大的陶质车士二十八件、将军俑一件、拉车的陶马六十七匹,骑兵俑三十二件、鞍马二十九匹,步兵俑一百六十三件,其它各类文物包括金属兵器等共一千九百二十九件。从钻探和试掘获得的材料分析,如果将来全面  相似文献   

13.
2003年5月5日,在位于济源市区北20公里的西窑头村的国家重点工程沁北电厂工地,发掘了约二十座古墓葬.其中的10号墓,根据墓葬规模、结构及随葬器物断定为汉代墓葬,墓主人生前应是豪门贵族,出土文物最为丰富,有铜器、铁器、陶器等百余件.精品也非常多,有红绿釉多枝灯、褐绿釉陶风车、烤炉、宰羊俑、鱼鸭池、斗犬俑等.尤其是斗犬俑,姿态生动,造型逼真,是一件难得的珍品.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王亮 《文博》2009,(6):15-25
自1974年开始发掘秦始皇陵墓周围坑,就认识到陶质军队及所有雕塑品早在成形之时其上都有彩绘纹饰.但是直到1999年,对完整的雕塑品上彩绘漆层进行第一次成功加固后,陶兵俑才首次作为彩绘雕塑品被鉴赏.同时,在陵墓周围新发掘出土的其它类型的雕塑上彩绘保存较为良好,尤其是百戏俑和青铜禽类.从2003年开始,对漆层材料和技术的研究作为中德文化遗产研究项目的一部分在中国已经开展.这些研究使得对技术现状有了一个详细的了解,包括对颜料和粘结剂辨别.他们还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原始色彩.2006年,该研究结果将作为重建色彩和图案计划的根据.从2号坑过洞的一组跪射俑中可以看到作为个人和作为一个编队的彩绘陶俑.显示其总体的图案效果,色彩与效果的生动组合,以及色彩装饰的细节.它也明显的说明了每一件雕塑品的彩绘都不相同,各自独立.装饰品的彩绘图案只限于特别的高级别军人如高级官员和将军.不同类型的复杂图案可以被重建.他们详细的描绘纺织品,以及因为伸展身体而使表面变形的纺织品.另一种类型的装饰是有造型的应用结构.这些单色的结构表面描绘了百戏俑裤子上的精细丝绸,青铜禽类的羽毛或青铜战车上将军的翡翠挂件的突起.装饰图案与真实纺织品之间的关系强烈的令人惊讶.出土的宝贵的丝织品构造可以让我们明白这些陶质雕塑的绘制者想描绘什么样的纺织品,并再次说明陶质雕塑的色彩装饰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5.
朱学文 《文博》2000,(1):77-80
1999年,秦俑二号坑清理发掘出土几尊彩绘颜色保存较好的跪射俑,引起世人的注目,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中的明珠。 秦涌二号坑彩绘涌的发掘清理目前主要集中于东北部的驽兵军阵。从发掘现状来看,彩绘陶俑的颜料结构与分布不尽相同。首先,陶俑的彩绘涂层在结构上很不统一,大部分先是在陶俑上涂一层生漆,在生漆上再彩绘一层颜料,也有一小部分彩绘两层颜料,还有的陶俑某些部位只涂一层或两层生漆而不彩绘的。其次,陶涌的彩绘颜色也多姿多彩。发髻及发带上主要为赭石色或朱砂红,面部为粉红色,领部为粉绿色、紫色或粉白色。甲片为…  相似文献   

16.
俑,古时用以殉葬的偶人,一般为木制或陶制。用俑殉葬是我国丧葬史上的一大进步,它逐渐取代了夏商周时期用活人殉葬的残酷葬俗。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这种葬俗始于商代末期,盛于秦汉,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是秦代用俑陪葬的集中体现,但在其它地方却极为少见,说明秦代用俑陪葬还仅局限于中央。及至汉代,用俑陪葬开始普及,许多地方的高级贵族或官吏的墓葬中都有俑出土,我国古代用俑陪葬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其中如陕西西安、山东临沂、江苏扬州等处皆发现有用大量的俑陪葬的例证。  相似文献   

17.
1982年,河南省博物馆从省文物商店征得一件相扑俑。二俑设置在一个长3.6、宽2.7厘米的长方底板上,通高6.4厘米。系陶质手工捏制品。该相扑俑除底板及俑的下肢部分未涂釉外,余皆施绿釉。二俑皆裸体,赤脚,头系发髻,身束腰带,胯间绷护裆带。二者分次上下,皆弓步俯身,居上者上体饰有阴线圈纹饰,仰面张口,皱眉瞠目,右手扒对方臀部,左手抱腰。居下者面部向内,用双手紧  相似文献   

18.
骑兵鞍马甲天下立射跪射冠古今──写在秦陵二号俑坑对外展出之际张涛一号俑坑是农民打井时偶尔发现的;二、三号俑坑是经考古勘探发现的,并在二、三号俑坑之间发现了一个未建成的土坑。1976年4月23日,考古人员在一号俑坑东端以北20米处又钻探出一个大型兵马俑...  相似文献   

19.
《秦始皇陵东侧第二号兵马俑坑钻探试掘简报》(以下简称《简报》)指出:“跪式背弓俑二十四件,在第一单元的T_(10)出土.这个探方包括南北两个东西向过洞,每个过洞各有身高约1.2米面东跪式背弓武士俑两行,每行六件,出土时多数完整.这批俑的姿态完全相同,右膝着地,左腿蹲曲,身和首向左方倾斜,两目向左前方平视,两手在身的右侧上下作握弓状(弓形竖立,弓弦在俑背后).……在两过洞中清理出大量铜镞,俑旁并发现腐朽的木弓遗迹和少数铜剑鞘头等,证明这批武士俑原持有弓箭和铜剑.”  相似文献   

20.
《文博》2014,(5)
西汉"裸俑"的出现和使用是中国墓葬艺术史中鲜见的一个阶段,以景帝阳陵与此前其它帝陵出土的人像陶俑相比较,在造型手法和表现形式方面均有进一步的发展,并形成了更具活力的自然写实主义风格。在研究阳陵"裸俑"相关艺术形式方面问题的同时,我们发现了影响其风格形成的几方面重要因素,而这些雕塑作品也必然成为研究汉代人生死观念的重要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