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登山绝招     
登山绝招○易金登山时,应遵循大步走的原则,每一步都要尽可能地向上迈。这样登一步可能会累些,但登了一千步后,就会显出益处。比如登泰山,泰山有台阶六千多级,如一步登一级,要登六千多次;如果一步登两级,则只需三千多次,就省力得多(因为它要少抬三千次腿,尽管...  相似文献   

2.
霸气乔戈里     
2003年春节,新疆登山管理中心和乌市登山探险协会的“国人首次乔戈里徒步探险”的贴子一出,人气极旺,立即聚集了三十多位好手。登,咱不敢,只想攒着劲争得一睹。谁料,人这心气极短,三二下,几乎跌倒,乔戈里——岂是什么人都瞧得的?  相似文献   

3.
登山     
这是我和父母游黄山的第二天。可今早,我们只能于坐在山下的旅馆里。因为外面不属我们登山的人——瓢泼大雨从天空中倾泻下来,水流成河,聚集在低洼地带,形成一个个泥水坑。天空中,云低得好似要把房子压塌了。空气中弥漫着水气,时不时地还夹着阵阵雷声,令人觉得眼前的黄山望而生畏。“唉!这地方已有一个月没下雨了,可偏偏在我们登山之时下雨,真是倒霉!”父亲气愤地说。“就是,这老天爷也真是不尽人情,我们的出游计划全泡汤了!”母亲附和着说。顿时,全家游玩的快乐被这一阵不知下到何时  相似文献   

4.
对我来说1999年是非常难忘的一年,那年三月我离开家乡,第一次来到拉萨,进入西藏登山学校。从家乡聂拉木到拉萨需要三天时间,一路上我都在想象即将踏入的学校。那时学校刚刚成立,登山装备非常简陋,我们用的大部分都是60年代用过的装备。虽然条件很差,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勇敢、拼搏、敢于挑战困难的精神。尼玛老师的这句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今天我带了你们二十几个人,将来你们要培养更多的登山人才,发展西藏的登山事业。”  相似文献   

5.
李新治 《丝绸之路》2004,(11):61-61
(亻登)人,是我国西藏自治区察县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人们称赞这里“山头积雪银世界,山谷樟叶泛春光,入冬冬天天不寒,郁郁恰似赛江南。”  相似文献   

6.
余斌 《中华遗产》2008,(6):156-157
40年代的昆明,在背街上,如有格外时髦的女郎走过,就会有若干小男孩不远不近地跟在后面喊:“摩——登!上街找先——生!”“摩登”在这里是名词,指穿著入时的青年女子。  相似文献   

7.
一人生最大的乐趣莫过于登山。登山可健身骨 ,强体力 ;亦可励雄志 ,磨性情 ,更可怡心灵 ,养浩气。故 ,我生在嵩山 ,长在嵩山 ,又立足于嵩山 ,是天赐的宝地与鸿福。登山有易难之分 ,有快慢之别 ,有高低远近之差。有路可走 ,有阶可登 ,有道可寻者 ,低也、近也、快也。遇上则上 ,遇下则下 ,遇峰则转 ,遇障则回登者众也 ,可谓之易也。无路可走 ,无藤可攀 ,无道可寻者 ,高也、远也、慢也。欲上不得 ,欲下不能 ,欲障不越 ,登者寡也 ,可谓之难也。有所闻无所观 ,有所观无所行 ,有所行无所达者 ,险也、奇也、更慢也。必披荆斩棘 ,勇猛精进 ,锲而不舍 ,方能登峰造极 ,登者极少也 ,可谓之更难也。春日登山 ,可观山花之艳妆 ,可浴温暖之和风 ,可得万木之香气 ,使人精神振奋 ,意气奋发。夏日登山 ,可观云烟之变幻 ,可浴暴雨之洗礼 ,可得飞瀑之清气 ,使人高蹈风尘 ,放情凌霄。秋日登山 ,可观高义之薄云 ,可浴冰清之寒霜 ,可得鸿鹄之志气 ,使人荣耀秋菊 ,翘首八荒。冬日登山 ,可观峰峦之素裹 ,可浴飞舞之白雪 ,可得松柏之骨气 ,使人自强不息 ,刚健中正。朝日登山 ,午踏峰端 ,日落而归 ,则是一鼓作气...  相似文献   

8.
人为什么要登山? “因为山在那里。”上世纪20年代中期,英国冒险家乔治·马洛里如是回答,这位传奇人物初次挑战珠穆朗玛峰时不幸葬身山中:全世界第一位征服珠峰的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则表示,“我登山,因为那是一件快乐的事。”  相似文献   

9.
日喀则拥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因此它成为众多登山爱好者的神往之地。他们慕名而来,在一睹珠峰芳容的同时,攀峰登岩,观天地之造化、览自然之奇观、历珠峰之险峻、品探险之乐趣,以求通过攀登第一高峰来亲近自然,挑战自我,成就自己的人生新境界。 藏语“珠穆”是女神之意;“朗玛”是第三的意思,因为珠峰附近还有四座  相似文献   

10.
火葬是一种古老的葬俗,早在我国先秦典籍中就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墨子·节葬篇》称:“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烟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荀子·大略》亦云:“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也,而忧其不焚也。”这里的“仪渠”和“氐羌”都是指我国西部  相似文献   

11.
一个偶然的机遇 1988年1月12日晚、正是小寒接大寒,三九四九冰上走的季节。虽无积雪,寒风刺骨。 晚饭后,我写作太累了,独自出门散步,不觉走到灯市东口的一家私人小商店。我买了一袋胡大瓜籽,取货交款间,从店主人那里听到了亲切而又熟悉的乡音。我禁不住问这一对老夫妇; “你们是山西人吗?” “正是。”老俩口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同时脸上绽开了笑容。 “哪里的?” “文水县。” “咱们是近老乡,我是榆社人,还是一个地区呢。” 老乡遇老乡,聊起来挺热火。 闲话之中,这位六十余岁的老头突然冒出了一句:“北京咱们山西老乡不少,旁边这胡同内…  相似文献   

12.
烟雨豁蒙楼     
近日读到几篇近代化名人写的金陵忆旧的章,发现了几个有趣的现象:一是他们无论在南京逗留长与短,都要去登一登豁蒙楼。例如名散家、翻译家、艺理论家梁实秋先生,1923年初次到南京东南大学任教,人刚到,便拉着同伴出了校门,叫了一辆黄包车说:“去豁蒙楼!……怎么,你不拉?”那车夫迟疑了一下,笑着说:“拉,拉!,,梁实秋感到奇怪:这车夫为什么笑呢?等车两三分钟到了目的地,梁先生这才明白:原来豁蒙楼与学校近在咫尺。“难怪车夫要笑我们,我们下了车自己也忍不住笑起来。”  相似文献   

13.
一位大学登山队员说,"由于年轻人的特点,我们在攀登过程中如果没有正确引导是容易出问题的,登山需要的那种平和与坦然恰好是年轻人缺乏的。我们太想登顶,太看重结果了。我们的人生阅历与经验的不充分,会让我们无法处理与面对在攀登中遇到的特殊情况。"曾带领中国业余登山队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王勇峰向刚刚成立的人民大学登山队授旗时表示,每一座雪山都有危险,安全应该摆在第一位,中国登山协会不鼓励没有必要的雪山经验和准备的个人和组织贸然去登雪山。  相似文献   

14.
方健 《旅游纵览》2008,(6):46-48
<正>题记:窥探历史,探寻文化,尼泊尔散发出来的迷魂气息让我认定了这是一个可以承载想象力的旅游胜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到尼泊尔旅游,因为游人能在这里近临喜马拉雅山却没有高原反应,来这里的游人除了登山和度假外,还有一类人——专程摄影人。我们从成都到拉萨,再到加德满都,一路沿着漫  相似文献   

15.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像一座高耸入云的白塔,矗立在中国西藏与尼泊尔边境的喜马拉雅群山之颠。她的盛名早已远扬四海,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珠峰脚下人们的生活和追求。记者近日驱车沿中尼公路采访了那里的农民、僧尼和环保工作者,所见所闻,令人耳目一新。珠峰大本营的牦牛驮运队素有“高原之舟”美誉的西藏牦牛,如今越来越成为登山探险者离不开的运输工具。国内外登山运动员从西藏首府拉萨乘坐汽车出发,经后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到达珠峰登山大本营。这里海拔5200米,抬头望去,海拔8848.13米的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在…  相似文献   

16.
青山活石     
雨花石在它的盛产地——仪征市青山镇,老乡们都不叫它雨花石,而叫它“活石”。  相似文献   

17.
一人生最大的乐趣莫过于登山。登山可健身骨 ,强体力 ;亦可励雄志 ,磨性情 ,更可怡心灵 ,养浩气。故 ,我生在嵩山 ,长在嵩山 ,又立足于嵩山 ,是天赐的宝地与鸿福。登山有易难之分 ,有快慢之别 ,有高低远近之差。有路可走 ,有阶可登 ,有道可寻者 ,低也、近也、快也。遇上则上 ,遇下则下 ,遇峰则转 ,遇障则回登者众也 ,可谓之易也。无路可走 ,无藤可攀 ,无道可寻者 ,高也、远也、慢也。欲上不得 ,欲下不能 ,欲障不越 ,登者寡也 ,可谓之难也。有所闻无所观 ,有所观无所行 ,有所行无所达者 ,险也、奇也、更慢也。必披荆斩棘 ,勇猛精进 ,锲而不舍…  相似文献   

18.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9月11日 ,胡适在写给文学青年企霞(即后来成为作家、1957年“反右”时与丁玲同被打成所谓“丁陈反党集团”的陈企霞)的一封信中 ,在批评了他“写的文字不曾经过‘说老实话 ,说平常话’的训练”之后 ,特意写了这样一段话 :《独立》(笔者注 :指胡适主编的《独立评论》)向不登文学作品 ,我们只要一些清楚明白说平常话的好文字而已。送上《乡音》、《新秀才》两篇 ,可以代表我们要的文字。《新秀才》一篇是一个今年考北大不取的贵州学生做的。你看了也许不能欣赏这一类的文字。但文字不从这一条路子入手 ,…  相似文献   

19.
雄伟壮丽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它以绝对高度屹立在中国和尼泊尔边界,记录着人类顽强的追求与探索,吸引着无数登山爱好者去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而在众多登顶英雄里面有六位中国女性,以她们的勇气和豪情为中国的登山事业谱写了一篇篇 辉煌的历史。潘多,三个孩子的母亲在中国登山界,提及潘多,没有人不树起大拇指的。这位1939年出生的藏族女性,成 为世界上第一个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妇女。而1975年5月27日,无疑是潘多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二十多年过去了,她对那段经历依然记忆犹新。 她回忆道:“当时我们是下午两点半登上顶峰的。我们…  相似文献   

20.
步游清源山     
这三四年来,到清源山去晨登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了。 回望这座千年名山,我们从曲径通幽的古道仿佛看到了历史烟云。泉州北宋名知府王十朋"登山如入上下竺,宴坐疑临大小湫"的典雅,南宋大理学家朱熹"联车陟修坂,览物穷山川"的高古,明代大史学家何乔远"冈磐纵步,石液砺齿"的劲健,唐代诗人韩偓"无奈离肠日九回,强掳怀抱立高台"的悲慨,明代诗人黄克晦"蹑屐名山顶,长风吹布袍"的旷达--披阅清源山历代诗词以遥想古之贤哲的登山风格,用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加以解读皆妙在其中,直令人心追步疾,恨不即刻置身此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