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秋平 《风景名胜》2021,(4):0305-0307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它设在行政与司法权力间并发挥缓冲带之功效。其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且由于具备节约司法资源、及时保护环境公益等优势而有着自身的独立价值、特点,因此被认为是同诉讼程序一样重要的制度创新。然而,由于目前相关规定仍显不足、实践经验尚不充分等原因,实践中也暴露出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强制力不足、诉前程序案件线索来源过窄、对行政机关履责认定标准不一、诉前程序履责期限设置过于僵化等弊病。因此,需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处理,强化调查取证权、拓宽案件线索来源、明确履责认定标准、增强期限规定之弹性方可更好地发挥该程序效用,从而加强环境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2.
从2017年检察公益诉讼试点以来,中国的公益案件呈倍数增长,然而当前公益诉讼制度尚未健全,导致各类检察公益制度的衔接有待明确、诉前程序有待补足以及生态损害赔偿制度有待明确等问题.鉴于此,文章立足于当前检察公益诉讼的理论成果和全国实践现状,探讨当前我国公益诉讼制度在构建上的经验与不足,致力于提出有效的优化建设性意见,回应...  相似文献   

3.
王姣  刘恒 《沧桑》2013,(4):140-142,149
目前我国对于民事公益诉讼的规定,只涉及民事公益诉讼起诉主体、范围的内容,对于民事公益诉讼程序的具体规定并未涉及。相比较而言,域外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发展比较成熟,虽然不同的国家有其不同的法律传统、法律文化,但是其共同的目的保护公共利益是一致的,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程序构建可以在适合我国国情及在司法实践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借鉴。本文介绍了美国集团诉讼制度、英国告发人诉讼制度等等,并从中分析并借鉴其中对我国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瞿淼 《区域治理》2022,(4):109-112
目前,我国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范围的规定过窄,阻碍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发挥应有价值.公民是公共利益的载体和诉求的行使者,在法理上拥有公益诉权,成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具有其在保护自然环境、节省司法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因此建立恰当的公民提起资格引入制度格外重要.本文分析了当下我国有资格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及其不...  相似文献   

5.
卢怡静 《区域治理》2022,(15):108-111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案件呈上升趋势,行政机关在履职过程中,存在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的现象,未能有效履行职责.2017年修改的《行政诉讼法》中,明确赋予了检察院作为原告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职权,作为启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前提,在于行政机关是否依法履行了其相应的职权,这对于诉前程序的转换也至关...  相似文献   

6.
我国文物保护管理体系长期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度有限。公益诉讼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目的,能够从程序上突破传统诉讼制度对原告诉讼主体资格的限制,且能够达到事前保护的效果,弥补文物行政执法的不足。本文以96起文物保护公益诉讼案件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时空分布、原告类型、被告类型、案件性质、责任承担、审理结果等方面的发展态势,总结当前文物保护公益诉讼实践中的亮点与问题,并从路径选择、主体资格、程序设置、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就推进文物保护公益诉讼制度构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设计中,由适格主体代表公共利益提起诉讼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现代诉权理论的发展和行政公益诉讼在域外各国成熟的司法实践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撑,因此赋予检察机关原告资格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具有正当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刘覃贺  雷鑫  李斯奇 《文史博览》2015,(2):52-54,57
随着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人们维权意识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公益诉讼将被提起。不同于普通的诉讼案件,公益诉讼的专业性以及复杂性要求必须要有律师的协助方可进行。而现行的律师费用制度并不能全部适用于公益诉讼制度。所以,本文将从公益诉讼律师费用的负担方式、公益诉讼律师费用的移转支付、公益诉讼律师的奖励以及法律援助这四方面对如何解决公益诉讼律师费用制度问题提出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9.
所谓异地诉讼是指改变案件的原管辖地,依法移送案件至异地受理的诉讼活动。秦汉时期司法程序的重要原则是"一法行之于一国",异地诉讼即是保障这一原则的重要程序。当时的异地诉讼程序包括"合"与"分"两大方面:将共案但分系异地之囚"合"于一处的司法管辖;在一定条件下将本地之囚"分"于异地审理。秦汉时代设立异地诉讼程序,是防止地方干预司法的重要策略,对维护司法公正与统一的司法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诉讼行为无效制度在诉讼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强调程序的独立价值,能促使司法行政机关严格遵守法律规则。但它仍然是有局限性的,比如法院可能仅仅因为诉讼程序存在错误和瑕疵,就放弃追究责任人的责任,甚至使可能有罪的被告人逃脱法网。本文通过对此制度局限性的分析,提出一些积极有效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侯慧慧 《沧桑》2010,(1):37-38
诉讼行为无效制度在诉讼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强调程序的独立价值,能促使司法行政机关严格遵守法律规则。但它仍然是有局限性的,比如法院可能仅仅因为诉讼程序存在错误和瑕疵,就放弃追究责任人的责任,甚至使可能有罪的被告人逃脱法网。本文通过对此制度局限性的分析,提出一些积极有效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张宝 《区域治理》2022,(12):99-102
从民诉法修改稿征求意见来看,我国小额诉讼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仍是效率和适用率.小额诉讼制度程序正义的论证似乎并不充分.本文以小额诉讼再审案件为分析样本,剖析司法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反思并廓清小额诉讼理论中长久以来的误区.提出从制度价值层面,应当为小额诉讼制度适当"松绑",回归提供便利高效低成本的价值目标.就规则设计层面,小...  相似文献   

13.
法的外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的制定与实施常常给他人带来非自愿的成本或收益,本文称之为法的外部性。法的外部性,导源于现代社会法律的经济性、公益性等特征不断增强。内在化法的外部性,须明确界定中央与地方之间、国务院各部门之间的立法权,完善立法程序,建立立法损害补偿制度;须在完善公务员奖励制度、国家赔偿制度的同时,降低提起公益诉讼的私人成本,提高公益诉讼的私人收益。  相似文献   

14.
李永红 《沧桑》2010,(3):53-54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行政诉讼制度的新型诉讼制度,它在我国的确立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需要深入细致的理论准备和一定时期的实践探索。针对行政公益诉讼在我国存在的诸多障碍,本文提出了构建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5.
杨鹏举 《沧桑》2009,(3):61-61
审前程序尤其是侦查程序中的司法裁判职能的缺陷是我国刑事诉讼具有行政化治罪倾向的重要原因之一。司法裁判职能介入审前程序,有利于实现审前程序诉讼状态的形成,有利于实现程序正义,实现保障人权的刑事诉讼目的。审前程序尤其是侦查程序诉讼化改造的必由之路是司法裁判职能的提前介入。  相似文献   

16.
董少清 《沧桑》2008,(6):93-94
我国刑事审前程序中司法审查制度的缺失,导致了我国刑事诉讼的重大结构性缺陷,使审前程序丧失了诉讼构造的基本格局,因此,建立我国的审前司法审查制度势在必行。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应在审前程序中设立一个中立的司法裁判机构、完善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完善我国的司法救济机制和刑事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7.
"覆"是秦汉诉讼制度中的重要概念。以往学者多采纳沈家本"重审察"的解释。通过对传世文献与出土材料的考察,可发现"覆"不仅用于二审、重审、再审案件,亦用于一审案件,因此不宜将"覆"定义为"重审察"。目前所见"覆"的案例一般为上级机关主理或由上级机关指定某机构(或使者)主理的案件,主理的程序包括立案、侦查、审判、复核、监督等各个环节。在此基础上亦可进一步考察秦汉文献中"复""复案""覆讯"的含义。秦汉时期诉讼制度中"覆"程序的存在,反映了当时司法体系和诉讼程序的复杂以及审级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文化遗产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救济手段,文化遗产公益诉讼正在得到立法和司法机关的逐步认可。公众作为文化遗产公共利益的直接享有者,应当享有文化遗产权利,通过参与文化遗产公益诉讼保护公共利益。尽管中央和地方立法、司法机关通过听证会、观察员等制度进行了公众参与文化遗产公益诉讼的积极探索,但仍然存在法律依据缺失、参与形式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件缺乏等问题。虽然文化遗产公益诉讼由检察院提起行政诉讼为主导,但应当拓展公众参与公益诉讼的深度,并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原告资格。公众可以为公益诉讼提供线索与证据信息,参与评估公共利益是否受侵害及恢复情况,平衡各方利益诉求,或以特定身份直接参与案件审理。我国需要从制度层面畅通信息渠道、落实全流程参与决策机制、落实人民陪审员、观察员、监督员制度并完善激励制度,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化路径。  相似文献   

19.
2015年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法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针对环境公益诉讼目前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解释.然而从根本上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文章将以法学理论为视角去探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法律构建,以期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协调维护个中的利益关系,推动我国环境法治的统一建设.  相似文献   

20.
吴安荣  严蛟  刘涛 《沧桑》2013,(6):208-211
环境公益诉讼是一种特别诉讼类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救济环境公共利益,它是原告基于环境和生态自身受到损害而提起的旨在治理和修复已受损的环境的诉讼。当前许多被认定为环境公益诉讼的案件其实并非真正的公益诉讼案件,众多学者们的环境公益诉讼分为环境民事公益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错误认定,究其原因在于理论界和实务界未合理界定环境公益诉讼的性质而将其与环境侵权诉讼相混淆所致。本文在总结各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2007年至2012年公开报道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实际案例加以论证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