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神州民俗》2007,(7):28-28
布朗族的两次婚礼是传统的“不落夫家”婚俗的一种表形式。在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这种习俗流传。 “不落夫家”是指结婚的当天或第二天,新娘必须回娘居住。过几年或生了第一个孩子之后,再回婆家居住。新娘结束娘家生活回到婆家时,要举行一定的仪式,这于举行第二次婚礼。  相似文献   

2.
庞晓华 《文史春秋》2023,(11):41-44
<正>2021年,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族石牌习俗”以规约习俗类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是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积极参与挖掘、保护、传承的成果。这一项刻在石头上的国家级“非遗”,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大瑶山瑶族人民与石牌制度在金秀70多年沧桑巨变中难忘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闽南民间举行婚礼期间,总有一个能歌善唱的“送嫁妈”(主持婚礼仪式亦称“送嫁姆”),在高声诵唱,贯穿于整个婚礼,既庄重严肃,又诙谐风趣,为婚礼增添喜庆、祥和、美满气氛。  相似文献   

4.
《神州》2011,(16):33
婚俗何去何从?需要我们挖掘、保护、传承。"婚嫁习俗,有礼则安,无礼则乱。做事落不是,都是因为礼仪文化不到位引起的。失了礼引起不和谐,因为失礼打架、断绝亲戚关系的事屡见不鲜。嫁娶风俗中。婚礼仪式本身,也是对子女进行孝道教育的一个过程。"婚礼中的种种程序仪式。也被认为是  相似文献   

5.
河南的撒帐婚俗康弘如今,豫东一些农村,婚礼中,还有这样一项仪式:新郎、新娘拜堂、拜长辈、对拜后即双双人洞房坐于床沿,由一"全福人"(指上有父母、下有子女,有一定财富及社会地位的中年妇女)手捧果盘,将盘中各种干果撒向床上,边撒边念祝福之歌谣,如"撒个枣...  相似文献   

6.
异彩纷呈的新疆回族婚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礼,是新疆回族人一生中的大礼。父母亲把为儿女举行婚礼,完婚叫“卸担儿”,认为这是“终身大事”,完成了一桩重大夙愿,因而对婚礼特别重视和讲究。但由于回民分布在全疆各地,同许多民族杂居在一起,婚礼的形式内容多种多样,不尽相同。尽管如此,回族传统婚礼奉行以节俭为原则,体现隆重、喜庆的气氛。这些内容在广大回民中都始终未改变;主要的婚礼仪式也都较完整地保留着。概括起来主要仪式有:提亲、定茶、插花、娶亲、念“尼卡哈”、撒喜、闹洞房、摆针线、回门等。 提亲 回族中有句俗语:“一家女儿百家求。”当回族姑娘长到十…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海南人用槟榔消瘴、忍饥,在长期的发展中,槟榔成为人们社交和婚礼习俗的载体。清末民初瘴气渐消;抽烟习俗的形成,香烟取代槟榔成为社交礼仪的载体;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的传播,社会风气变化,现金取代槟榔成为婚礼习俗的载体。吃槟榔只是个人饮食行为,槟榔只作为黎族的社交和婚礼习俗的吉祥物,由海南的传统习俗演变为黎族习俗。  相似文献   

8.
哈萨克族的婚姻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族传统的婚姻、家庭及其习俗保留了较多的草原游牧文化的特色。哈萨克族的婚姻制度主要是男娶女嫁,从夫居住的一夫一妻制。婚礼过程比较复杂,从说亲到完婚要经过一系列仪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其传统仪式和内容都简化了。  相似文献   

9.
赵光 《文史月刊》2002,(8):53-54
1900年,蒋介石对其青梅竹马的堂表妹毛阿春产生了恋情,蒋母王采玉便托人去说媒,没想到毛母一口回绝。后来在亲戚的撮合下,蒋介石与当地一百货店老板的次女毛福梅订了婚,15岁那一年,与毛福梅拜堂成亲。婚礼上还闹了一个大大的笑话:大喜之日,新娘花轿到达门前,鸣放喜炮,行拜堂礼。谁知礼毕后蒋介石撒腿就跑,竟与众顽童去哄抢爆竹蒂头。当地有句俗话:“新郎拾蒂头,夫妻难到头。”披着红盖头的新娘闻悉此事,凄凉的心境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0.
旧时,江宁民间婚娶,吹吹打打,鼓乐齐鸣,爆竹轰响,热闹欢乐,特别是闹洞房还有说有唱,不乏典雅之风,是婚礼的欢乐高潮。一般的经过订婚、定亲之后,即约定婚娶吉日,男方用大花桥迎娶新娘到家成亲。新郎新娘同在新房内吃红鸡蛋、面条,喝“和气汤”,象征后世子孙兴旺发达,夫妻好合欢乐、百年偕老。然后在厅堂“拜堂”。到晚,酒宴毕,就开始闹新房。  相似文献   

11.
在广东东莞地区的旧时婚礼中,有“撒果子”习俗。“大妗”在“铺床”过后,把花生、莲子、红菱、橘子等水果向新人床中撒去,且边撒边唱“撒果子歌”,其词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土族》2003,(4):53-55
“西亚然”是贯穿土族婚礼全过程的一种赞歌和问答歌。它紧紧围绕婚礼仪式的步骤和内容进行演唱,是婚礼中的主要歌曲之一。这里搜集、整理了在土族地区普遍演唱的九首。  相似文献   

13.
从古至今,婚姻一直是人们人生中的一个大事。人们无不以各种形式的仪式来庆祝婚礼。婚礼形式也因国家,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变化。本文从婚礼前准备、婚礼地点、婚礼服装、婚礼宴会等方面来阐述中美两国婚俗文化的差异,并从宗教信仰、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各方面总结现代中美婚俗文化的融合。探究中美婚俗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减少在跨文化交际中所产生的障碍。当今,中国人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与美国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中国人和美国人之间的通婚数量近几年也一直在增加。因此,了解两国不同的婚姻习俗是十分必要的。婚姻是  相似文献   

14.
应美国“全美瑶人协会”的邀请,国家民委组派了“中国少数民族联谊团”。我们一行十八人,从1990年7月13日至8月7日对美国西海岸瑶族居住集中的地区进行了为期二十六天的访问。先后参观了加利福尼亚、俄勒岗、华盛顿三州的旧金山、波特兰、酉雅图、雷丁、萨克拉门托、默塞德、维塞尼亚、福雷斯洛、奥克兰和阿洛汉等十个城市,考察了美国瑶族子女学校,瑶族商场、瑶族农业基地,举办过分种形式的联欢会、座谈会、瑶族历史与习俗交流会,并且深入到三十九户瑶族家庭走访调查。每到一地,那里的瑶族男女老少都手持鲜花,身穿民族服装,排着长…  相似文献   

15.
《神州》2011,(16):29-31
上海婚俗——新娘换鞋离娘家一路红伞到夫家所谓各处乡村各处例,中国不同省份及籍贯的人士在举行婚礼仪式时,也别有其独特的嫁娶习俗。上海古时的风俗十分注重传统,繁复的六礼仪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布里亚特蒙古族生活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人口达7000余人。这里草原辽阔、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布里亚特蒙古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习俗。布里亚特蒙古族婚礼仪式按定亲、送亲、结亲的过程来进行,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优美的歌舞形式和隆重的婚礼场面,成为了蒙古族草原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婚陶问题可以折射一个民族的诸多文化信息.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南部的三川土族①民众婚姻形态上表现的文化现象则突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由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认定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土族婚礼等仪式,不仅是该民族宗教、文化、生活习俗、民族精神的反映,也是研究该民族文化形态和审美心理的重要依据.因此,从三川土族婚嫁仪式这个表达方式透射的文化信息中厘清其中的深层内涵,是我们需要认真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屈淑琼 《神州》2012,(8):11-12
“耍歌堂”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风貌和文化特征,展现了排瑶的历史变迁、民间信仰、文化艺术、风情习俗等。把这样魅力独特的瑶族风情,神秘瑰丽的瑶族文化,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大力挖掘、宣传和推广,对传承和发展瑶族传统文化,对促进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对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岩 《民俗研究》2001,(4):76-79
胶东的民间乐班传承可上溯到四五百年之前,众多乐班的存在与发展与民俗仪式息息相关。婚礼仪式要请乐班,丧礼仪式尤其要请乐班。民间乐班,俗称为“吹鼓班子”,艺人称为“吹鼓手”、“吹手”。婚礼的乐班,多在迎娶当天,由男家雇用,晨起即在门前吹奏,然后随迎亲队伍到女家,用大号“鼓门”,之后在仪式的各个环节伴奏。迎娶回程的路上,凡过村庄,必定奏乐。到男方所在的村庄,轿夫前三(步)后二慢行悠轿,乐班尽全力鼓吹,成为仪式中的音乐高潮,如果获得主家和前来看热闹的人的好评,乐班不但会得到赏钱,还会因此而出名,所以在这等场合,艺人个个尽力,班头也尽力指挥张扬。丧仪中的乐班往往比婚礼的鼓吹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20.
瀛生 《北京文史》2007,(1):48-52
北京的婚礼是满族习俗与汉族习俗互相影响而形成的,是这两个民族习俗的融合体。更严格确切地说,它是在汉族婚礼习俗的基础上加入满族婚礼习俗的影响,经过融合而形成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