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道路网络的犯罪空间聚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目前犯罪空间聚集特征研究的单元主要是地点、街区、巡逻区等,但是许多警务工作是沿道路网络开展的,因此有必要研究犯罪在道路网络上的空间聚集特征。本文以路段为分析单元对浙江省某地2011-2014年发生的16787起盗窃类犯罪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发现:1在道路网络中存在犯罪热点路段;2犯罪在路段上具有聚集性,少部分犯罪热点路段聚集了大部分犯罪,如19.86%的犯罪热点路段聚集了53.42%的犯罪;3犯罪热点路段在道路网络中也具有空间聚集性,主要聚集在类型为住宅区、大学、商业区等7个区域。根据犯罪在道路网络上的聚集特征,警察部门能优化相关警务工作,科学分配警力资源,从而提高治安防控、犯罪预防、侦查破案等能力和效率。  相似文献   

2.
犯罪地理学主要研究犯罪现象的空间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从21 世纪以来SSCI、SCI 收录的地理学及相关学科期刊中整理500 多篇犯罪地理研究相关论文,分析西方近年来犯罪地理学发展态势,并选取100 余篇代表文献重点评述。总体来看,2000年以来,西方犯罪地理研究通过创新研究方法、加强学科融合等途径推进了犯罪过程和机制的研究,犯罪时空模式、城市社会环境与犯罪的关系、犯罪仿真模拟与地理画像、犯罪空间防控等领域发展迅速,犯罪地理研究不断扩展和深化,学科体系和发展脉络日益清晰。以此为鉴,未来国内的犯罪地理学应加强实证研究,以犯罪空间分析为重点,逐步形成包括新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空间观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3.
选取了2008年长春市主城区各警区(共74个)内的8种常见犯罪,并对其进行了基于主成分的因子分析。基于日常活动理论(routine activities theory)的理论框架,通过分析不同主因子得分的空间分异状况,并结合各地段人口集聚、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特征,探究各主因子的内涵、关联和空间格局的成因。结果表明长春市2008年8种常见犯罪可以归为3个主因子上。其中主因子1在伤害、诈骗和偶发性暴力犯罪上载荷最大,可以归结为经济活动主导(或就业主导型)型因子;主因子2载荷最大的犯罪包括抢劫、抢夺和扒窃,可以归结为商贸、餐饮、文娱活动主导型因子;主因子3载荷最大的犯罪包括入室盗窃和机动车盗窃,可以归结为居住活动主导型因子。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依法保护环境,加大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打击力度已成当务之急。环境犯罪可分两类,一类是污染环境类犯罪,一类是破坏资源类犯罪。我国虽然没有使用公害犯罪这一称谓,但污染型环境犯罪的内涵与之大体相当,本文所指的公害犯罪即污染型环境犯罪。论文就公害犯罪概念的界定、公害犯罪特点及立法建议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近年随着高校的迅猛发展,校园扩张、开放性加大,其“社会生态性”愈发显著,校园治安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从空间层面切入,选取珠海市香洲区四所新建高校展开研究,结合实际案发情况、学生治安感知及犯罪恐惧等综合分析校园治安问题。研究通过问卷采集基础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学生治安感知与犯罪恐惧的情况,并运用GIS分析犯罪恐惧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学生对校园治安感知情况与实际案发情况基本相符,而犯罪恐惧与之并不完全一致;不同校园的犯罪恐惧案件类型和恐惧空间具有相似性,犯罪恐惧空间呈现昼夜差异。研究最后总结出犯罪恐惧集中的若干场所类型及其主要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提升安全感的普适性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研究抢劫、抢夺犯罪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关系。发现两抢犯罪时空分布呈现显著且稳定的规律性。犯罪时间分布与人们的起居、出行时间密切相关;两抢犯罪高发区往往犯罪目标相对集中、人口流动性较大并且作案后便于逃逸;犯罪低发区多为非生活功能的区域。外来人口、商业场所、通勤人口以及交通复杂程度等城市环境因素对两抢案件数量呈显著正向贡献。两抢案件的发生要素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犯罪目标时空上的集聚、较强的人口流动性以及作案后逃逸的方便。  相似文献   

7.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东北地区流民激增,吏治败坏,社会风气下滑,社会治安陷入混乱,主要表现在盗窃、抢劫普遍化,大案要案越来越多;"马贼"日益嚣张,渐成劫掠活动主体;暴力案件频发;矿徒成为动荡社会的因素;海盗的肆掠。从社会学角度观察,社会风气的堕落与游民阶层壮大,是社会治安痼疾难治之重要因素。同治年间东北抗清武装的兴起,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道咸时期社会治安混乱不治累积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犯罪地理学研究进展评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国外犯罪地理发展过程体现出内容体系不断完善、方法技术日益成熟、学科融合趋势明显三个显著特征。针对国外犯罪地理的具体内容,分别论述了犯罪制图的发展过程与犯罪热点辨识的方法演进,概括了国外犯罪地理领域影响最大的社会解组理论和日常活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发展现状,进而简要的评析了国外犯罪地理研究的发展趋势及不足。文章接着通过对所收集到的国内相关研究的总结,将我国犯罪地理学的发展归纳为理论初探、缓慢发展和微观转向三个阶段,并简述了每个阶段内主要的研究成果及发展特点。最后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犯罪地理研究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道路密度对犯罪分布存在影响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证实,但忽略了不同类型道路属性的差异对犯罪的影响。不同类型道路在社会-建成环境等各种属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明确不同类型道路密度对公共空间盗窃犯罪率存在的影响有助于犯罪的防控。基于此,本文以派出所为单元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道路密度对公共空间盗窃犯罪率影响不同:城市次干道、城市支路和其他可通车道路密度对公共空间盗窃犯罪率有正向影响;不可通车道路密度对公共空间盗窃犯罪率有负向影响;城市主干道密度对公共空间盗窃犯罪率影响不显著。不同类型道路社会-建成环境的差异是公共空间盗窃犯罪率不同的原因。研究结果可为犯罪精准防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王玉 《黑龙江史志》2013,(9):310-310
古语有云":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在自溺。"当今社会,权色交易、以色换权的现象屡见不鲜",性贿赂"早已不是个新问题,自古已有之。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和人大代表提倡将"性贿赂"入罪。我认为,从应然性上看,无论是从其理论依据方面还是其现实紧迫性方面,这种性贿赂行为都比金钱贿赂带来的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法律实行上的种种问题,将涉及隐私的与性有关的性贿赂行为列入犯罪的范畴,是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的,因此,我在文章中主要针对"性贿赂"入罪的困难发表自己的浅见,并试图找到一条规制这一行为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我国历史上的禁赌赌博活动败坏社会风气,腐蚀人们的思想,有时还导致斗殴、凶杀、盗窃、抢劫等各种犯罪发生,因而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历史上,统治集团为使社会安定,对赌博活动的制裁是极为严厉的。战国时的法律规定,凡"赌博戏财"者,要处以"罚益三币",如果是太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犯罪机会对城市犯罪的影响机理出发,构建了犯罪机会的三角模型,并借此对城乡结合部犯罪机会的来源、构成及其组合状态的展开理性分析。进一步地,文章提出要建立"控制犯罪机会"的理念,梳理城乡结合部犯罪机会控制与犯罪防控的基本思路,强调把防控策略的构建与城乡结合部的空间综合治理措施相结合,通过"可防御空间"的营造,促进城乡结合部摆脱"城市犯罪高发区"阴霾笼罩,使其进入到全面建设、和谐发展的有序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3.
辛勤 《中国土族》2001,(3):66-67
2001年8月6日至8日,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不公开地开庭审理了一起抢劫、盗窃、抢夺、销赃团伙案。25名被告人平均年龄为19岁,其中有15人在审判时还未满15岁。此案中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数量之多,作案次数之多,在这个县乃至青海省都是罕见的,从而引起了全社会对青少年犯罪这一现象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4.
秦代"为不善"一词见于法律条令,是一类罪名的总称,指有意侵犯君权,败乱其统治秩序的重大犯罪。具体而言,"为不善"除包括直接危害统治秩序的反、逆、叛、降等罪之外,可能还包括弑父、不道、禽兽行等间接危害统治秩序的逆乱恶行。秦法针对这一类犯罪在实际判罚上虽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特征是:一般以死刑及迁刑处置首从犯及缘坐者,规定"令(迁者)终身作远穷山,毋得去"。"为不善"罪渗透着礼的精神,表现出森严的社会等级性和浓厚的家族伦理性。秦汉以后"为不善"罪的分类条目日益明细,周齐与隋唐时期的"重罪十条"以及"十恶"之罪名,当与其有一定的承续关系。  相似文献   

15.
郑开元 《神州》2011,(20):112-113
目前,青少年犯罪问题,数量逐年增多,初犯低龄化,突发性、盲目性凸显,且涉案性质恶劣,手段残忍。人们将青少年犯罪、吸毒和环境污染并称为"三大公害"。  相似文献   

16.
游客的犯罪侵害风险感知研究——以印度国际游客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客在旅游活动中担心受到犯罪侵害,不但会影响游客的到访意愿,而且殃及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本文旨在了解游客对犯罪侵害的心理反应,探讨旅游侵害风险感知形成的相关因素。本文以到访印度的国际游客为研究对象,于2010年1月在印度德里机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在印度的国际游客认为被骚扰、诈骗及盗窃的可能性较大。女性、亚洲人明显有较高的防卫行为倾向。观光游客比商务游客感觉受侵害风险更高。旅游侵害风险感知与旅游决策间具有负向关系,旅游风险意识及旅游信息在侵害风险感知与旅游决策关系间具有调节效果。  相似文献   

17.
侯继虎 《沧桑》2012,(5):51-53
廉政建设是我国现代政治生活中所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而关于官吏的贪污腐败问题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至于如何治理贪污腐败贿赂,我国历代统治者都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作了相应的规定。《唐律》中对贿赂犯罪的规定较为系统和完善,主要体现在请求许财和收受贿赂两个方面。本文主要论述唐律中有关贪污贿赂的犯罪规定,以期对我国现行刑法关于贪利性犯罪处罚的立法规定与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国内城市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研究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统计分析1980年代以来中国知网、维普以及万方三大数据库中我国城市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研究的文献数量和研究进展。进而基于城市规划的视角,将文献分为"犯罪空间分布研究-犯罪与空间环境关系研究-空间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对策研究"三个方面进行评析,指出当前国内研究多为对国外理论或实践的介绍,实证研究匮乏,加之针对我国城市环境与犯罪关系的研究系统性欠缺,各环节研究存在脱节现象,导致提出的环境设计预防对策缺乏可操作性。最后指出国内这一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未来有待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拐卖儿童犯罪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拐卖儿童问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深重灾难。本文基于公益平台获取的1960-2015年被拐儿童数据记录,综合运用数理统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宏观环境分析等方法,针对拐出侧从宏观视角,探讨中国拐卖儿童犯罪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为:①1960年以来,拐卖儿童犯罪经历了极低发期、快速增长期、高发稳定期和低发稳定期四个阶段。被拐男童多于女童,犯罪量夏半年高于冬半年。②1960-2015年以来犯罪高发地区主要是以四川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拐卖犯罪由“数地高发”向“全国频发”的格局演进。拐卖犯罪存在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热点省份随时间的推移,呈现由“华东”→“西南”→“东南”的演变轨迹。③地理条件、法律政策、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等方面的时空不均衡是犯罪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赫赫 《神州》2013,(21):198-198
当今世界各国,犯罪论体系主要有三种代表性模式。一是“三阶层”体系,即构成要件该当性(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即采用该模式;二是“双层”体系,即将犯罪成立条件分为犯行与犯意,然后讨论抗辩事由,如美国即采用该模式;三是“四要件”体系,即将犯罪构成条件分为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