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0 毫秒
1.
略论晚清乡村社会教化体系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ang X  You Y 《史学月刊》1999,(3):105-113
清朝统治者在实践中确认了“教化为本”的统治原则,且逐渐形成并完善了自己的乡村社会教化体系。清代乡村社会的教化体系乃是一个二元同构性的组织系统,即以保甲制为代表的官方教化组织和形式与以宗族、乡约为代表的非官方教化组织与形式同构而成。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乡村教化体系的变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传统乡村教化组织趋于形式;其二是乡村教化的内容开始发生变化。与传统乡村社会的教化体系─—官方与非官方教化组织二元同构性体系──不同,晚清乡村社会的教化体系乃是一个新兴教化体系与旧式教化体系异质并存的复合体。晚清乡村社会的教化体系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这首先表现在教化组织形式属性的多元化上。其次还表现为教化主体的多元化。而且,晚清乡村社会教化体系嬗变的历史趋向,是以王朝对于基层社会控制的失控为标志的。清王朝逐渐失去了对乡村社会教化主体的控制,使得乡村社会的教化呈现出一种空前的失范状态。晚清乡村社会教化体系变迁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与晚清政府走向灭亡时各项制度的衰落变迁同步进行着,并在相互之间产生着互动,共同构成了王朝灭亡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2.
地方官学是指各级地方政府依中央的诏令而设、互的学校。在传统王朝的教化体系中,地方官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教化、教育、礼仪、科举等多方面的职能。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社会重人文教化凸显人的尊严,人禽有别,君子与小人有别,且有一套完整教化体系,教化功能有注重灌输、化民成俗,身教示范等。而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学的直接理论根据之一,在当代社会就灌输功能的发挥还有许多误区,须厘清,且要同中国传统教化互构共同发挥其独有功能,以期实现教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论点摘编     
再谈续修志书要增强教化功能陈曼平在《广西地方志》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何谓“教化”?教化即教育感化,是指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取向等精神层面上起作用,并转化成由个人到社会群体的具有广泛性、导向性的观念引导、灵魂塑造、道德舆论、褒贬评价等的精神力量;通过颂扬时代价值观念中的主流意识,使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获得广泛认同,形成社会风尚.志书的教化功能,是伴随地方志的产生、发展而形成的.最初源于志书的前身——地记.  相似文献   

5.
教化是伴随地方志成长的与生俱来的功能,教化、资政、存史功能三位一体,不可偏废.在记载历史时,要注意写好有关教化的内容,努力增强志书的教化功能.续志写好教化内容应完善篇目设计,拓展人文事类;突破体裁运用惯例,凸显人文内涵;加强以事系人,融人人文精神;突出时代特点,把握人文精髓.  相似文献   

6.
教化是地方志与生俱来的功能。东晋人常璩曾在桦阳国志·序》中说“夫书契有五善:达道义、彰法戒、通古今、表功勋而旌贤能”。这是对方志教化功能的最早表述。清代著名方志学者章学诚亦在《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一书》中指出:“史志之风,有裨风教者”,能使读者看后“怯者勇生,贪者廉立”。旧志最能体现教化的是人物类内容,旧志编纂注重对名臣、名宦、先儒、乡贤、忠烈等人物的记述。同时,还注意收入具有教化作用的艺文、风俗等。如宋淳熙《三山赫》明嘉靖《浙江通志》、清光绪《嘉兴府志》等都有三分之一以上篇幅的人物记载,均起到了彰善瘅恶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教化方法是指用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对教育对象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理论灌输活动并使教育对象接受这些思想的一种教育方法。中国传统儒家学说中的教化方法有正面灌输、言传身教、化民成俗、礼乐结合等,对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8.
建文帝朱允炆沿袭太祖"治国以教化为先"[1](选举制的)思想,实行"继体守文,专欲以仁义化民"[1](刑法志的)教化政策。在位期间,他"敦尚礼乐,广厉教化之效与其时"[2](正编),对天下士民、宗室藩王及武将文臣的教化,主要蕴藏于"新政"之中。建文帝教化政策的得失,也部分影响其政治上的成败。  相似文献   

9.
《沧桑》2011,(6):144-144
陈曼平在《广西地方志》2011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指出,教化是伴随地方志成长的与生俱来的功能,教化、资政、存史功能三位一体,不可偏废。在记载历史时,要注意写好有关教化的内容,努力增强志书的教化功能。续志写好教化内容应完善篇目设计,拓展人文事类;突破体裁运用惯例,凸显人文内涵;加强以事系人,融入人文精神;突出时代特点,把握人文精髓。  相似文献   

10.
郝凤姣 《沧桑》2010,(1):164-165
教化方法是指用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对教育对象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理论灌输活动并使教育对象接受这些思想的一种教育方法。中国传统儒家学说中的教化方法有正面灌输、言传身教、化民成俗、礼乐结合等,对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11.
陈浩 《史志学刊》2022,(3):27-36
儒家语境中的“教化”实为一种社会教化,并以设学作为推行教化的重要手段,以期达到化民成俗的理想社会秩序。书院的社会教化功能伴随着书院演化为一种教育机构而发轫。南宋时期,理学大兴,旨在重振以人伦道德为本位的儒家传统。鉴于学校与科举结合导致其教化功能的式微,南宋儒者有意另建书院作为维系天理民彝、阐扬道德教化的平台。南宋书院发展已具相当规模,且与理学形成“形”“神”互依互存的关系。书院的社会教化功能由此真正彰显。基于觉有先后的人性认识,南宋儒者赋予书院社会教化“传道济民”的特质:书院重在首先以人伦道德为本涵养士人的德性,成就礼仪贤士,进而影响至其他社会成员。出于“秀于民而为士”的观念,南宋书院从“民”中择其“俊秀”作为施教对象,也呈现了书院社会教化可以通向平民的一面。书院的社会教化是南宋儒者建构的社会教化体系中的一环,大学的特性决定了其不可避免的精英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2.
《沧桑》2011,(3):135-136
陈曼平在《内蒙古史志》2010年第4期上发表文章指出,教化是地方志传统的重要功能。首轮新编地方志书在体现教化功能方面有所欠缺,如最能体现教化功能的社会部类篇幅少了,人文内容薄弱,资料旧且滞后时代。文章认为,志书如何实现教化作用,主要是通过特定的体裁形式、一定的篇幅承载规定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正"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汉书·礼乐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032页)。教化在国家治理、社会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化直接关乎地方风化、社会秩序、国家治理,乃至治乱兴替,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历代的统治者均十分重视教化。清朝统治者也倡教化以稳定社会。关于清代教化的研究,自清季民国以来,渐有成果零星出现,但多以各类专门研究中略有涉及为主。如孙俍工《戏剧作法讲义》(亚东图书馆,1925年)  相似文献   

14.
传说,教化三部长官司原先设在教化山西面的教化城,后来才搬迁到教化山东面的盘龙河畔,改名为开化城。为何搬迁教化城?这根由说来神啦! 宋朝皇佑四年,枢密院副使狄青率大军南征时,邑人龙海基当响导有功,赐领教化  相似文献   

15.
旌表烈女是明王朝在乡村推行教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地方官绅借机向朝廷表达宣传教化取得成效的一种方式。明代广东仕宦通过舆情鼓噪为村妇庄氏成功地争取到朝廷的旌表,并为庄氏修墓、建祠及坊表,引起更多士人参与到书写庄氏故事的行列,向全社会传达王朝教化在海疆社会的成效。庄氏也成为社会大众接受王朝教化的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16.
明代地方教化组织发展至晚明已渐渐流于形式,普遍的世风日下和风俗浇漓促使乡宦群体重新寻找教化途径,试图以"以身倡率"的模式改良风俗,由改士风到改民风。但由于乡宦以重返浪漫主义色彩的农业田园社会为教化宗旨,这与晚明不可逆的城市化、商业化进程相悖,因此难以赢得民众的认同。同时乡宦虽然在教化观念上主张复古复礼,但在实践中却渐趋奢华纵欲,导致大规模的民众竞相仿效,教化未行而风俗更坏。"上行下效"的教化过程因传统与现代、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冲突而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出现困境。  相似文献   

17.
写活社会精魂,增强志书教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化是地方志传统的重要功能。首轮新编地方志书在体现教化功能方面有所欠缺。第二轮志书应增强教化功能,建议增加社会篇幅,充实教化分量;抓住重点特点,写好社会风尚;突破体裁惯例,增加人物入志分量;注重人文精神,写活经济部类;挖掘、统筹涉及人的资料,写活志书的社会精魂;使志书成为对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地情教育和爱国主义、爱家乡教育的生动教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徐毅新着《绥服远人一一清帝国治理广西的教化策略》,近期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3年版,30.8万字)。该书分为导论和上、下两编,导论从“教化”、“帝国治理模式”等核心概念入手,对清帝国的治理策略以及广西在其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做了宏观思考与准确定位。上、下编共六章,  相似文献   

19.
西汉初期设县、乡三老为民师,行教化,在地方政治中建立行政与教化的二元格局,从而在统一的汉法中建立礼俗的脉脉温情,达到稳定地方秩序的功效。昭、宣以后,儒生官吏渐能承担起教化之责,三老逐渐吏化,地方行政一元化趋势渐显,二元格局逐渐解体。但作为汉初长者政治的孑遗,三老并不适应官僚制科层化的发展,因此吏化不可能完全。至东汉,地方小吏中儒生增多,使得教化完全能够由行政系统独力承担,三老教化之职渐由小吏取代,行政一元化格局最终形成。但终东汉之世,三老一直在基层政治中存在,不过职权已经虚化。  相似文献   

20.
统合战国楚简与传世文献考述周代"中"德教化意义不仅是对"中"德意义本身的诠释,同时是对以"中"为宗旨、以"和"为政治理想、以"祗庸"为基本纲纪、以"孝友"为伦理规范的周代"乐德"教化意义的深度诠释,并揭示了周代"中"德品格与孔子"中庸"之道的思想关联,从而证实周代"乐德"教化在西周时既已步入成熟期,春秋、战国是"乐德"教化持续发生影响的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