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族村寨     
陈筱  孙华 《世界遗产》2014,(1):98-100
苗族村寨凝结着苗族起源、迁徙和在当地生息的历史,是一部蕴含着大量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大型资料库,是苗族历史和文化的集中体现。这种历史和文化历经千年依然存在并不断发展演变,为正在快速消失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提供了鲜活的见证,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文史天地》2008,(8):I0001-I0003
贵州后山苗族的芦笙文化积淀了黔北、川南、滇东苗族芦笙文化的精华,与东南亚、美国苗族风俗一脉相承。1996年,贵州省文化厅将后山定位为“苗族芦笙艺术乡”。  相似文献   

3.
美国教育学博士杨家能先生在其博士论文《文化资本:现代苗族的古老文化》中,以世界苗族,特别是中国苗族历史文化为背景,用文本分析、现象学、历史学方法分析了苗族丧葬歌词《引路》的文化内涵,以及其所反映的苗族文化结构、文化环境。对苗族文化的现代化和当代价值,特别是民族教育方法作了探讨。文章不仅为苗族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化史料,也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更为重要的是,它深化了我们对民族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这一当今时代重大课题的新认识、新实践。  相似文献   

4.
王维其 《神州》2013,(4):23-24
苗族佩戴银饰历史悠久。苗族人民比任何民族都更喜好佩戴银饰,其银饰工艺水平之高也是绝无仅有的。究其根源,在客观上,是苗族曾长期居住在银矿富集的荆楚之地,对白银的特性有较深了解并具备了开采冶炼和加工白银的技术条件;在主观上,是苗族“以富为美”的审美观念的表达和巫文化心理的自然选择。正是以上几方面的条件共同造就了苗族银饰文化的独有境界。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控拜村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落,有悠久的历史传说、优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吊脚楼,保留了传统的“吃鼓藏”“吃新”“祭秧”“祭桥”“招龙”等传统文化事项,但是,最引人关注的还是其保留创造和传承的苗族银饰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控拜银饰手工技艺与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山茶》2009,(12):38-39
瑶族的来源至今仍说法不一。不过.瑶族和苗族具有同源的祖先却是不错的。多数人认为.瑶族和苗族出自东汉时.分布于今湘西及黔、川、鄂三省交界地沅水上游的“武陵蛮”部落。及至隋朝.虽然随着族群的迁徙,瑶族和苗族逐渐分开.但同源的文化又使两个民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今有些生活在云南的瑶民在本民族语言基础上还精通苗语,便是明证。  相似文献   

7.
姚胜祥  CTA摄影 《文史天地》2011,(3):F0004-F0004
西江千户苗寨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雷山县雷公山麓,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地,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最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是苗族文化的露天博物馆。其苗族节日、建筑、手工银饰制作、音乐、服饰、习俗等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8.
西江苗寨     
在贵州省东南的雷公山麓,有十多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这里居住着约一千二百户的苗族人民,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苗族人聚居的地方,被称为“西江千户茁寨”。它最完整地保存着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是领略、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9.
从苗族三大支系迁徙史歌中探索“三苗”的源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远古三苗是否今之苗族的先民,自来论者不少。但多以旧文献的简略记载为依据,从文献到文献,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成为多数人所能接受的结论。而近年来探索苗族之族源者,除进一步分析旧文献外,更证以考古、语言、民俗等新资料,因而颇有创见。本文则拟从苗族三大支系的迁徙史歌中,探索古今“三苗”的源流。  相似文献   

10.
在苗族形成与漫长的社会变迁过程中,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族群迁徙,出于种种原因,苗族人被迫离开原居住地,不断寻找新的定居点。一直到明清两代,才基本形成今日的分布格局。相同的迁徙经历让各地苗族群众都意识到牢记民族根源的重要性,他们不约而同地运用古歌、芦笙舞曲、服饰、节日、习俗等方式,对全体成员传承族群来源,形成一种特有的大众史学现象,并由此铸造成勤劳、淳朴、坚忍不拔、敢于反抗、向往自由、热爱祖国的苗族精神。苗族传统文化积淀厚重,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文化延续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通过历史传承来实现。传承主体为所有民族成…  相似文献   

11.
对苗族源流以及伴随着中国漫长的奴隶、封建两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作了探讨.同时,对苗族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他们所作出的刚毅不屈的斗争和努力,迂回迁徙、顽强生存等方面都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一部先民寻找最佳定居地的迁徙史一脉相承。宝墩、三星堆、金沙村,古蜀文明的三部曲。“十二桥文化”,是继“三星堆文化”后,古蜀文明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高峰。完成了从“野蛮”到“文明”的历史过渡。“三星堆文明”处于亚北方期,气候极端干旱,伴以突发性洪水。繁盛时期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大致反映柏灌、鱼凫两个王朝的历史与文明。  相似文献   

13.
汪雪莲 《黑龙江史志》2013,(17):260+262
川南苗族情歌,以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传承着苗族文化中的情爱谱系,然而,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的苗族文化血脉却面临断裂的境地。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苗族民众,也将由以"歌"为中心的审美化生存过渡到以"钱"为中心的功能化生存。是祸是福,只能留待历史来回答。  相似文献   

14.
高坡探古洞     
金秋时节,上了一趟高坡,深了几口古洞。高坡位于贵阳市花溪区东南部,与黔南州龙里县毗连。其他甚高,境内黄帝峰海拔1600多米,是贵阳市的制高点。高坡现有一万七千多人,几乎全是苗族,是个以“印牌苗”为主体的苗族乡。民间相传,这支苗族的先民曾是黄帝的“掌印官”。由于战乱的缘故,辗转迁徙到高坡。为防途中失散,约以“印牌”为记。所谓“印牌”就是妇女背上的一块方形刺绣装饰物。此物成了“印牌苗”的特殊标志,一直保留至今。水塘“躲反洞”高坡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山岭岭,溶洞成群。在遥远的古代,人们住在山洞里。今为省…  相似文献   

15.
姚莉 《旅游纵览》2013,(6):69-71
雷公山地区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本文在全面调查雷公山地区苗族文化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对苗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细分,旨在摸清其资源类型现状,为苗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特点的民族风俗文化,这种由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异性梯度力产生的旅游吸引力是促使人们对异己文化区产生旅游动机的内在因素,也是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一种语言要素都会浸透着一定的文化内容,体现出一定的文化特点。苗族的语言是在苗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苗语词汇能或多或少地反映出苗族的历史与文化。本文对黔东苗语部分词汇进行推理、分析,探索苗族历史文化的一些迹象。一、历史悠久的有力佐证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除了苗族民间流传的古歌、传说以及汉文献记载证明了这一点之外,苗语部分词汇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在黔东苗语里,“窗子”称之为khangdzaid,是“房孔”、“房沿”的意思!“坐…  相似文献   

17.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是传承与发扬海南黎族苗族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优秀载体。而且,文化自信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传承海南黎族文化是海南增强文化自信的重点项目。本文以槟榔谷黎锦展示厅为例,从研究背景、展示馆现状、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4个方面入手,在保留原先展示方式的条件下,进行文旅融合视角下槟榔谷非遗文化展示空间交互体验实践,旨在推动海南黎锦非遗文化在槟榔谷旅游景区中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8.
麻勇恒 《民俗研究》2013,(2):120-128
春节尽管并非苗族传统习俗中的"原生单元",但在文化融入与相互采借的进程中,它事实上已经完成了对苗族传统文化的结构性嵌入,成为表征苗族文化生态信息的重要载体。文章较为详细地描述了苗族村落社会中春节文化实践的仪式过程,并通过与90年代以前的苗族春节文化事象相比较,来探讨苗族村落社会发生的文化生态嬗变之因。  相似文献   

19.
河西走廊,这个具有世界声誉的狭长蜿蜒的走廊,曾经迎来送往了多少不同文化、族群、地域、国籍和民族的“主人”和“客人”。历史的沧桑变化,文化的兴衰更替,族群的迁徙流动,地域交通的辖制脉动,社会记忆的清晰模糊,这一切都要从祖先们留给我们的“遗产”中去寻找蛛丝马迹,去体会和想象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文化之谜。  相似文献   

20.
周友武 《神州》2012,(15):22-23
苗族服饰文化,是苗族人民生活生产及民族情感的直接表述。它通过图案的形式折射民族的历史脉络、生活习俗、民族理念和民族情感。各支系民族服饰的不同,是其民族文化传承的变异,但其主要的民族精髓完整地保存在服饰的制作过程中,也有情感和审美形式的变化和发展。体现着苗族人民传统审美文化体系的历史延续。本文试以苗族服饰为例,通过对服饰的分析,了解苗族同胞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