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从莫友芝<持静斋藏书记要序>、<郘亭日记>和他写给丁日昌的信札等资料来看,莫友芝是丁日昌的藏书目录<持静斋书目>的初撰者.丁日昌随后又对该书目作过修订,同治末年在广东揭阳刊行,今传本都是此版之印本.  相似文献   

2.
徐熥(1561-1599),字惟和,别字调侯,闽县(今福州)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举人.父查<木昂>、弟<火勃>皆喜藏书.与弟于福州鳌峰坊建红雨楼、绿玉斋等藏书楼.家虽不富,却好周济,人称"穷孟尝".著有诗文集<幔亭集>二十卷,文言小说<金凤外传>.辑有明代闽人诗作<晋安风雅> ①.  相似文献   

3.
李烨 《文献》2005,(3):92-98
叶德辉(1864-1927),字奂彬,号郋园,又号直山.祖籍江苏吴县.太平天国时,其父叶雨村始迁居湖南,占籍长沙(后叶德辉读书岳麓书院时,又买了个湘潭县籍).叶德辉即出生于长沙,故自称是"半吴半楚之人".喜藏书,其"观古堂"藏书达20多万卷.所著及校刻书百余种,代表作有<书林清话>、<六书古微>等,汇编校刻有<观古堂汇刻书>等.是我国近代著名藏书家、经学家、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  相似文献   

4.
刘建臻 《文献》2006,(1):139-143
<里堂书品>(以下简称<书品>),抄本,浅绿格,每叶11行,每行24字.卷首目录题为"里堂焦氏书品",下署"廷琥手录".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名为<里堂书品>.郑伟章先生在<文献家通考>中曾说:"(焦循)藏书多有题识.其子焦廷琥辑为<里堂书品>五册,系雕菰楼绿格抄本,有题跋之作四百四十九篇,多集部书."①以为该书是焦循的"题识"之作.  相似文献   

5.
卞孝萱 《文献》2005,(3):14-28
卞、厉二姓为清代仪征的名门望族.民国<江都县新志>说:"卞、厉籍仪征而皆居郡城,卞于先朝两世开府,厉亦簪缨华胄."①所谓"两世开府",指卞士云(署浙江巡抚)、卞宝第(闽浙总督)父子,"簪缨华胄"的代表人物,是厉恩官(署福建巡抚、护理闽浙总督)、厉云官(湖北布政使,行总督、巡抚事)兄弟.卞氏父子,厉氏兄弟登高科,为疆臣,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今利用<仪征厉氏支谱>,对清代厉氏家族文化,进行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6.
柯逢时年谱     
柯逢时,字(林心)修,号巽庵,一号钦臣,晚年号息园。湖北武昌(今鄂城)人。生于道光二十五(1844)年,卒于民国二(1912)年。光绪九年进士。历任江西布政使,贵州巡抚,广西巡抚,土药统税大臣加授尚书衔。晚年办武昌医学馆,辛亥时组织武昌保安社,对武昌起义持观望态度。善理财,喜著书,刻书,藏书。与杨守敬、徐恕(行可)并称武昌三大藏书家。  相似文献   

7.
韩奕,字公望,元末明初平江(今苏州)人,少目眚,绝意仕进,隐于医,与王宾、王履并称"吴中三高士".关于韩奕的生卒年,各书或失载,或语焉不详.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云:"奕,字公望,吴人,生于元文宗时."<四库全书>、唐圭璋<全金元词>、马兴荣、吴熊和、曹济平主编<中国词学大辞典>亦持此说.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称韩奕"生于元,卒于明".今据<四库存目丛书>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韩山人诗集>九卷<续集>八卷以及所附录资料,考证如下……  相似文献   

8.
方建新 《文献》2005,(2):92-107
在中国古代藏书发展史上,宋代是一个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正式形成了官方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书院藏书四大系统.宋代藏书业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目录学的发展,不但具有国家图书馆性质的馆阁经常组织一些著名学者和馆阁成员为馆阁和皇家藏书进行整理编目,而且,很多藏书家也编撰了为数不少的私家藏书目录①,给后世留下了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为行文方便,下文或将晁、陈二书简称为<读书志>、<书录解题>或<晁志>、<陈录>)、尤袤<遂初堂书目>三大私家藏书目录,成为了解、研究宋代及宋代以前图书典籍的重要书目工具书.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广东藏书家辈出,伍崇耀的粤雅堂、谭莹的乐志堂、潘仕成的海山仙馆、丁日昌的持静斋、孔广陶的岳雪楼、莫伯骥的五十万卷楼、曾习经的湖楼……,皆颇具规模,名噪一时。然而,以藏书丰富而又精通版本目录学来沦,则当首推续书楼主——伦明先生,他集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大学教授于一身,在近代广东藏书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尤袤(1127-1194)的<遂初堂书目>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私家藏书版本目录,号称"版本目录第一家".虽然有目而无提要,使人们对许多书籍内容不甚了了,但细心寻绎后世文献,仍能有所发现,<三院吕氏世谱>即是如此,该谱著录于<遂初堂书目>的<姓氏类>,但内容为何,向少人知.  相似文献   

11.
王河 《文献》2000,(1):64-76
有宋一代国家藏书事业极为兴盛,其国家藏书之地统称为馆阁.宋代有关馆阁藏书著作主要有五部,北宋有二部:宋匪躬的<馆阁录>、罗畸的<蓬山志>;南宋有三部:程俱的<麟台故事>、陈骙的<南宋馆阁录>、不撰人的<南宋馆阁续录>.  相似文献   

12.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第一册的<孔子诗论>部分三处提到<樛木>一诗的主旨为"时".关于其意义,本文联系到<诗经>此篇进行了探讨.<樛木>诗的"福履"二字盖读若"蔑(伐)历",意指贵族受到关于其经历及功绩的考察与肯定.简文的"时"字应当理解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广泛流行的时遇、机遇的概念.<孔子诗论>的相关简文与<诗·樛木>篇的相互印证,对于阐释楚竹书和<诗经>相关文义都是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莫友芝(1811-1871年),字子偲,号郘亭,自号与俦子。贵州独山县人。道光十一年(1831年)举人,是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诗人、书法家。一生著作甚富,有《郘亭诗钞》、《影山草堂诗钞》、《郘亭外集》、《郘亭遗文》等诗文著作。另有《宋元旧本书经眼录》、《持静斋藏书纪要》、《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是有名的目录版本著作。莫友芝的为人在当时也深为世人所推重。柳州市图书馆在整理古籍过程中,发现了署名“葆光”评点的《郘亭诗钞》一册,刻本为同治丙寅(1866年)江宁三山客舍修补本。册内钤有“华亭封氏篑进斋”、“封  相似文献   

14.
潘树广 《文献》2001,(4):159-164
丛书<烟霞小说>为明人辑刊,收书13种,流传甚稀.清道光初,黄丕烈获得该丛书中的一册--<说听>四卷,但"首尾叶皆不全",又云:"此则<烟霞小说>本,近时此书不甚广布,故无可钞补,稍为黏补,以便展观."(<荛圃藏书题识>卷六)连藏书大家黄氏也找不到全本,足见其珍罕.  相似文献   

15.
<玺汇>0303著录一方古玺(图一): 该玺"县"作"?",为典型的战国晋系文字.其中,"?"字<玺汇>阙释.李家浩虽然释为"妾",但在后面加了一个问号,看来李先生对这样的释读是不敢确定的.其实,"妾"字见于古文字资料,作?(<侯马>198;10)、?(<玺汇>5491)等形,<说文>:"妾……从辛,从女."对照其它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玺印"?"字上部明显不从辛,释为"妾"的确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16.
2001年,我国著名版本目录学家王绍曾先生完成<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下简称"订补"),对海源阁存世的五种书目进行了彻底的整理,并就知见海源阁藏书版本情况及去向等进行订补,被誉为"完善海源阁的书目体系,重现杨氏五代庋藏之盛"[4].据绍曾先生研究所知,现传世海源阁书目共五种,分别是:<楹书隅录>五卷,<楹书隅录续编>四卷,杨绍和撰;<宋存书室宋元秘本书目>四卷,杨绍和撰;<海源阁藏书目>一卷,杨绍和撰;<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四卷,杨绍和撰,杨保彝补撰;<海源阁书目>不分卷,杨绍和撰,杨保彝增补.  相似文献   

17.
日本劫购徐则恂东海楼藏书始末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争后,日本对华侵略野心不断膨胀,对中国文献觊觎也日甚.继陆心源"丽宋楼"被日本静嘉堂整批收购后,杭州徐则恂东海楼藏书又惨遭日本劫购,舶载而东.有关徐则恂及其东海藏书楼,近年出版的有关藏书史、图书馆史与中日交流史的著作,如严绍瀑<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1]、<浙江省图书馆志>[2]、彭斐章<中外图书交流史>[3]、李雪梅<中国近代藏书文化>[3]等,多有提及,但由于国内留存下来的史料实在太稀少,各书的论述多仅数十字,语焉不详,且迄今未见有专论.在此,笔者主要利用在日访学期间收集到的日本外交档案资料,对日本秘密劫购东海楼藏书的过程进行考述,并就其中的地方志被劫情况作一访查,以明历史事实之真相.  相似文献   

18.
<文献>2007年第1期载有<(战国策·赵策)札记两则>一文,其中关于"持其踵"一则认为"踵"不是通常解释的"足踵"(或日脚后跟),而是所谓"车踵".还认为帛书本作"攀其踵"比"持其踵"义长且"更为传神",云云.  相似文献   

19.
李福标 《文献》2007,(1):97-103
明末清初岭南诗僧领袖、海云诗派的开创者函星(1608-1685),字丽中,别字天然,号丹霞老人.俗名曾起莘,字宅师,番禺造径村人.他创作的两个大型组诗<天然和尚梅花诗>和<丹霞老人雪诗>(简称<梅花诗>、<雪诗>或梅、雪诗),各120首,体裁不一(每组五、七言律、绝各30首),以韵系之.才情颇具,雅韵遥深.  相似文献   

20.
梁任公与国立京师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任公名启超,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卒于民国十八年(1929),广东新会人.光绪十五年(1889)举乡试.与其师康有为同是"戊戌变法"的主将,并称为"康梁"."公车上书"后,先后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及<西政丛书>.又主讲长沙时务学堂,鼓吹和推进维新变法.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人京,参与"百日维新"运动.失败后,逃亡日本.持立宪保皇立场.1911年武昌首义后,初拥护袁世凯.袁欲南面称帝野心暴露后,梁启超又策动其得意门生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出任段祺瑞政府财政总长.文学上主张文体改良和诗界、小说界革命."五四"运动后反对"打倒孔家店"口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