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志菲 《文史精华》2012,(8):16-22,1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句口号曾经响亮地流行了20余年。这口号是几近2000万人青春岁月的写照。抑或几乎整整一代中国人的历史印记。因为这句口号.“上山下乡”深深烙印进无数正值花样年华的知识青年的命运中。  相似文献   

2.
一、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相反道路 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都伴随着城市化,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众多中小城镇在乡村中建立起来。而在我国,随着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绝对支配地位。原本可以通过发展个体经济、私人经济、小集体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来拓宽的就业渠道被堵死,致使城镇青年的就业门路越来越窄。  相似文献   

3.
"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当代中国的重大事件之一.中外学者对这场运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发表了一批论文及专著,整理和公布了许多资料,目前在许多问题上已达成共识,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大分歧,如关于"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基本动因问题、历史进程及其评价问题,对知青"返城风"及上山下乡运动终止原因等等,这些都有待研究者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此外,在研究中还存在资料收集困难、研究力量薄弱、研究方法单一等困难与不足.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新中国发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数以千万的知识青年从城镇下到农村,历经合作社、人民公社、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伴随着几乎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摸索阶段,这场运动历时之长、涉及之广、影响之深,成为区别于其它运动的主要特征。贵阳市几万名中小学毕业生用自己的青春在这场运动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  相似文献   

5.
到庙观烧香、到乡下看民俗是如今流行的两种时髦的过年方式,我们称之为“新上山下乡运动”。 无论是城里的宫观寺庙,还是名山道场,春节期间大都人头攒动。氤氲升腾的香火中,不仅寄托着善男信女的虔诚信仰,也寄托着普通人年终岁首的祈祷和心愿。而在中国的东、南、西、北、中等不同地方村镇保留的民俗活动,延续着古老的传统,如同展现风土民情的活化石,让外乡人感到新鲜和神秘。  相似文献   

6.
1968年5月到1970年5月,哈尔滨市66届到69届共有初、高中毕业生14.72万人,其中有12.5万余名、占毕业生总数85%的知识青年响应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怀着"毛主席挥手我前进,上山下乡干革命"的豪情壮志,奔赴农村,奔赴边疆。那三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风起云涌,高潮迭荡。  相似文献   

7.
离开厦门 1968年9月16日.厦门市革命委员会成立,“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动荡、混乱终于消停了。稍后,学校开始“复课”。名义上说是“复课”,实际上却无课可复。我所在的厦门市第一中学由于是重点学校.老师几乎都有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资产阶级孝子贤孙”、“牛鬼蛇神”等经历,早已失去了上讲台的资格。因此.每天上课就是由学校革命委员会成员或解放军驻厦部队派出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军宣队)队员为大家念毛主席语录或《人民日报》的社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以宣传、鼓吹社会革命为中心的《俄事警闻》、《警钟日报》,将反缠足问题纳入救亡图存、解放女性的社会变革运动中,揭露缠足的危害,引导女子反思,劝导女子不缠足;将戒除缠足与救亡图存、强国保种和提高女性权利结合起来,宣传女子不缠足对女子自身健康和繁衍种类的积极作用,促成女性自觉醒悟,放弃缠足;用近代西方进化论和女权学说论证缠足是陋俗、国耻;将解除女性生理束缚和精神钳制联系起来,创办女学和女工传习所,提高女子思想文化水平,培养女子谋生能力,以达到女性最终能自立自强。20世纪初年的不缠足运动不但要解除女性的生理束缚,而且开始倡导女性的精神解放,推动了女性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9.
教育领域是“文革”中遭受破坏的重灾区。对教育领域的破坏是在“教育革命”的鼓噪下,从改革招生制度开始的。招生制度,特别是大专院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探究大专院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深入了解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通过城市“五反”、农村“四清”逐步推进的。  相似文献   

11.
《贵阳文史》2012,(2):8-8
20世纪新中国发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数以千万的知识青年从城镇下到农村,历经合作社、人民公社、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伴随着几乎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摸索阶段,这场运动历时之长、涉及之广、影响之深,成为区别于其它运动的主要特征。贵阳市几万名中小学毕业生用自己的青春在这场运动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  相似文献   

12.
钱江 《炎黄春秋》2006,(6):54-59
春天来到京城的时候,作者整理《人民日报》史料,发现了拍摄于1948年春天的一张照片,照片中有一位年轻女编辑卞仲耘——当时人民日报社仅有的几位女编辑之一。随后我又发现,这位1938年投身革命的前辈竟是“文革”中北京“红卫兵运动”的第一个殉难者——1966年8月5日在她工作的北京师大女附中被自己的学生打死!从《人民日报》的创建者之一到“文革”的最初殉难者,她的生命轨迹怎样迤逦而来,又怎样突然地被“文革”所阻断?  相似文献   

13.
1900年庚子事变,外国列强对中国武装入侵,最终以《辛丑条约》的签订而结束。《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列强军费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以海关、厘金等税做保证。在这种情形下,光绪三十一年(1905),最先在北京地区由《京话日报》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国民捐运动,为晚清史涂抹上了一层厚重的爱国色彩。  相似文献   

14.
苏容 《百年潮》2010,(3):70-72
邢燕子,20世纪60年代全国著名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典型。1958年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组织“燕子突击队”,先后当选为共青团九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执行主席,中共九大代表,中共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三大代表。1960年,《河北日报》《人民日报》报道邢燕子生产自救的事迹,在全国形成规模浩大的学习邢燕子热潮。毛泽东5次、周恩来13次接见过她。  相似文献   

15.
佚名 《文史博览》2010,(2):12-12
<正>1980年新的《婚姻法》颁布前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轮离婚潮,其主体是"上山下乡"后纷纷返城工作的知识青年。其中,"遇罗锦离婚案"轰动一时。遇罗锦,是因一篇《出身论》而受极刑的烈士遇罗克的妹妹。遇罗锦在"文革"结束后不久,发表了一篇报告文学《一个冬天的童话》,详实记  相似文献   

16.
伍小涛 《文史天地》2007,(10):25-27
我们在电影《抓壮丁》里见过童子军,那就是李家三少爷。本文讲述了中国童子军的兴起与消亡,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建国初期《四川日报》关于爱国卫生运动报道分析,呈现出了作为内陆地区的四川在反"细菌战"的全国性的运动口号下,发起以改进环境和个人卫生,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卫生防疫运动实况。其卫生防疫、改进民生的作用与意义远远大于反"细菌战"的军事、政治使命,是全民参与卫生防疫运动的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18.
1956年秋冬,由于国内社会主义改造的急促和变化的深刻,加上经济建设中未能完全克服冒进,使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某些紧张。这年下半年在许多城市出现粮食、肉类和日用品的短缺和少数人闹事的情况。鉴于当时国际社会主义阵营里出现的波、匈事件,中共八大提出在  相似文献   

19.
《贵阳文史》2009,(1):65-65
1956年,一切可以到农村去的这样的知识分子,都应该到那里去。农村是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毛泽东的号召,掀起了中国1956年至1979年23年间的68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作为一次运动,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影响之广,超过人类历史上任何战争动员参与的人数。是共和国成立,大批干部下乡执政带去文化之后,知青下乡带去文明的第二次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20.
曹天生 《安徽史学》2005,(2):124-124
安徽阜阳师范学院徐修宜教授的新作<捻军运动简史>由中国文史出版社于2003年9月出版了.书不厚,只有十数万言,在书出得越来越厚的今天,算是小个子,但拜读完该著,觉得新见多出,学术价值丰富,因此很有必要将该著介绍给更多的读者.在这本仅148页的著作中作者提出许多新论和辩误,这里摭列三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