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由杨云、吴家振、任霆、毛尔俊任主编,曹贵民、顾新生任副主编,全国10所党校部分历史教师协作编写的《中外近代历史上的改革》一书,近期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公开发行。本书是一部以改革为视角阐述中外近代历史演变的著作。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改革为主线,深入探讨了世界近代化的路程,分析、总结并汲取了近代中国和西方主要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  相似文献   

2.
历史是流动着的现实,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很多现实问题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并与往昔具有某种相似之处。探讨俄国历史上的改革与反改革问题对思考当前苏联步履艰难的改革会有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本省各校近年以公开教学的方式作为教学改革工作的推动力量,经过上年的公开教学,在中等学校的历史教学中,对于如何分析批判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这一问题,大家意见最为纷歧,如民族战争的性质如何确定,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如何说明,各种民族战争对社会历史发展所发生的作用如何分析(?)判等等问题,都必须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而加  相似文献   

4.
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是中国历史画卷中光彩夺目、激动人心的篇章。自公元前445年魏文侯改革起,经楚悼王吴起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韩昭侯申不害改革、齐威王邹忌改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燕昭王乐毅改革,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变法之风席卷中国大地。这场改革,自上而下地完成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飞跃,其兴起之普遍、历时之久长、根源之深厚、内容之丰富、成效之卓著、使命之重  相似文献   

5.
改革作为社会运动的一种形式,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个时期,表现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及社会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到底应当怎样看待这一历史现象?怎样评价它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呢?长期以来,史学研究由于受“左”的思潮及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影响,仅看到改革与革命的对立性,没有看到二者的统一性,或者仅把改革看作是革命的付产品,从而把革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地位和作用绝对化、  相似文献   

6.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奇怪的说法,他们散布说:大凡在中国搞改革的人均无好下场。从商鞅到谭嗣同,大都遭到不幸或贬谪,变法也有始无终,因而在中国搞改革是危险的。这种论调不但有害,而且无知,因为它歪曲了历史,尤其不懂世界史。 真理是全面的,看待历史现象也必须是全面的。历史上有关改革的成败,不能只看失败,更要看到成功;不能只知中国,更要放眼世界。真理又是具体的,不能脱离具体时代的特点而言改革。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同以往一切阶级社会的改革根本不同。那种散布奇谈怪论的人除对历史缺乏了解外,主要缺乏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论张居正改革的历史借鉴袁穗仁(一)张居正改革万历初年进行的张居正改革,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大的一次政治改革。当时的社会,一方面是“一田二主”的永佃制已经较为广泛的存在,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雇佣劳动使用日渐增多,货币地租逐渐...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9月18-22日,由中国史研究杂志社、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实践与经验"高层论坛,在西北师范大学和天水师范学院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光明日报》等机构的4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历史上改革活动产生的原因、改革思想和制度设计、改革实践、改革中面临的阻力与应对策略、改革的作用与教训  相似文献   

9.
孙立忠 《史学月刊》2002,(10):123-124
鸦片战争后,外族入侵愈来愈剧,各种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尖锐,清王朝面临崩溃的边缘。社会各个阶层从各自的立场和角度提出了改革要求。自此开始,改革的舆论从未间断过,改革的浪潮此起彼伏。与其他国家的近代改革相比,中国近代改革有其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贾孔会 《安徽史学》2003,(4):49-52,106
清末民国时期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重要阶段。本文主要考察中国近代司法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总结中国近代司法改革的基本特点,探讨中国近代司法改革的意义及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1.
李长林 《世界历史》2008,(1):140-141
20世纪90年代由于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西方一些理论家借此企图根本否定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伟大意义。今天,当十月革命90周年到来之际,赵士国教授的新著《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近代晚期俄国革命与改革研究》(人民出版社2  相似文献   

12.
历史的改革和改革的历史──兼谈历史学基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朱寰国家教委采取重大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和建设一批历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这一举措很有战略眼光,对于国家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和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都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在高校...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研究会编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著简明中国通史,(?)们赞著中国史纲第一册,是我们学习中国历史史前一段时期时差不多都要参考的。我们从这些著作中,确能得到很多的启发,解决不少的问题。可是另一面由于他闪间意见的不一致,因而也给我们带来了若干疑难。现在举例来说吧:中国通史简编把夏代看做中国历史从原始社会到奴录社会转变的开始,而(?)著和翦著都说他是原始社会。中国通史简编说殷族是夏族长时期在东方的一支,其代表东方黑陶文化的则是太(?)比及其后(?)夷族;而(?)著和翦著却异  相似文献   

14.
神圣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展开以来,各(?)报章杂志关于发扬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文字,刊载“实在(?)少,其中尤以爱国主义结合历史学的著作为。因为历史学这种科学,是贯彻爱国主教育最直接、最具体而又生动泼的工具,历史学教师或历史研究工作者在进行爱国主义思想发育工作中,其地位之重要,是不容否认的。但在各级学校中,不少历史教师对于贯澈爱国主义的具体工作,还做的不够,或者做了,也有若(?)差存在,所以还需要我们好好研究。本文的目的,想(?)爱国主义与历史教学有关的诸问题,提出一些见解。这些见解自认很不成熟,可能错误,希望同志们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绅士集团转型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绅士是中国社会中颇为重要的集团力量.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中,它的发展变化动向与整个近代社会历史演进的轨迹是密切相关的,关于绅士的界定,学术界不曾有统一的认识.张仲礼认为绅士是有科举功名之士;有的学者则把绅士等同于“知识分了”等等.笔者认为,绅士集团既不限于科举功名之士,又不完全等同于知识分子,而是以科举功名之士为主体的具有封建身份的特定社会集团,绅士包括了生员以上的科举之士,也包括具有武功名生员以上的人员,还包括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身份,顶戴的人员(捐纳、保举等).绅士既是封建科举制,又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产物、作为社会集团力量,在社会结构中绅士的地位举足轻重,居于社会结构体系的中心,是封建时代社会(?)但在近代社会,随着社会生活重心的转移和(?)定向的变动,社会流动非但不趋向于绅士集团反而绅士们大量向其他社会集团和阶层移转流动.绅士的社会角色和价值观念均发生了空前的变动,而这种变动又可视为近代中国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尺度.  相似文献   

16.
50年来的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因此历史人物研究便自然成为历史研究的主题之一。在50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成果中,数量最大、突破也最大的当数历史人物研究。全面评述50年来的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研究的成就,断非笔者所能胜任,本文拟在尽力照顾各个方面的同时,仅就个人能力所及,有所选择地略加评述,挂一漏万,势所难免。如同整个中国近代史学科一样,近代中国历史人物的研究在过去50年间一直随着中国政治、社会生活的变动而变动而发展,大体说来可分为1949年至1976年、1977年至1989年、1990年至1999年三个大的历史阶…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和科教兴国的迫切要求。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和体现的场所是课堂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就历史课堂教学中改革与创新谈一点想法,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现实意义从实质上讲,课堂教学改革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部分。教育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的体系;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互为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每一个发展过程都会反映时代的要求。而课堂教学改革就是更合理地处理二者在教学矛盾中的地…  相似文献   

18.
陈小丽  王福生 《攀登》2010,29(2):71-75
我国封建时代一些持续不断的改革基本上是修补式的、局部的、单项的改革,而社会制度转型方面的改革只有商鞅变法和戊戌变法,商鞅变法是我国封建时代唯一成功的社会转型式改革。戊戌变法拉开了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的序幕,当代改革是戊戌变法以来面向现代化的未竟之社会转型的延续。  相似文献   

19.
近代早期苏格兰王国的政治力量出现了严重的对立和分化,形成了亲英格兰派和亲法国派,造成了政治共同体的长期分裂。苏格兰新教思想的传播激化了苏格兰王国的政治矛盾,使宗教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为此苏格兰推行了一系列议会改革,确立了新教的合法性和男爵为第四等级,调整了与法国和英格兰的关系,从而对苏格兰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上只有两次重大的政治管理制度的变革,一次是秦始皇变革,他确立了绝对的中央集权体制,另一次是辛亥革命,目标是推翻秦始皇的集权制,代之以分权与权力制衡的宪政体制。由于辛亥革命按照西方模式的改革没有取得成功,此后中国政治改革的基本主题便是对秦始皇确立的体制进行修补。修补和改革是对危机作出的回应,危机从未间断,改革因此也从未停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