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扬州坊市制度及其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详细解析了唐代扬州的坊市制度,并进一步探讨了坊市布局的突破对于城市布局和工商布局的影响,指出唐代扬州坊市为宋以后开放式的街巷体制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2.
张帆 《文博》2011,(5):59-64
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促使东京城的格局突破了传统的模式。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城市不断地拓展其平面和立体空间;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也不断冲击着千百年来延续的里坊制度和执行森严的夜禁制度。最终使北宋东京城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从此掀开了中国城市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唐长安商业空间形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长安城市外商业点空间分布、存在时间和经营业种的分析,重新认识长安城商业空间发展演变的特点。早期都城的商业空间形态呈封闭对称的双核心结构,中唐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商业点突破市坊限制,在朱雀街东以皇城景风门外诸坊和以东市为核心的部分坊里内相对集中分布,形成了以东市为核心的商业区,在朱雀街西则分布较少,在外城城关处仅有零星商业点的分布,没有形成综合性的商业功能空间。所以唐代中后期长安城商业空间形态表现为“一核、一区型”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4.
刘默衡 《区域治理》2022,(3):225-228
基于茶马古道、密祉花灯等特色文化资源,在当地政府主导的旅游开发中,文盛街开展了古民居的修缮和改造,导致古民居的生活空间、文化空间、生态空间等都发生了扩展和转变,表现出民居功能多元化、私人空间公开化、民居构建商业化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都城空间区划制度与对都城内主要城市景观的称谓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最基本的都城空间区划制度有里制和坊制两种,因此主要城市景观的名称也就为里或坊。就北朝隋唐时期而言,首都居住区里、坊的称谓之间并非一开始就是官称与俗称的关系。在北魏洛阳,空间区划制度是里制,坊实际为落实治安管理的一种手段。在坊建好后,被围墙围绕的封闭区域也开始可以称为“坊”,此后,坊、里在指代空间位置时就可以等同了。不过,北魏洛阳涉及治安事务时才用坊表示居住空间,因此墓志所见城中居住区都为某某里。隋文帝正式在都城实行坊制,确立了坊在指代居住空间时的官方地位,由此才形成了坊、里官称和俗称的关系,但里代指居住区的用法并未改变,唐代坊、里的混用实源于此。  相似文献   

6.
论宋代店铺广告的装饰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传斌 《史学月刊》2003,(11):120-122
北宋初期以后 ,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城市经济较为兴盛。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宋代的商业经营模式也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一是唐代以来的坊市制度被打破 ,商业经营突破坊市围墙的限制 ,酒肆、茶楼可以在居民区内开设 ,遍布大街小巷 ,和民众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 ;二是公元 96 5年 ,宋太祖诏令开封府三鼓之后 ,夜市不禁 ,商业活动不再有时间限制 ,随时随地可为 ,商业经营有了更自由的空间。伴随着以上两个变化 ,京城的店铺数量迅速增多 ,宽阔门面的大店铺相继出现 ,店铺的广告装饰艺术也日益丰富多彩。一宋代店铺广告装饰艺术较为成…  相似文献   

7.
聚奎楼又称朵桥土楼,坐落在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镇朵桥村,由傅方升、傅方进两兄弟建于清康熙年间。整体造形为中间方形土楼、左右两侧各建有一座三落五开间的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两种不同风格的民居建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群。本文对聚奎楼的建筑概况、建筑特色与价值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福建土楼、闽南传统民居、聚落空间营造等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辛龙 《文博》2024,(1):30-37
唐长安城崇仁坊位于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与皇城之间,与东市对角相望。初唐和盛唐时期,除了寺观之外,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很多高官贵族在此居住。开元年间,礼会院的设立使崇仁坊的里坊空间开始发生改变。中晚唐以后,崇仁坊内出现了数量众多的进奏院、旅舍,商业活动尤为兴盛,出现突破里坊空间和时间的夜市。此时,除了寺观的延续,仍有新的高官贵族宅邸,但数量骤减,已不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毕波 《丝绸之路》2010,(24):51-83
坊市制是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亦称坊制。唐中期以前,中国城市是坊市制格局,居民区"坊"和商业区"市"彼此严格分离。本文主要结合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分析了隋、唐时期长安坊市胡人聚居区的形成与分布情况,以期为研究隋、唐时期的城市发展、对外贸易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从晋、唐形成相对独立的街区发展至今,仍延续着以坊巷组织起来的传统城市住区空间格局。整个街区以南后街为南北主轴线,西侧依次排列着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三坊",东侧依次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七巷"。整个区域由道路划分出若干区块,每个区块又由各个宅院进行划分,形成有机的街巷肌理特征。三坊七巷现在存有172座明清历史建筑,院落式民居建筑主要位于各  相似文献   

11.
羌民居主室中心柱窥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民居的各种类型中,包括一般石砌民居,碉楼民居,土夯民居,人字坡屋顶民居都存在一种独特现象,即在主室内的中央树立起一根支撑着木梁的木柱。无论是底层作为生室或二层作为主室,亦同样置柱于室内对角轴线的中间,并与火护对角,角角神平面顶端构成一条轴线(见图)。而中心往又不是各层的通柱,且仅限于芜人活动的主要空间中心,空间也不论大小,若6米以上则不少人家发展成距中心位置等距离的双柱。房间更大则发展4柱。当然,从数量上言,4拄少一些,然而这种先民居主室中心构成的1柱、2柱、4柱现象系列以及由此产生的神秘气氛,甚…  相似文献   

12.
在清中叶以后的巴县,承充坊厢保正须书立顶约、缴纳顶首银,该职可以出租、出卖,甚至合伙承充。这种不同寻常现象的出现,乃是因坊厢保正为帮办各级衙署差务及垫纳军需差费之主体。因这种付出,其职出现顶首银,且获得收取铺户规费之权的状况。坊厢保正具有广泛的营利空间,这吸引许多人投身其中,使该职成为一种与衙门吏役高度相似的职业。在实践中,坊厢保正表现出任职长期化、朋党化等特征。即使至清后期士绅加入坊厢行政组织并成为其中领袖,亦未对保正的实质性权力和利益空间造成根本冲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论述唐宋坊市制崩溃以后,明代地方城市中“坊”之情形。明代地方志所记之“坊”,有牌坊、街坊、乡坊和坊图四种不同涵义。牌坊为旌表建筑物,街坊为居民居住区,乡坊之“坊”是人文地理概念,指城内外一定地理区域,坊图之“坊”等同于里、图。作为“地域实体”的街坊,其形态已不同于唐宋时期的坊市,表现为开放式的条形街区,而不是封闭的方形区域;城外街区亦得称“坊”;坊的数目增多,其规模较小。街坊与城市里甲密切相关,是城市里图区划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4.
南京城市扩展与其空间增长管理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城市的空间扩展是城市化发展的直接体现,透过对城市扩展的分析研究,可以加深对城市化本质的理解,并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空间决策资讯。本文选取南京城市扩展作为分析的具体案例,在充分认识和剖析自然景观、区域经济及城市用地结构特征等条件基础上,揭示了南京城市扩展的空间动态过程及其诱导性因子。基于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概念性理解,论文概括了南京城市空间增长的基本管理措施:即,外围总体控制--框定主城区;主城内部空间的分片管理-结构优化;区域层面的都市发展区空间组织-外围空间引导。  相似文献   

15.
许耀桐 《攀登》2007,26(5):24-26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过程中,由于种种客观的和主观的原因,党的队伍里必然会出现一些不称职的干部。我们党建立起了党内罢免撤换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实行党内民主、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的一个重大步骤,也是一个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建立党内罢免撤换制度并要真正起到发展党内民主的作用,就要注重调动全体党员的积极性,使全体党员都能够参与这项制度活动。比照这样的要求,文章对现行《党内监督条例》相关规定存在的某些缺陷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张隽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6):76-90+141-142
宋元之际,杭州(南宋称“临安”)的城市空间结构突破了唐代坊和市的界限,官署、民居杂然散布于市巷之间,数条水路贯通全城,空间的通畅对这一时期的人际交往、商品流通及信息交流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从“地理空间”和“信息传递”切入,通过对宋末元初杭州城鉴藏群体的交游与住宅分布的考察,发现其居住的官署、私宅位置皆相邻近,居住区的邻近加速了藏品信息的传递,鉴藏家凭借自身的文化、社会资本以及地域优势汇集了大量的藏品信息,并通过频繁拜访和雅集达成信息的流通,形成了区隔于此区域之外人群的信息与交易网络,由此藏品得以在杭州城这一区域内快速流动。  相似文献   

17.
宋代城市打破了唐代都城封闭的坊市,废除了夜禁,城市生活在空间和时间上都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城市的经济与文化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因此涌现出数种记述当时城市生活的著作,例如孟元老的《东京  相似文献   

18.
客家围龙屋:天人合一的中国典型民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民居是客家历史文化的缩影.是一种凝回的艺术.客家民居类型多样,有围龙屋、围屋、土楼、五风楼、走马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著名。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广西的“干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称为中国五大传统特色民居、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的风雨中形成的特殊民居建筑——客家土楼当今已成了世界历史遗产。分布在粤北韶关各地的客家围屋(土楼)具多样性。既有围屋、围村和碉楼,也有圆楼、方楼、半月楼和四角楼等形式的围屋。粤北客家围屋以始兴太平曾氏“永成保障”楼、隘子宫氏满堂围、翁源江尾思茅八卦围和新丰马头温氏九栋十八井等围楼具有代表性,与闽西、赣南以及粤中粤东客家地区的圆形、方型、前方后圆等形式多样的客家围屋—样,是客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墓志为主要材料,复原了北魏至唐代"坊"产生和演变的过程,并对坊在城市中的分布进行了分析,认为坊成为当时城市中的一种规划和管理单元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与以往一些观念不同,仅就墓志材料而言,唐代地方城市中的坊在空间分布上并不完全集中于城墙之内,也存在城墙之外的坊,而且其普及的时间很可能要在唐代中期之后。结合文献材料,由于无论是在行政管理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里的作用和影响要远远大于坊,因此即使存在"坊市制"的话,那么更准确的称呼应当是"里市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