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世界遗产》2014,(11):112-112
京剧、皮影、黄河泥塑、柳子戏……近3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在济南市纬十路小学的操场上。10月11日下午,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非遗进校园活动精彩呈现。不仅济南中小学生现场亮绝活,来自济南大学的外国留学生也来到小学校园,现场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民俗艺术瑰宝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2.
苏文玉  王颖 《旅游纵览》2022,(17):122-124+12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基因,也是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厘清非遗资源的分布特征,有利于非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策略的制定。以江苏省为例,运用ArcGIS 10.2软件和地理学相关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可视化分析,并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江苏省各地级市的国家级和省级非遗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均衡的特点,在苏南分布较为集中,苏北分布较为稀疏。希望该研究可以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晨阳 《世界遗产》2016,(4):118-119
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自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开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走过了15个年头。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工作方针。十多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正>2001年以来,我国共有2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文化部公布了两批共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各地还公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315项,第三批国家级非遗推荐名录也于2010年文化遗产日期间公布。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1世纪提出并实施保护后,各地都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具有的特性及其发展规律,积极探索非遗保护的有效方式。本文就用创意的力量推进非遗保护做一些简要分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一)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流变的文化现象,它是在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发展的,依托于人而存在,依靠口手相传得以延续,其文化内涵需要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呈现手段,是一种"活态存在"。(二)变异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受各种  相似文献   

6.
李珍珍 《福建史志》2022,(5):66-70+7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无形的软实力,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区域经济突出的优势。作为“非遗”大县,永春县十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但重保护、轻开发的问题还明显存在。可以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走“非遗+”商业融合模式、推动非遗产业集聚发展、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外非遗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推进永春可经营性非遗市场化,使之成为永春的文化品牌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7.
马伊超 《黑龙江史志》2013,(13):283-285
原真性保护原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则之一,后被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原真性"概念本身具有复杂性,对原真性保护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目繁杂、形式多样、活态变化,原真性保护原则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便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状况。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中原真性保护原则在当今社会面临着多方面的冲击,关注着不同于有形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特殊问题,这一原则的提出无论是对非遗本身、非遗持有者还是对非遗保护工作来说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木土 《世界遗产》2011,(1):10-27
2010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次会议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大会共确立51项新增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47项遗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项遗产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全球共有213项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16项急需保护名录项目。其中我国共有28个项目列入非遗代表作名录,6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名录。  相似文献   

9.
孙可  杨立新 《东方收藏》2024,(2):149-151
文章以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本源,以昌黎地秧歌为切入点,从文旅融合的角度出发,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创新的同时,阐释和论证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创造性转化的可行性,探索以本土非遗文化资源为根基、以现代艺术设计思维为载体、借助国际旅游城市优势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苑利  顾军 《东南文化》2021,(3):6-1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渐入学界视野.非遗保护应该"原汁原味",又要"活态传承".中国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而既有学科又无法为非遗保护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持.作为一门新学,非遗学不仅具有百年以上的学术积淀、十余年的教学实践,而且还具有与其他学科完全不同的学术视角与视野以及独特而完整的理论框架.这一切,都为非遗学的诞...  相似文献   

11.
唐彬文 《神州》2013,(16):46-46
五千年悠久历史、辽阔的疆域、多民族融合注定了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到2011年连续四年命名了四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涉及29项。怎么样去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当下很多有识之士所关心的话题。从2008年至今,笔者一直视非遗保护为使命,被权威媒体亲切的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青年使者"。在此,笔者也想就非遗的保护与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高建忠 《神州》2011,(26):202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先秦到隋唐,从宋元到明清,在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文明的映射下,这五千年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这些文化遗产中,属于精神成果的非物质文化保持了质的千年延续与量的永恒积累。但是,这些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消解。不计其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现如今在非遗保护利用过程中,通过市场化的途径,出现了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本文将从产业化的视野下浅析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相关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性、展演性、体验性等特征。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应积极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道路,实现非遗的活化。本文在分析青岛非遗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苗丽 《满族研究》2016,(2):21-24
双语教育是主动应对少数民族语文保护问题的重要手段。蒙汉双语教育的维度比较广,已经形成规范和体系,在传承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起到重要作用。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依附于语言或其他文化载体。蒙汉双语教育对蒙古族非遗保护而言,提供保护过程中的语言基础,促使非遗活态传承,提供文化安全保障,更是非遗保护的有效方式。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化保护,蒙汉双语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既是非遗科学保护的逻辑起点,也是非遗科学保护面临的全新话题。首先我们要承认非遗自身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并充分意识到非遗自身的整体性、非遗构成要素的层次性、非遗对外在环境的开放性以及非遗文化基因的稳定性,对于构建非遗系统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对非遗实施系统性保护,不但可以完善非遗保护体系,提升非遗科学保护意识,同时还可以提高我国非遗科学保护的政策制定水平,让我国的非遗保护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迎华 《旅游纵览》2023,(7):99-1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性、展演性、体验性等特征。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应积极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道路,实现非遗的活化。本文在分析青岛非遗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高建忠 《神州》2011,(11):202-202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先秦到隋唐,从宋元到明清,在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文明的映射下,这五千年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这些文化遗产中,属于精神成果的非物质文化保持了质的千年延续与量的永恒积累。但是,这些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消解。不计其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现如今在非遗保护利用过程中逼过市场化的途径,出现了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本文将从产业化的视野下浅析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相关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张雪  张晶敏 《旅游纵览》2023,(3):115-118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承担着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与精神价值的重要使命。当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与此同时我国大力发展青少年研学旅行,把研学旅行视为学生教育的一个载体,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缺失。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深入分析辽宁省大连市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游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包括加强对研学旅游的认识,扩大招收非遗保护人才,树立优质非遗研学品牌,加强沉浸式、体验式非遗研学旅行项目开发,以及依托非遗文化,融合研学旅游教育。  相似文献   

19.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于2003年10月17日公布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新名称开始出现,给遗产保护理论界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或称"无形性"也成为该学术界意见分歧和争议的课题。研究必须从概念的演变过程切入,并且必须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立法的背景和目的及其价值取向思考,才能全面了解和掌握公约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中的"非物质性形态以及与其相关的"具有物质形态"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空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形态"对象的主次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1世纪提出并实施保护后,各地都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具有的特性及其发展规律,积极探索非遗保护的有效方式。本文就用创意的力量推进非遗保护做一些简要分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一)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流变的文化现象,它是在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发展的,依托于人而存在,依靠口手相传得以延续,其文化内涵需要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呈现手段,是一种"活态存在"。(二)变异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受各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