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历史的发展表明,一个国家的最终崛起,不仅有赖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而且必须具备与之相匹配的文化等“软实力”。一个国家怎样在世界面前表现它的文化形象,在一种程度上决定着世界是接受还是排斥它的文化,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它。  相似文献   

2.
“文革史学”是指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史学”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它既是中国史学史、也是“文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革史学”是动乱年代政治运动的特殊产物,是中国史学史上极为黑暗的一页,给中国史学蒙上了极大耻辱。它截断了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并离群索居,与不断前进的世界史学背道而驰;中国史学成了政治史学、影射史学的代名词,失去了作为一门科学的独立性与尊严。  相似文献   

3.
“新宋学”与民初考据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宋学”与民初考据史学罗志田从中国学术史发展演化之内在理路看,民国初年有一个显著的现象,即经学从学术中心落向边缘而史学从边缘移往中心(详另文)。陈寅恪论民初史学转盛之原因说:“近二十年来,国人内感民族文化之衰颓,外受世界思潮之激荡,其论史之作,渐...  相似文献   

4.
希腊化时代史学按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希腊化初期、盛期和希腊-罗马时期三个阶段。初期是希腊化史学兴起阶段;盛期,由于空前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使得人们的视野与认识都大大提高,加之东方君主制度的盛行,出现了所谓的“博学史学”、“考据史学”和“地方志”;到了希腊-罗马史学融合时期,整个地中海世界都处于罗马之鹰的笼罩之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总之,这一时期是总结的时期,而不是创造的时期。  相似文献   

5.
以周易文化为源头的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是历史的必然。周易文化产生于中国,但它早已属于世界。其发展是“中国之易学”、“亚洲之易学”和“世界之易学”。在秦汉时期《周易》随着儒学的外传而开始走出中国,自唐代以来则成为亚洲邻国知识分子研习的经典,到明清之际又从欧亚大陆的东端走向它的西端。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易学通过文化融合而奉献给世界。  相似文献   

6.
“求真”是史学的一个根本属性,“求真”观念的自觉标志着史学的自觉和独立发展。然而,历史撰述作为史家对历史的认识,其中包含着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独立于认识者而客观存在的“历史”,一是具有价值观念和个人情感的认识主体。因此,历史之“真”是什么,如何能求到“真”,就成了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中西方史学发展历程中都倍受重视,反复予以探讨。可以说,中西方史学的发展都伴随着求真观念的演变与深化。“直书”是植根于中国古代史学传统,反映传统史学的求真观念的独特概念,它的形成、嬗变就是中国传统史学求真观念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清季以来,政治、学术、文化、思想诸领域出现了规模空前的新旧对峙。新学对旧学的挑战激起旧学各方的应对,接连不断的以“新”或“现代”为名的各种学术文化运动,又加剧了新旧之间的紧张。就历史学而言,早在1902年梁启超的《新史学》已举起“史界革命”的大旗,至1933年朱谦之创办《现代史学》杂志,仍声称“对于过去的史学也不惜取批判的态度”。((1))更有甚者,讽刺旧史家“妄自倨傲,旁若无人,对于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之鼓吹,与文化史家之新运动,均充耳不闻,熟视无睹,旧的观念仍牢不可破;但现在已完全暴露其落后性,而不为时代所容,甚至有危及史学本身存在之虞”。((2))这种新旧对抗视角下的学术观察与叙述,虽也道出了事实的一个面相,却可能忽略了近代与传统之间至关紧要的关联。传统确曾一度“零落成泥碾作尘”,但它没有消亡,而是以一种强大的惯性形塑了近代。如福柯所言,传统让我们可以“毫不间断地追溯着对起源的永无止境的确定”。((3))那么,传统是如何进入近代史学的?在中国近代史学的萌发与成长中,传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何以让“...  相似文献   

8.
“narrative”和“叙事”,是两个从自身文化传统中生成,当前常被互译的词汇。在中西史学传统中,它们皆构成历史的一种重要言说模式。narrative通常呈现为一个沿时间线展开、具有细节性过程、仿佛在自我讲述的故事;叙事则主要指史书的属辞比事,依照“叙”的本义,它更强调通过排列次序来辨明事物的条理。从发展体系看,narrative暗示着史学作品与文学虚构之间的“孪生关系”;而在中国古代,与“实录”互为表里的历史叙事在推动叙事文类的早期发展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narrative和叙事折射出中西史学传统的差异,亦体现着历史学超越特定文化的共性。史家通过有序地展现人事过程来理解过去,并再现一个富有意义和秩序的历史世界。  相似文献   

9.
全球史对世界史编纂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平 《世界历史》2006,(4):117-123
“全球史观”是近年来由国外史学界首先提出的一种研究世界历史的新观点,在这种新视野影响下形成的全球史史学显示出新的世界史编纂模式。全球史史学与传统世界史相比,无论在视角、编纂范围、意识形态、研究方法、历史分期和话语特征诸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全球史史学尚不能代替国别史的传统研究领域,但它开创了新的领域———研究国家或区域间的互动交流和全球文明在其他方面的整体关联。全球史史学所带来的方法论意义以及它所表现出的对带有强烈欧洲中心论意识形态的旧世界史体系的解构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及其在中国的回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历史学发展的长河中,西方古典史学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史学遗产,并逐渐蕴育了诸多优良的传统,对西方也对世界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世以来,西学东渐,但迄至19世纪末,中西史学才日渐互通讯息,开始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涵化的历史进程。寻求一个时期(或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史学对他国史学发生交互影响的事实联系,透析中西史学文化之间的沟通与回应(引进过来,反馈回去),这不仅是比较史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对我们继续引进与借鉴西方史学富有现实的意义。本文旨在略说西方古典史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侧重透视它在现代中国,尤其是我国新时期以来所激起的回响,并由此而生发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1.
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也是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它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正如《文心雕龙·史传》所言:“然史之为任,乃弥纶一代,负海内之责,而赢是非之尤,秉笔荷担,莫此为劳。”因此,中国历代史家多好以治史致用、治史明理、明治国安邦之理为己任,将经世致用奉为最高使命,并将其付诸实践。本文拟按其发展的几个阶段对史学的经世思想进行阐释。 一、传统史学的劝惩鉴戒功能 从夏、商、周到鸦片战争以前,史学被誉为兴盛不衰的“显学”,受到了历代君主帝王的高度赏识。它之所以这样兴旺发达,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它能…  相似文献   

12.
地方志即地方记,它是我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记载一方之事为内容的著作,被称为“郡国之书”(《隋书·经籍志》),即所谓“郡县之书”。唐刘知几在史学分类里把它列为“杂述”,称之为“郡书”(《史通》)。地方志萌芽于先秦,产生于两汉之地记。以府县志为主体的地方志定型于两宋,兴盛于明清,发展至近代、当代。狭义的地方志,乃一方之史。宋人郑兴裔有云:“郡国有志,犹国之有史。”虽然至今仍属于史学范畴,其体例在发展中已成为涉及多学科的一门边缘学科,以历史资料分析归纳和演绎等方法,记载某一地域的山川、风土、人物、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内容。因此,当代中国的地方志是一种地方性的综合著作。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以来的史学理论在20世纪史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不仅仅因为它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更因为它在十年动乱后迅速地克服了“左”的思想影响,引导着中国历史学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在远离世界史学大家庭很长一个时期后,又很快地与世界史学接轨。同时这个时期也是解放后史学理论研究的第二个高峰期。文革前的十七年,史学界对唯物史观的许多重大问题展开过讨  相似文献   

14.
我向大家汇报一下个人的教学情况,讲三个问题。一、关于教学的指导思想问题我原来是教中国古代史的,不曾系统学过史学史。“文革”以后,自学史学史,两年后居然走上中国史学史的课堂。我深感到史学史课程之重要。它能推动通史教学与研究的深入发展;它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历史工作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分会联合举办的“符号学与人文学科跨学科方法论研讨会”即将于 2 0 0 2年 9月 2 0 - 2 4日在杭州举行。这次研讨会将讨论中国的符号学 ;史学、文学研究与符号学 ;文化符号学 ;语言、逻辑与符号学等问题。在这次研讨会上 ,史学、哲学、文学、符号学等领域的学者 ,还将就近期各自领域的学科发展 ,进行发言和交流。“符号学与人文学科跨学科方法论研讨会”将于杭州举行@东月  相似文献   

16.
在宋代历史上,文化事业的高度发展是令人瞩目的。这一点曾引起一些史学大师的重视。王国维认为:“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近世学术,多发端于宋人”。陈寅恪说:“天水一朝之文化,实乃吾国文化之瑰宝”。一些外国学者也予宋代文化以极高的评价,称之为“东方的文艺复兴时  相似文献   

17.
<正>人类文化的生生不息,犹如一条长河,需要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不断交流,才会使大河滔滔汩汩,不致干枯,显示出蓬勃的朝气和持续的生命力,史学文化亦然,且更具重要性。正如杜维运先生所指出的,"史学为一综合性的科学,居世界学术的枢纽,史学发达之域,往往是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8.
本年度史学史研究的重要成果是吴怀祺先生主编的《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多卷本陆续问世。这套丛书由黄山书社出版发行 ,已经刊出宋辽金卷 (吴怀祺著 )、元代卷 (周少川著 )、明代卷 (向燕南著 )和清代卷 (王记录著 )。四卷著作的共同特点是注重史学与社会 ,史学与时代 ,史学与学术的关系。如宋代卷中的“宋代社会、学术与文学思想” ,元代卷中“元代理学对史学思想的影响”、“元代史学思想的时代特征” ,明代卷中“明前期政治文化发展特点与史学思想” ,清代卷中“汉学、宋学与清代史学思想”等章节的设立都反映了作者的这种认识所在。本年度…  相似文献   

19.
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廷官方性质的《学部官报》公布了“审定中学暂用书目”约两百种,并为之各撰“提要”以述评各书内容、史源与优缺点。与中国传统的“提要”撰述相比,此处的范畴运用与批评模式并无本质不同。唯值得注意的是,在关于山西大学堂所编《西史课程》的“提要”中,出现了“泰西史家最重批评”一语。《审定书目·书目提要·西史课程三册》,《学部官报》第57期,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二十一日。这一论断反映了一个事实:近世中国史家言史学批评,多了一个难舍难离的参照系,那就是西方史家的史学批评。比较地审视,自然有世界视野的获得,当然也免不了文化的焦虑,不过恰恰也是一种自我反思的动力。在此,拟在西方古典史学批评的参照下,谈谈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观念根基,以见“最重”二字是否合乎实际。  相似文献   

20.
书讯     
李春放 《世界历史》2007,(2):143-143
庞卓恒主编的《史学概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6年3月出版。本书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阐述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和与之相应的史学本体论和方法论方面,着重阐明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是“从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学说,它的核心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