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的宋明理学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适的宋明理学观述评董根洪1919年,胡适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从而开创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纪元”。然而,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纲只论及先秦古代哲学(故后改称《中国古代哲学史》)。以后,胡适又写了《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对中国汉唐哲学进...  相似文献   

2.
李世龙 《史学月刊》2006,3(11):13-19
胡适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开山者。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作为中国第一部真正的哲学史著作,建立了哲学史学科的新体系,开创了现代学术史的新纪元。(1)它以科学的方法和可信的史料,创造了全新古典哲学史体系、构想与规范,使哲学史作为一门科学戛然独立,并迈向了中国古代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进程;(2)它用疑古与实证的方法实践,完成了新学科的创立及从“形”到“质”的转变,开启了崭新的治学门径,对具体的学术研究起到了示范作用。(3)它从形式到内容整体手段的全方位更新,不仅具有冲击传统惯性的强劲的反封建之风,又有开拓学术研究新风尚之意义。胡适的哲学史研究,新见迭出,影响深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宁腾飞 《安徽史学》2023,(5):160-168
在阅读史的视角下,五四时期学界对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阅读与反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术现象。新文化派从思想革命的角度强调它的革命性意义;东方文化派从非理性主义的角度批评胡适轻视人生观问题;学衡派从中国文化出发批评胡适的疑古与诋孔。实际上,《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阅读与反响深深地与五四时期的中西文化争论纠结在一起。文化观的差异导致它的学术反响也呈现出复调性。更为重要的是,围绕《中国哲学史大纲》的不同声音,不仅揭示了文化观念的差异性,更凸显了著作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正胡适(1891~1962),安徽宣城市绩溪县人,字适之,中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领域都有精深的研究。写就了中国第一部具有现代学术风格的文学史专著《白话文学史》。代表作有《说儒》《胡适论学近著》《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终身大事》等。胡适对中国近三百年来的学术研究作了总结,他把整理国故或国学研究纳入他的"中国文艺复兴"的范畴之内。胡适在思想史上的开创性及其深远影响,使中国传统哲学真正步入现代化进程。影响了梁启超、郭沫若、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金岳霖和冯契等一批学人。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史是人类的认识史 ,举凡哲学思想、社会政治思想、逻辑思想以及宗教、伦理、科学、经济、文学、史学等所有领域的认知活动与观念体系都属于思想史的研究范围。 2 0世纪的中国思想史研究 ,经历了由前现代与准科学向现代化和科学化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它像 2 0世纪的中国社会一样 ,其间不乏曲折与坎坷 ,但时至今日 ,可以说 ,已基本创立了作为一门现代科学所应具备的研究范式、学科体系、科研队伍与经典著述。反思这百年来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发展历程 ,其意义自不待言。一、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开山———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上 )》用近现代…  相似文献   

6.
正一百年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崇洋之路近代以来,在西方国家船坚炮利的冲击下,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也在强势的西方文化面前,显得中气不足,低人一大截。在西风东渐的整体氛围之下,古老的中国历史学也不能幸免。睿智的中国学人们,在努力探索中国史学创新的同时,不免要对中国传统史学进行某些自我矮化的反思。其中最著名的学者,莫过于胡适先生和梁启超先生了。胡适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批评中国的传统史学说:"中国人作史,最不讲究史料。神话、官书都可以作史料,全不问这些材料是否可靠。却不知道史料若不可靠,所作的历史便无信史的价值。"(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东方出版社  相似文献   

7.
胡适与何炳松同为20世纪中国学贯中西的学者,他们有不少有趣的共同之处,也有一些共同被人误解的地方,其中之一是有关他们的学术背景。胡适尝言:历史是我的训练。但其实胡适并不是专业历史学家出身,他的本专业是哲学,只是他一直研究哲学史。与胡适相比,何炳松向来被视为专业历史学家,誉为“新史学”的代表人物。实际上何炳松  相似文献   

8.
大纲与史:民国学术观念的典范转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民国初年的中国学术界,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开风气之作,基本提供了一个相对全面的新学术典范,这是学界大致的共识。从今天的眼光看,胡适所为兼顾了继往开来的性质:从胡适个人的学问讲,他显然是继往的东西多;从胡适的时代言,则又是开来的成分重。当时学术上继往部分超过胡适的比比皆是,而开来则无人能过之。不过,胡适最初是因提倡白话文而在社会上“暴得大名”,这并不意味着他同时在上层精英学术领域内已树立起自己的地位。他在其任教的北京大学取得为许多学人所认可的领先学术地位,还经历了曲折的过程①。在这一方面,胡适并不如许…  相似文献   

9.
在翻阅民国报刊时,发现胡适一则佚文《中国抗战的前途》,该文是1937年9月26日胡适在美国旧金山作的一篇演讲.9月29日,胡适又作了《中国能赢吗?》的英文演讲.胡适的这两篇演讲对"持久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中国的抗战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的.胡适的"持久战"论是全面抗战以来对"持久战"比较早且比较客观的论述,分析有理有据,见解独到深刻,是对当时国内、国际"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有力批判,对争取爱国华侨、美国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具有重要作用,对胡适研究和中国抗战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巍 《近代史研究》2003,11(1):38-100
作为《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骨架的“诸子不出于王官论”,是胡适的一大创见。此说的建立,缘于从“哲学方法的性质”角度探讨“中国之所以缺乏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借助了以康有为为中心的晚清经今文家说,运用了杜威式的实用主义以及其他西学新知。胡适取“九流出于王官”之旧说而代之的,是一种根于“进化论”观念、以“历史的眼光”得来的全新的历史解释模式以及一种“疑古”的取向,意义重大。此说开创了关于诸子学起源的自由解释之风气,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史学界中的“疑古”、“释古”、“信古”各派均有影响;在使“经学”从属于“子学”、使“诸子学”成为“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的源头的潮流中,胡适所作的决定性的论断,影响更远;通过严格考辨文献的著述年代来确定学术思想史的脉络,通过了解思想家的生活的“时代”来探讨思想学术发生发展的原因,乃是20世纪哲学史、学术思想史研究中尤为重要而有影响力的范式更新。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经典著作对新学术的建立有着突出的示范意义。西学东渐背景下,借鉴与融会西方学术方法成为中国现代学科创建的前提条件,而清代考据学方法对新学术经典的创立也起到了十分突出的作用。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这两部现代学科的经典著作,亦均凸显了西学方法与考据传统在新学术典范转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序言沈寂由皖人撰著、并由安徽出版机构出版的研究胡适的专集,这本由胡适同志著《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恐怕还是第一部,有其特殊的意义。胡晓同志要我凑趣作序,借此对今天研究胡适谈几点意见:首先是资料缺乏。胡适在生前一贯注意让自身资料留...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7月31日,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侨联华侨华人研究系列讲座"在中国侨联机关七层会议室举行。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普莫娜分校历史系王作跃教授主讲《华人华侨科学家:留美科学家历史研究》,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普莫娜分校亚裔研究刘海铭教授主讲《美国华人饮食历史与文化》。本次讲座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秘书长、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张秀明主持。  相似文献   

14.
林晓雯 《安徽史学》2016,(5):143-148
胡适于1913年11月在《中国留美学生月报》上发表了题为《国际学生运动》的文章,该文是他参加当年的世界学生同盟会第8次国际大会的感言,阐发了他对于国际学生运动的认识以及中国留学生与这一运动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及胡适留学期间发表的其他英文著述,对于我们理解胡适由"民族主义"到"世界主义"的思想转变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可以弥补1913年1月至9月由于胡适日记缺失而空白的一段社会活动记录,同时,这些英文著述也为胡适英文文存的收集和整理提供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正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和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尽管非常不情愿,他却与混乱不堪、黑暗无比的中国现代政治结下不解之缘。随着中国现代政治争斗的中心由军阀混战逐步转为国共之争,任何身处政治漩涡中的人都必须在国共两党之间做出自己的选择,胡适自不能外。胡适在国共党争中选择了国民党,但他的选择并不是无条件的。对他而言,这是一种"弊取其轻"的选择。他反对共产党,但对并不符合他的自由、民主观念的国民党,也曾有相当激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现代文化学会胡适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联合发起的“胡适与中国新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6月21日至24日在上海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五十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就胡适与传统中国文化,胡适与现代中国文化以及胡适的治学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胡适绕不过去。这不仅是因为胡适对中国社会富有预见性的观察,更是因为他的道德文章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但从1949年至今,大陆出版的各类辞书中的胡适形象却经历了"批判"、"大落"、"修正"、"再起"等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徐超  陆发春 《安徽史学》2014,(2):135-143
胡适娴熟的英文表达能力使他易于在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扮演跨文化交流中的双重角色:在国内,用国语向中国人宣讲、介绍西方文化;在国外,用英文向西方人宣讲、介绍中国文化。面向西方话语世界,胡适一直是用和缓、冷静的语态,撰述文章介绍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力图消除西方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胡适认为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自有其规律与原则,在交流过程中胡适对中国文化充满信心,明白提出了"中国的文艺复兴"主张,指出文化交流的最终结果是那个"明白透彻的中国根底"。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中,胡适是先驱者,是改良文化的泰斗。胡适在美国留学的经历,为其高等教育的思想形成奠定了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他的高等教育思想主要有"大学独立,学术自由"、大学类型划分、选科制的引进、研究院的设立、开放女禁等等。胡适前瞻性的高等教育思想和改革措施,为中国近代大学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20.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是我国现代史上影响最大的资产阶级学者。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写于一九一八年,出版于一九一九年二月,是与他的文学改革的论文一起的成名之作。这部著作,被认为是“根据群经,就周秦诸子,上穷古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