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一八"与章太炎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袭击我国沈阳后,又向东北三省发动全面进攻。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3个月的时间,东三省竟全部沦落到日寇  相似文献   

2.
正国学大师章太炎,一生恣意狂放,学术界中少有人能入其眼,即便是一国首脑,也不在话下。当年袁世凯宴请黄兴,下了帖子请他作陪,章大师丝毫不给大总统面子,在请帖上写了四个大字"恕不奉陪"。袁世凯非但不敢生气,还把章太炎的墨宝精心装裱起来挂在墙上,见人就说:"我终于得到章大师的亲笔了。"更有甚者,有次蒋介石夫妇在杭州楼  相似文献   

3.
章玉政 《江淮文史》2007,(6):86-100
合肥人刘文典,在学问上可谓博大精深,生活上可谓趣事多多。曾因不称"蒋介石主席"而称"蒋介石先生"被蒋介石关了禁闭,更曾因西南联大聘请没有文凭的沈从文为教授而"拍案而起"。本刊将连续推出刘文典与陈独秀、与鲁迅、与章太炎、与陈寅恪系列文章,向您揭示这位学界名流光明磊落而又有个性光芒的动感形象。  相似文献   

4.
蒋介石在中国现代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的历史走向和抉择。要想探明蒋介石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可以通过国共合作的关系演变着手。本文正是通过分析蒋介石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态度转变,揭示出其阶级属性与政治政策方向,为探究其历史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胡适全力支持蒋介石首次连任1954年5月20日,蒋介石的"总统"任期将到,为谋求连任,他想借重胡适的声望为其连任宣传造势,也想请胡适为其连任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当时,蒋介石连任总统,在一些细节上有违宪嫌疑。不过,令人奇怪的是,胡适后来出谋划策为蒋介石的连任解决了上述"技术"难题。比如,经他建议,将出席代表之法定人数由半数改为三分之一。这样,即使代表人数锐减,国民大会也可照开不误。另外,他还发表讲话,说明在国家太平时期,第二任的总统副总统还是应由第一届的国大选举出来。  相似文献   

6.
孙莹  张贤达 《纵横》2014,(3):61-62
民国初年,袁世凯的北洋政府非常不稳定。袁世凯知道章太炎是个很难对付的人物,便打着任贤用能的旗号,想让他远走他乡。他曾派人劝过章太炎到通县任仓场总督,但遭到章太炎的拒绝。不久,章太炎来到东北,看到辽阔的土地任日俄两国割据,帝国主义在辛亥革命后借助中东铁路、南满铁路不断扩大权益,  相似文献   

7.
蒋介石在主持黄埔军校时期,有一个最得力的助手,就是先任教授部主任、后任教育长的王柏龄。蒋介石想说而不敢说的话由他说,蒋介石想做而不敢做的事由他做,被人称为蒋介石的“第一只手”。 相识多年但友情不深, 在山东营救蒋介石  相似文献   

8.
蒋介石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他毕生基本不享用烟酒。但,凡事皆有例外。有一次,蒋介石为做和事佬,竞喝得酩酊大醉。据有关史料显示。这是蒋介石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大醉。要想弄清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还得从孔祥熙三气阎锡山说起。  相似文献   

9.
从当上黄埔军校校长开始,蒋介石的政治地位上升之快,是令人惊讶的。这既是蒋介石政治军事才能的体现,又是他对权力不断追逐的结果。蒋介石权力欲望极强,对总统之位垂涎已久,但其当选之路却是充满波折。中原初定通过约法欲"训政"中原大战后,蒋介石战胜了以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为首的地方实力派。蒋介石权力欲日益膨胀,认为"训政"时期已到,想挟军事余威,召开国民会议选举总统,登上总统宝座。  相似文献   

10.
<正>黄维,蒋介石的爱将,虽与共产党人多有接触,却最终不能被"赤化",但我党对他是仁至义尽,这也算一段佳话吧。国民党第十二兵团下辖四个正规军十一个师和一个快速纵队,全兵团清一色美械装备,堪称"中原第一王牌"。该兵团主帅黄维虽然"书生"气十足、大有"纸上谈兵"之嫌,但他曾先后两次随蒋介石东征。抗日战争中,他在  相似文献   

11.
迟青峰 《沧桑》2012,(1):67-69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导致利权严重丧失,他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因为在二次北伐与中东路事件中保存实力的张学良对他的地位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经过九一八事变,张学良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但仍有强大的军力。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失去全部军队,彻底退出政治舞台,蒋介石完成了削弱异己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1938年,抗日名将冯玉祥随同民政府西迁到陪都重庆。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与委员长蒋介石的关系非常复杂。蒋介石既想利用冯的军事才能为自己捞取政治本钱,又对冯的联合共产党抗日的主张非常不满。于是对冯r一是利用,二是排挤。而冯玉祥对蒋的品德早是嗤之以鼻,他在重庆8年,就两次调侃过蒋介石这个领袖。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一位老朋友从台湾归来,他对我讲述了他随蒋介石最后离开大陆前往台湾的一段情节,同时带回一些有关的历史资料。蒋介石曾对他的部属说:"台湾是中国的!我们去台湾只是一次战略转移。"此后他在台湾一直到死并转到他的儿子蒋经国,始终坚持"台湾是中国的"这一论点。1949年10月上旬。那时节,中国人民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大半个中国,南京、上海已相继解放,国民党蒋介石政权分崩离析,蒋军残部仅存5个军、3个独立师以及海军陆战队、装甲兵团和海上突击总队合计兵力约  相似文献   

14.
李英 《文史春秋》2010,(4):45-52
何应钦是国民党政坛的风云人物,早年与蒋介石结为生死之交,在黄埔集团中蒋何并称,被人称之为蒋介石的"大金刚"。他韬光养晦,善于权变,在与蒋共事的几十年中,貌合神离,勾心斗角,几次欲发动政变取而代之:北伐战争中他与桂系密谋,逼蒋下野;西安事变中他欲轰炸西安,置蒋于死地;抗战胜利后他与冈村宁次勾结,意图政变代蒋;解放战争中他又欲与中共沟通,起兵反蒋于西南……  相似文献   

15.
"1937 年12月12日,蒋介石为何在日军完全包围了南京的情况下,向南京卫戍部队的唐生智军发出了撤退命令?"这是笔者长年来的疑问.<蒋介石日记>是解开这一疑问必不可少的史料.笔者从<日记>中了解到,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期,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充满了不信任感和戒备心理,那时他还在持续探索"中日和平"的可能性.蒋介石在<日记>中首次提及南京被日军占领的惨状是在日中"和谈"中断后的1938年1月22日,在那之后,他开始认真考虑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卢毅 《历史研究》2016,(4):63-79,190
在第五次"围剿"后期,蒋介石运用"驱其离巢"策略,逼迫红军西走。这从表面上看虽有"放水"之嫌,但实际上乃是欲擒故纵,他早已在"远处张网"。红军突围后,蒋介石又在日记中以"不可错过剿匪成功之大好机会"自勉,频繁调动和督促各部,希图用多道封锁线剿灭红军,阻其入黔。而在红军进入贵州前后,蒋介石确实开始将追剿中共与统一西南两个问题结合起来考量,以求"一石二鸟"。但他从未放松追堵,仍处心积虑欲消灭红军,并无驱其入川之意。红军巧渡金沙江后,蒋介石更是在日记中懊恼不已,视为"用兵一生莫大之耻辱"。因此,或许蒋介石的某些决策在客观上有利于红军突围,但其主观上从未有意"放水"。进而言之,尽管蒋介石后来借追剿之机统一了西南,但却不能倒果为因地反推他当初便纵共"西窜"。在他的内心中,追剿始终是首要任务,并深以未竟全功为憾,解决西南问题只是其聊以自慰的一个收获而已。  相似文献   

17.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对蒋介石、汪精卫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反革命行径深恶痛绝的宋庆龄愤然出走苏联。她虽不是作为逃亡者流落异国他乡,但其出走的内幕也的确带有神秘色彩。"四·一二"、"七·一五",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宋庆龄对此深恶痛绝,愤然离开武汉到上海。"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后,蒋介石集国民党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权力的扩大使他的野心日益膨胀,从在南昌另立中央到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从在赣州杀害陈赞  相似文献   

18.
马相伯活了104岁,曾是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的高级幕僚。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他风云百年、传奇一生。 我是一只狗,只会叫, 叫了一百年,还没把中 国叫醒。 ──马相伯语“学问社会,世界人类所共有,不必分中西以立异也。” 马相伯出生那年,爆发了鸦片战 争,这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华民族国耻 史的开始。动荡的逃难生活,疾病和 磨难生活,疾病和磨难,使马相伯从 小就懂得了国家强盛的重要。他发奋 读书,23岁时,以优异成绩进入耶稣 会在上海设立的神学院当修士。 马相伯31岁时,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并授职司锋(神甫〕,结束了20多年的读书生涯。 在接受神…  相似文献   

19.
太平洋战争初期,以第一次史迪威危机为标志,中美之间军事战略上的分歧开始表面化.中国希望美国实行"先日后德"的战略和尽可能的增加对华援助,可是美国确定了"先德后日"战略以及尽量利用中国自身资源的援华政策.虽然导致第一次史迪威危机的焦点问题是美国援华的租借物资的管理权,而主要原因是史迪威的身份问题和第一次缅甸战役失利的责任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中美之间军事战略的分歧.危及爆发时恰逢美国总统特使居里第二次访华,居里与蒋介石讨论了中美之间的分歧,努力调解蒋介石与史迪威的关系.虽然蒋介石暂时缓和了与史迪威的关系,但美国并没有修改自己的军事战略,导致史迪威危机的根本原因并没有解决.  相似文献   

20.
他曾是蒋介石的军事高参,为蒋介石建立全国统一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后由于不满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政策,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为此,蒋介石对他痛下杀手,使之成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名单中惟一加黑框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