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沧桑》1994,(1)
1935年10月,毛泽东主席写的《七律·长征》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相似文献   

2.
七律·长征     
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内,发芽、长页、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3.
罗开富,现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曾担任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总经理、常务副总编辑。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壮举,中央电视台组织了重走长征路大型纪念活动,引起了海内外广泛的关注。在纪念红军长征50周年之际,罗开富于1984年10月16日至1985年10月19日沿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原路徒步采访。他做到了必须走原路,每天走到的地方必须是50年前红军主力当天的宿营地,每一程都有向导签名,以示证明。历时368个日日夜夜,每天平均走75里路,每天写一篇报道,每天写一篇日记。他以红军为榜样,凭着百折不挠的毅力,终于成为继红军之后第一个走完原路全程,第一个翻越全部雪山,第一个横穿草地中心沼泽地的记者。值此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时刻,罗开富用饱含激情的文字,引领我们重温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今年10月是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正是有了当年这史诗般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才有了今天的共和国。当年将红军视为“心腹之患”的蒋介石费尽心机,以几十万大军对红军长征进行围追堵截,最后终以红军的胜利、国民党军队的失败而告结束。蒋介石对长征红军的追堵是如何部署的?又是如何失败的?在这可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们将当时任蒋介石侍从室主任、南昌行营中将副厅长晏道刚所回忆的《蒋介石追堵长征红军的内幕》刊登出来,使读者从另一个角度了解红军长征胜利之必然(限于篇幅,主要节录蒋介石对中央红军围追堵截经过)。  相似文献   

5.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写就的。当时他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将满腔的战斗豪情化为壮丽的诗篇,充分显示了这位伟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尽管当时红军处境极其恶劣,依然面临强敌"围剿",如何在陕北落脚尚无眉目,日寇的铁蹄已经践踏了我国东北,但是毛主席坚信红军长征必胜,抗日救亡必胜,中国革命必胜!  相似文献   

6.
唐双宁 《百年潮》2005,(2):72-76
今年,利用难得的休假,我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走了一次草地.我是分次实现重走长征路的愿望的,这既是从小立下的志愿,也与我创作毛泽东<长征>诗的书法作品有关.红军走过的路,我差不多都走了,只剩下这块草地.  相似文献   

7.
刘乾坤  任大跃 《旅游》2005,(5):74-79
毛泽东主席在《长征》诗中写到:"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组歌》里有一段: "雪皑皑,野茫茫",这就是阿坝,这就是雪山草地。1935年4月下旬至1936年8月中旬的16个月时间里,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相继经过阿坝州。红军在这里经历了长征途中最艰苦、最漫长、最危险而又最辉煌的战斗历程,有不少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发生在阿坝州,红军在这里创造了"爬雪山,过草地"等许多惊天动地、悲壮雄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人间奇迹和英雄业绩。阿坝州是最能集中体现红军长征精神的地方。美国作家索尔克兹伯所作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最精彩的篇章是在阿坝州写成的。  相似文献   

8.
正据开国中将刘忠将军的女儿刘蒨回忆:"湘江战役中,数万红军将士血洒湘江,多年后,每当父亲回忆到此,总是狠狠地在大腿上拍一下,仍旧为当时坐失良机而悲愤不已!"刘忠将军,不仅仅参加了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且是中央红军长征先锋中的先锋。作为红一军团侦察科长,实际上他的长征路程不止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刘忠率领红一军团侦察部队走在中央红军长  相似文献   

9.
说起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人们都知道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伟大历史壮举,也是中共党史上最为感天动地的篇章,红军指战员凭着坚定信念,历经艰辛万苦终于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然而长期以来关于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至今在史学界没有明确定论,在社会上也很少有人知道70多年前的长征是怎样决定的,在敌人军事高压下的战略大转移  相似文献   

10.
正提到长征,人们往往着重讲红军的"三大主力"即一、二、四方面军的万里征程。其实,除此之外,徐海东、程子华、吴焕先等人率领的红二十五军还进行了一次数千里的"小长征",从鄂豫皖根据地先期到达陕北。毛泽东后来一再称赞红二十五军的军长徐海东,说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红二十五军的长征,采取了沿途建立根据地的"跳跃式"前进,长征结束时的人数比出发时不少反增。为何能取得这一成绩呢?鲁迅帮助成仿吾去中央苏区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中都活跃着女红军这一特殊的英雄群体。她们为红军长征胜利作出特殊贡献,彰显了长征精神和中国革命女性的伟大力量,也使中国工农红军的英雄史诗增添了更加耀眼的光辉。各路红军中究竟有多少女红军参加了长征关于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的女红军人数有30人、32人、34人等多种说法,具体是哪些人,各种说法也有一定出入。产生分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长征是我军历史上最长距离的一次行军。其中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历时1年,途经11个省,长驱2万5千里,实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毛泽东同志指出:“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最早进行长征的是红六军团。1934年8月7日,红六军团在任保时、肖克、王震的率领下,从湘联根据地突围西征,揭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该部给d大两个多月的艰苦转战,于同年10月24日到达黔东,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合。红军长征中最先到达陕北的是红35军。该军于1934年11月16日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于1935年9月18日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坪镇与陕北红军胜…  相似文献   

13.
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写日记,人们往往会想起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他每天跋山涉水后,晚上还在“破壁枯树”下,点起如豆孤灯撰写日记。然而,在70多年前那场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一些红军指战员在万里转战、炮火连天、风餐露宿的艰辛跋涉中,仍坚持写日记,甚至有人在负伤仅存一臂的情况下坚持写,更是令人肃然起敬。他们从所在的不同部队,以不同的视角和感受,真实地记录了万里长征的艰苦历程。这些长征日记,篇幅虽长短不一,内容却丰富多彩,大至红军战略部署和战役战斗情况,党内军内的政治纷争,小至红军战士的生活琐节、思想情绪,无所不记,无所不录,展现了红军长征的历史画卷。这些历经岁月沧桑幸得保存下来的日记,是我们学习、了解和研究红军长征历史的珍贵资料。今日我们辑录其中部分章节刊登,以此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许多红军战士为了保障部队的基本生存,身背沉重的行军锅负重走长征。现在各地所留存的身上带枪眼的行军锅、17个补丁的行军锅等红色文物上,使我们仿佛又看到了身背行军锅走长征的战士和许许多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一在江西省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展厅里的一口锅格外显眼,灰铜色,敞口,折肩,深腹下敛,平底,除口沿处有4个对称铜系外,还有两个铜环拉  相似文献   

15.
傅抱石 《百年潮》2014,(5):80-80
正美术点评石傅抱石的国画《强渡大渡河》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的场景。在画面构图中,汹涌的大渡河水、礁石、悬崖峭壁几乎占据了画面所有的空间,一艘载满红军战士的小舟正朝对岸驶去。这艘小舟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极为渺小,似乎马上就要被汹涌的大渡河水吞没,但仍奋勇向前,体现了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陈宇 《神州》2006,(11)
70年前,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的血色征途上,有近5万人倒下,这是一条生存条件最为艰苦卓绝的道路,他们以200米一个人作“永远的路碑”的密度,站成了一条首尾相接的路标,从赣南一直铺到了陕北。70年间,这是一个讲述不完的故事,是一部读不完的书。当年那些历经血与火、生与死重重考验的红军指战员们可能没有想到,他们行走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从一开始就为全世界所关注,而且70年来一直备受国外人士的瞩目。这些外国朋友中,有的亲自慕名重走长征路,有的虽然未到长征路却终生在研究长征路,他们都试图充分挖掘史料,强调全面、客观、合理、公正地展现长征历史,著文评述,诠释长征。在经过考证和严肃的思索后,他们后来大都成为了长征的赞颂者和崇拜者。  相似文献   

17.
提起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 里长征,许多人并不陌生,但 对于红军长征通过第一道封锁线时,曾向国民党高级将领陈济棠借道的事,多数人就不大清楚了。今天披露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左派的统一战线工作,在革命的征途中,曾起过巨大的作用。 蒋介石怒斥陈济棠“借寇自重” 1933年夏天,蒋介石在美、英、德、意等帝国主义支持下调集百万大军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行第5次大规模的“围剿”,直接用于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兵力就有50万。蒋介石采取了堡垒主义方针和步步为营、四面合围的战略。委任顾祝同为北路军总…  相似文献   

18.
各路红军的会师,是红军长征史上的重大事件,是革命力量的会合和团聚,是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它宣告了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聚歼红军阴谋的破产。本文详尽叙述了红军长征中的八次会师,再现了长征途中那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相似文献   

19.
正巍巍都庞岭,莽莽海洋山,就在这连绵不绝的群山环抱中,有一块红色的土地——灌阳。85年前,红军长征过桂北,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战斗,历时7天的湘江战役,腥风血雨,红军将士咬定初心,笃定前行,数万红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灌阳这片土地。战火与硝烟散去了,如今世代生活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灌阳人民,踏着先烈的足迹,传承红色的基因,弘扬长征精神,把灌阳建设得欣欣向荣。  相似文献   

20.
70年前,3万多长途跋涉的红军完成了震惊中外的乃里长征;70年后,这3乃多红军中的一员——93岁的洪学智老将军也静静地走完了他人生的征程。作为那场壮举一个颇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洪学智的去世,标志着那个伟大而又浪漫的时代,正和我们渐行渐远。“他走了,我泪流满面……”泪珠仍然挂在张洪祥的脸上,声音仍然在不停地抖动着。现年77岁的张洪祥于1978年起担任金寨县革命委员会主任,从1979年到1980年担任县委书记,此后又在原六安地委秘书长的任上工作了整整11年。“在整个六安,我算是和洪老接触最多的人,也是给他找‘麻烦’最多的人。这下他走了,我再也‘麻烦’不到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