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哲荪 《文史精华》2010,(12):42-47
<正>"航天之父"钱学森新中国成立前夕,身在美国的钱学森决心回国。当时反动的麦卡锡主义正横行美国,掀起一股迫害共产党人、迫害进步人士的歇斯底里狂潮,无端指责钱学森是"共产党员"、"携带机密资料"等,不准钱学森回国。美国联邦调查局扣留了钱学森。钱学森在15天内体重掉了15  相似文献   

2.
1950年至1955年五年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忍辱负重,不畏艰难,回到祖国。这五年是钱学森人生轨迹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是钱学森爱国主义的重要体现。目前对钱学森归国过程及细节的研究仍存在很多盲点、疑点,以及被误解的地方。作者利用新近解密的大量中美档案及采访与钱学森同船归国人员的口述资料,对这一问题进行全景式梳理,努力还原钱学森回国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百年潮》2015,(6)
<正>2015年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回国60周年。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回顾钱学森对新中国国防科技、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和深远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将在上级有关部门指导下,拟于2015年10月中旬在沪举办"纪念钱学森回国60周年座谈会暨钱学森与新中国现代化建设首届学术研讨会"。现面向全国开展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4.
马作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被选拔到苏联留学的留学生。他在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火箭发动机专业,1958年2月回国后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后担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十九研究所所长。本文中他回忆了在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第一次见到钱学森,以及回国后多次与钱学森交流科研工作,并在钱学森指导下从事火箭发动机研究等交往经历。  相似文献   

5.
正钱学森回国是国际形势演变的结果,也是中美两国博弈的产物,但美国政府在钱学森回国前对他的怀疑和迫害使得他深受打击,他之后再也没有踏上美国土地。在他博士毕业40周年时,他的母校加州理工学院决定授予他"杰出校友奖",通过他的好友马勃写信告诉他希望他能回来领奖,遭到钱学森的拒绝。在回信中他说:"我不会来美国领奖的,原因是,我是被驱逐出来的,至今仍然生活在美国的驱逐令下。如果我回到美国,我会遇到新的麻烦。"  相似文献   

6.
《百年潮》2020,(4)
正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和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2009年钱学森去世时,外媒评价"钱学森是上帝送给中国人的礼物"。对于钱学森在20世纪50年代冲破美国的种种阻挠辗转回国报效国家的爱国壮举以及他在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中的卓越贡献,人们耳熟能详。而他在科学技术以外的造诣,譬如他的文艺情怀和在文艺理论建设方面的贡献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7.
正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读大学时就从收音机里、报刊上知道了钱学森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回国,报效祖国的事迹。后来,他参与主持领导了国防重要科研项目的制定和研制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钱学森是我们景仰的英雄、学习的榜样。对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非常渴望有机会能见到他,当面聆听他的教诲。然而这种渴望又似乎是可望而  相似文献   

8.
张可文,是钱学森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第一任秘书。她担任钱学森秘书有两年多时间,离开秘书岗位后,又担任力学所科学技术学校教务科长,20世纪70年代调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任研究室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但是,这两年多时间却是她非常怀念的一段岁月。采访中,张可文一直使用“钱先生”称呼自己的“老领导”,言语中充满敬意,也流露出一种在钱学森身边工作的幸福神态。  相似文献   

9.
钱学森回国受阻震惊新中国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的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跟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  相似文献   

10.
吕成冬 《百年潮》2014,(12):23-26
正1955年,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冲破美国的重重阻挠回国之后,先后受到毛泽东的六次接见。钱学森说:"每一次都给我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每一次都给我增添了攀登高峰的力量。我之所以有今天,都是毛主席、共产党给的。"由此可见,毛泽东在钱学森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接见:最高国务会议上谈哲学问题1956年1月25日下午,毛泽东召集第六次最高国务会议,讨论《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参加讨论会的  相似文献   

11.
钱学森归国     
1991年10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命令,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表彰他为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钱学森1955年回国,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他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相似文献   

12.
吕春 《炎黄春秋》2006,(4):62-64
钱学森回国受阻震惊新中国钱学森1935拜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跟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相似文献   

13.
[整理者按]钱学森和郭永怀之间的交往堪称伯牙子期之交,在"-3代中国科学界被视为典范,传为佳话。2013年6月6日,我们在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采访了郭永怀遗孀李佩先生,就钱学森和郭永怀在美国的结识、科研、日常生活,以及他们回国后在创建力学研究所、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诸问题进行了口述访谈。李佩,祖籍江苏镇江,1918年出生于北京,1938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41年从西南联大毕业。1947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  相似文献   

14.
李毓昌 《百年潮》2011,(5):61-66
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国以后,于1956年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1957年1月当选为中国力学学会会长,他同时又是国家科委下属的力学组组长,一身三任,堪称中国力学的领军人物。他对中国的力学研究工作的发展,给予了极大关注,并为此付出了艰辛劳动。  相似文献   

15.
<正>“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和郭永怀都缔造了传奇,他们在异域扬名却心系故土,毅然回国为新中国的科研事业携手奋斗,经常切磋学问,事业上鼎力相助。两人之间的交往堪称伯牙子期之交,在当代中国科学界被传为佳话。鲜为人知的是钱学森和郭永怀师出同门,他们都是享誉世界的航空航天科学家冯·卡门的亲传弟子。冯·卡门秉承国际主义的有教无类精神,将航空航天学理论和哥廷根力学学派的研究方法传授给来自不同国家、  相似文献   

16.
从新中国成立到 1978年 ,华侨华人支持中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的方式主要有 :第一 ,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成立前后 ,一大批专家学者抛弃海外优裕的生活 ,毅然回国参加建设。他们当中 ,许多人后来成为世界上或我国国内第一流的科技人才 ,是教育、卫生、科研和工程技术等部门的学科带头人 ,像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华罗庚、卢嘉锡、王大衍、方宗熙、王德宝、张香桐、吴仲华、孟少农等等。据有关部门 1983年的统计 ,当时中国科学院正、副院长 7人中 ,有 6人是归侨 ;该院在北京 39个研究所的 2 0 5名正副所长中 ,归侨有 6 1人 ,占 30…  相似文献   

17.
秦钦峙、汤家麟撰写的《南侨机工回国抗日史》一书,1989 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运用大量档案资料和调查访问资料,翔实地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南洋华侨选派3200名汽车司机和修理工,回国参加运输抗日战争物资的历史。此书对南侨机工回国参战的历史背景、动员组织过程、在滇缅公路运输战斗中的英雄事迹,他们为祖国抗  相似文献   

18.
2010年5月25日下午,解放军总装备部电影《钱学森》剧组一行三人,在北京航天大院钱学森生前寓所对钱学森夫人、91岁高龄的蒋英教授进行了一次采访。笔者因工作之便有幸参加了此次采访活动。2012年2月5日,蒋英教授与世长辞。此次访谈因而成为蒋英教授生前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也是其最后一次关于钱学森人生经历及家庭生活的谈话。笔者现将采访录音部分整理成文,以示缅怀。  相似文献   

19.
此生此世再不去美国 钱学森1955年离开美国后再也没有回去过。钱学森对美国朋友和科学同行十分友好,并保持着联系。但他坚持只要美国政府不对当年“驱逐”他出境正式道歉,他今生今世绝不再去美国。 先当院长后当副院长 在钱学森的履历介绍上常有“任国防部五院副院长、院长”的字样。可实际上,钱学森是先当院长,后当副院长。这是为什么,当年45岁的钱院长虽然精力充沛,但他既要为中国的导弹事业  相似文献   

20.
钱学森之母:让儿子成为忠诚于祖国的人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从小天资聪颖,悟性极高,3岁时就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性格开朗,心地善良,而且计算能力与记忆力极强,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应该说,钱学森的超人天赋有来自他母亲的遗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