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华山吟诗回老蒋 1936年6月,由广东的陈济棠和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等人所发动的“两广事变”被蒋介石平息。此后,蒋介石更变本加厉地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国策,开始全力以赴地围剿陕北红军。 这时,驻扎在陕甘一带的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广大官兵,在同红军作战的接触中,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全  相似文献   

2.
王春生 《黑龙江史志》2013,(15):161-161
西安事变前后的张学良,对于其在九一八时的不抵抗行为极为悔恨,但他坚信中日之间必有一战,而且就在眼前。对于即将到来的抗战,他有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同时他也坚信,中国必胜。  相似文献   

3.
张学良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安事变是一个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它对当时以及后来的时局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共产党联蒋抗日,国民党由内战转向抗战,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形成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是由各方面因素促成的,有张学良、杨虎城的作用,有共产党的作用,也有国民党中亲英美派的作用。但张、杨的作用是主要的。张学良不仅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倡导者,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过程中,张  相似文献   

4.
59年前,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千古功臣张少帅以民族前途和国家命运为特重,勇于为民请命,与杨虎城将军联合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实现中共英明倡导的全民抗日统一战线,共同抗日,功昭日月.今特集录在西安事变前后少帅重要爱国言行于下.  相似文献   

5.
宋黎  单文俊 《百年潮》2001,(12):12-14
惊闻张学良将军病逝,不胜哀悼.65年前与张将军那段深切的交往,伴着泪水,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6.
西安事变前的两个月,张学良把吕正操从东北军六四七团团长任上调到张公馆负责内勤工作。作为现今健在的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亲历者和见证者,吕正操的回忆,让我们重新领略到这一事件的惊心动魄。更令人感动的,是张学良与吕正操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  相似文献   

7.
孙果达 《纵横》2010,(4):28-32
在西安事变的研究中,几乎无人注意张学良的私人飞行员。可以说在西安事变前后,每当有重要事件发生时,往往就会出现张学良当时最新型的波音247型飞机,这是西安事变的一大特点。飞机的使用不仅加强了西安与保安之间的联系,更改变了事变中重要人物活动的时空概念,从而使得他们的行踪更为快捷隐蔽,也就使得西安事变更为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8.
西安事变前后的张学良与父亲阎宝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西安事变”七十周年。又是张学良将军辞世五周年。使我回顾起张学良将军与父亲阎宝航等参与“西安事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1990年6月1日,台北众多社会知名人士为张学良举行九秩大庆后,台湾地区关于西安事变与张学良研究才获得了自由.尽管此前,出版了李云汉的著作<西安事变始末之研究>(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1982年版)和<革命文献>第94、95辑西安事变史料专集,但其研究是一个被官方垄断的禁区,论述均为蒋介石的<蒋委员长对张杨训词>与<西安半月记>的注释而已,决不敢越雷池半步.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抗战史上,西安事变具有传奇一般的色彩,它"以突发的姿态出现,同时也以意想不到的结果收场".实际上,西安事变是张学良、蒋介石政治分歧和私人关系双重作用的结果,离开了其中任何一项,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即不可能.关于张、蒋政治分歧的论著很多,作者依据陕西省档案馆藏原始档案、史料、图片,就张、蒋关系对西安事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936年12月12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伴随这一事变的和平解决,张学良联共逼蒋抗日的宗旨得以实现,从而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并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什么西安事变会发生?为什么张学良会在这一事变中扮演主要人物?为什么这一事变能够得以和平解决?这决非偶然性的因素所致,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认为:“一种社会活动,一系列社会过程,愈是越出人的自觉的控制,愈是越出他们支配的范围,愈是显得受纯粹的偶然性的摆布,它固有的内在规律是以自然的必然性在这偶然性中为自己开阔道路”。按照事物  相似文献   

12.
西安事变的发动与和平解决,是国内和国际多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对此,学界已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而对于张学良、杨虎城爱国思想与西安事变发动及其和平解决的关系问题,尚未见有专文探讨.笔者认为,张、  相似文献   

13.
14.
王梅 《文博》2007,(4):84-87
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告别西安,登上飞机,亲送蒋介石回南京。从此,再没有回到西安。70多年后,陪伴张学良晚年生活的轮椅等遗物从夏威夷护送回到张学良在西安的旧居——西安事变纪念馆永久收藏展示。  相似文献   

15.
范硕 《百年潮》2003,(6):79
一、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与叶剑英谈“苦迭打”一事,确实存在。叶帅与我们叶帅传记组数次回忆过此事。最早是1981年1月13日上午,地点在广州南湖宾馆,参加的不止我一人,还有叶帅办公室及传记组等五人。其后在1982年3月16日、9月2日,就我们提出的问题,叶帅又反复作答,再次忆述。前后内容大致相同。(《叶剑英传》1995年第1版第11次印本,第230页,注释已标出)二、1981年1月13日,叶帅第一次谈及此事回忆:……长征到陕北。后来就是西安事变。西安事  相似文献   

16.
17.
张学良以80岁高龄移居美国夏威夷之后,1996年将自己一生珍藏的大量文物与资料捐赠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以下称"哥大")巴特勒图书馆(Butler Library)。巴特勒图书馆六楼设立"毅荻书斋",存放张学良的诸多文物,约有5000件左右中文资料,有张学良口述历史录音磁带及4873页的文字,并遵守2002年以后面世的约定。检索哥大收藏张学良档案中有关西安事变信札与档案原件(主要存放于box1、box2),信札中不乏故旧亲信与朋友的问候,其中有杨虎城以及张学良旧部往来信札,反映了西北诸方对于张学良赴南京后形势估计不足,东北军少壮派激进冒险导致局势恶化,以及张学良后来认清形势,极力督促杨虎城部以及东北军旧部服从国民政府,反对内战,以抗日大局为重,避免了一触即发的内战。文献显示时间表明当时张学良已经身陷囹圄,陷于管制之中,文件内容或经过国民党中央审查,或经过张学良选择性保留,虽不能知"全豹",但至少也可以让我们得以"窥一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以往研究之不足。  相似文献   

18.
张学良将军一直以来都是一位饱受争议的人物,他因在"九·一八"后执行不抵抗政策而被骂为汉奸、民族的罪人;而后又因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被国人捧为民族的英雄。其中的是是非非也许只有当事人才能给出准确答案。  相似文献   

19.
传统政治文化观与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和蒋介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从传统政治文化对张学良和蒋介石不同影响的层面,论述、阐释了张、蒋二人在西安事变中不同的思想、行为及其原因。张学良“以道事君”──“为民请命”的传统政治文化观是其得以发动事变的重要心理因素,而“事君以敬”──“负荆请罪”的传统政治文化观和时代全国精神的结合则是导致他主张和平解决事变并送蒋回宁的重要思想因素。相比较而言,蒋介石的君王意识和君臣心理支配下的“威武不屈”──“捍卫人格”的思想和行为,则表现了其思想的保守、阶级立场的顽固和集团私利的狭隘。  相似文献   

20.
杨天石 《百年潮》2002,(9):76-79
张学良的西安事变回忆录,有文字和口述两种类型。文字型主要有四种:1.由蒋经国修改定名的《西安事变反省录》;2.《杂忆随感漫录》中的有关章节;3.《恭读<苏俄在中国>书后记》;4.《坦述西安事变痛苦的教训敬告世人》。口述型有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