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上海旅游圈旅游资源配置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大上海旅游圈中旅游资源结构、旅游客源结构、旅游行为结构的分析,提出了以上海为中心、以公路交通网络为框架和追求旅游效益最大化的旅游资源配置原则。对大上海旅游圈在3个圈层上进行了旅游资源的配置,形成以上海为中心0- 50公里范围内的都市风情旅游圈、50- 150公里范围内的江南水乡风情与城市园林景观旅游圈、150- 300公里范围内的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旅游圈,并认为构建大上海旅游圈、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配置,是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上海都市旅游发展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回顾上海都市旅游发展的历史,并将近年来上海旅游发展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华东地区、全国范围等不同层次上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上海都市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上海都市旅游的内涵细分和构建包括上海都市旅游核、都市旅游带、都市旅游圈在内的大上海都市旅游圈的构想,并讨论了上海都市旅游开发和城市一体化建设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陈建勤 《旅游科学》2004,18(3):8-11
伴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泰州市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旅游,对于健全泰州产业要素,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形象有着重要意义。旅游业起步较晚的泰州要在较短时间内成为苏中地区一颗耀眼的旅游明珠,首当其冲的是要解决三个问题,即:确立政府主导战略,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突出地域特色,开发旅游精品;积极主动融入长江三角洲旅游圈之中,与周边城市互为资源、互为市场,成为新生代的上海“后花园”。  相似文献   

4.
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都属于苏北地区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但距2010年提出的"苏北新三角"至今,各个城市的旅游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本文从三市合作的基础和对策方向,为三市旅游抱团合作提出建议。一、徐、连、宿三市合作的基础基本理论基础——旅游成长三角1989年12月,"新柔廖成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中,新加坡副总理吴作栋首次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成长三角"。旅  相似文献   

5.
民和三川地区旅游业在全省旅游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打造全国高原旅游名省,是青海省旅游未来发展的目标。而打造环西宁200公里旅游圈和黄河水上明珠旅游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步骤。三川地区处于环西宁旅游圈、体育旅游圈和黄河水上明珠旅游带。一方面,这里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青海旅游资源的重要密集区和储存地。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城市一日游的旅游经济空间联系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芳东  吴江  徐敏  薛献伟 《人文地理》2010,25(4):109-114
本文通过计算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的中心职能强度,对长三角中心城市进行等级划分,在此基础上,借助修正后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旅游经济隶属度及旅游吸引范围模型,测度城市间旅游经济的联系强度、隶属度及城市旅游控制范围,同时建立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模型并分析长三角中心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方向以及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等级层次性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中心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不断增强,并逐渐向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方向进展,同时区域内部城市旅游经济差异显著,且表现为随着旅游城市等级规模的变化呈现出正相关的旅游经济随之匹配,并在旅游经济的空间联系上按照一定的轴线发生关系,这种轴线在地理空间上表现为"沿线"并且这种联系的规律性在空间上总的方向表现为随城市距离增加而逐级递减规律。基于以上分析,最后针对城市间的旅游经济空间联系对长三角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影响加以论述,以此为提升长三角城市一日游的旅游经济活动效率,加快实现长三角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一定理论与现实的依据参考。  相似文献   

7.
作为国家"十二五"铁路网规划中的杭黄高铁,对长三角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杭黄高铁是一条主要承担旅游客流的区域性铁路、具有国内首条"旅游高铁"意义,其串联名城名江名湖名山、打通一条世界级黄金旅游线路,改变区域旅游格局、完善长三角高速铁路网和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业"品牌效应"以及发挥长三角经济辐射作用、以旅游业催生"城市蝶变"等方面,论述了杭黄高铁对促进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2011,(5):77-77
据悉,今后五年,兰州市将构建“11469”大旅游圈,通过整合开发四大旅游业态集聚区,培育六个特色旅游小城镇,打造九条精品旅游线路,把兰州建成西北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围绕把兰州建成西北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这一目标,突出打造百里黄河风情线旅游大品牌这一重点,打造以兴隆山、官滩沟为核心景区的避暑度假会务旅游园区等四大旅游业态集聚区。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世界长寿乡"如皋的介绍,向人们展现了长寿旅游食品中所蕴含的无限商机,并从政府、个人层面和宣传的角度阐述了开发与宣传如皋长寿旅游食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江苏省如皋市位于长江和黄海的"T"型交汇处,紧邻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和江苏省省会城市南京,与苏州的张家港市仅一江之隔,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在长三角地区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如皋市有着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其中长寿旅游资源尤为  相似文献   

10.
张瑾  吴忠军 《人文地理》2011,26(3):83-88
桂黔湘边区侗族文化遗产旅游圈的提出是对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思考的结果。桂黔湘边区侗族文化遗产旅游圈是以三省坡为核心,以东西向的交通干线为横轴,以南北向的交通要道为纵轴,以横轴与纵轴的旅游流向关系为基本依托的区域旅游合作系统,并形成一个核心、三个圈层、四条轴线的区域网状格局的基本构架。这一旅游圈的构建和打造,是桂黔湘边区各县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开发侗族文化旅游产品,传承中国优秀侗族文化遗产,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城市入境旅游流区域内流动份额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该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与层次分析理论,结合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相关研究资料与研究成果,构建了长江三角洲某特定城市的入境旅游者对该区域其它城市旅游目的地选择的模糊综合评判矩阵。该文应用相应的模糊综合评判矩阵分别对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长江三角洲6座城市的入境旅游者对该区域其它城市的旅游流份额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这6座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的旅游流流动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潘鑫  宁越敏 《人文地理》2008,23(3):17-21
本文选取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7个年份的城市人口规模数据,分别从城市规模等级结构、首位度、城市规模分形以及城市规模的空间演化等层面对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初步揭示了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规模结构的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并对其空间演变特征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基于区域合作的徐连旅游带建设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文章首先提出了区域旅游合作是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认为区域旅游合作是资源导向型旅游开发的基础,是市场导向型旅游开发的内在要求,也是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区域旅游合作的机制、旅游产业化组织、旅游合作的技术支撑、旅游合作的空间体系四个方面构建了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框架。接着对徐(州)连(云港)进行旅游合作开发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出徐连两市具有城市共生、旅游资源互补、旅游市场共扼等,有利于旅游联合发展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徐连旅游带的总体思路。最后指出了徐连旅游带建设应重点实施的五大战略:政府主导、系统开发、联合促销、结构演变、信息化推进。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空间组织模式的结构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空间组织模式协同的视角,运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空间组织模式的结构与特征进行了探讨,以此为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认为:①长三角城市群实际上涵盖了7大都市圈,各都市圈之间的边界存在有许多重叠的部分;②根据上述结果与断裂点分析,城镇空间组织模式的结构实际上是由5大不同等级、不同范围、相互交叉、大圈套小圈、圈圈相扣的都市圈所构成的"多元圈层"结构,并由核心区内圈向外呈分指状发散性分布,核-缘拓展的特征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5.
蒙晋陕豫交界地带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正方 《人文地理》2004,19(2):60-63,29
本文从蒙晋陕豫交界地带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开发环境特点分析入手,探讨了旅游开发对实现交界地带经济综合开发的重要意义;总结了交界地带内部各区域板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其社会经济效应;揭示了本地带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症结所在。最后,在上述研究此基础上,提出创新旅游合作机制的命题,并从一体化角度探索推进交界地带旅游开发合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3D"(density,distance,division)框架理论,构建了旅游经济空间"T-3D"分析体系,分别以旅游经济地理集中度、时空距离及旅游联系诠释了旅游经济空间的密度、距离及整合。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刻画了旅游经济空间的T-3D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各市旅游经济空间密度的数值差异明显,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整体呈现"南疏北密"的分布特征;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空间距离总体较优,各城市间距离较近,且差异不大,呈现出"核心-边缘"特征;旅游经济空间整合表现为上海、杭州、苏州三足鼎立之势,呈现出"一核两翼"的区域旅游发展特征。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验证了旅游经济空间"T-3D"分析体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20多年来,上海都市旅游发展非常迅速。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不断增强;旅游景点日渐完善,新建筑景观不断涌现;旅游产业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面临加入WTO、APEC行动的深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构、西部大开发、以及中国国际地位日益增强的新机遇,上海要确保都市旅游的战略高地强势,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旅游一体化行动,主动参与亚太和全球旅游一体化进程,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受益,进一步提升都市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