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关天经济区为案例地,运用空间统计工具,将市、县、镇三个尺度的人口空间变化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探究不同尺度的人口时空格局及影响机制,分析尺度间差异。研究表明:①在人口空间格局上,市级层面西安市是经济区人口分布的核心;县级层面区域人口沿渭河呈带状分布格局;镇级层面人口以西安为中心沿交通轴线向外围递减;②经济区人口格局整体呈现空间集聚趋势,并在各尺度间表现出明显差异。在市级层面,区域人口加速向西安集中;在县级层面,人口主要向地级市市区集中;在镇级层面,出现两种人口集聚路径:一是地级市市区内,人口大量向近郊集聚,中心城区人口快速缩减,郊区化特征明显,二是在市区外围,人口明显向各县城集聚,绝大多数乡镇人口下降。  相似文献   

2.
基于街道尺度的南京市老年人口空间分布演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南京市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分乡镇、街道数据,通过街道和圈层双尺度分析了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差异、空间差异以及空间相关性,探讨南京市街道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采用热点区演化分析了街道老年人口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①近10年南京市街道老龄化系数总体上呈现"跨越式"圈层蔓延扩散的空间分布特征,处于老年人口成长阶段的街道由分布在中心城区和主城区的交界地带转变为向主城区蔓延的趋势,轻度老龄化的街道分布在中心城区,中度老龄化阶段的街道集中分布在主城区和郊区,重度老龄化阶段的街道以郊区为主。②街道老年人口密度类型为密集区,密度最高的区域位于中心城区,郊区次之,主城区内密度最低。③南京市街道人口老龄化率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街道人口老龄化在空间上的差异增大,集聚效应减弱,空间上的发展渐趋不均衡。热点区分布呈现"冷-次冷-次热-热"的圈层式空间分布格局。④从历史因素、人口生命周期、城市变迁三个角度分析了影响南京市老年人口分布和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现已成为发展区域经济和增强区域竞争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然而,如何识别和选择产业集群则是困扰决策者和研究者的主要技术问题。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产业集群相关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陕西省为例,综合应用LQ法和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主成分分析法,尝试性地进行了区域产业集群的识别与选择研究,结论显示LQ法和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很好地体现产业集群的"空间联系"和"功能联系"。  相似文献   

4.
基于乡镇单元人口普查数据以及相应年份的城乡建设用地数据,运用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尝试分析城镇-农村尺度江苏省流动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揭示驱动人口流动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①规模分布特征是具有较长大值右尾部的正偏分布,总体的集聚趋势增强,城镇和乡村集聚流动人口差距变大;②空间呈现高值集聚特征,热点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城镇,沿江地区流动人口高密度区域逐渐连绵化;③增长变化呈现长江以北地区城镇的流入人口增加、农村的输出人口减少,以及长江以南地区城镇的流入人口快速增加、农村的流入人口普遍增加的特征;④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乡镇企业繁荣、交通可达和政策导向是影响江苏省流动人口集聚的四大动力。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人口分布与乡镇可达性空间耦合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作为区域发展的内在因素,交通可达性提高将有利于促进人口或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在考虑土地利用及地形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包含乡村道的交通网络数据集,应用改进的成本距离计算方法,分析河南省乡镇可达性及其分布特征;通过乡镇可达性与人口密度的空间叠加,揭示人口分布与可达性的空间耦合特征。结果表明:①各乡镇可达性总体呈现明显的圈层分布,可达性值由内向外逐渐降低;时段越短,内部差异越大,交通指向越明显。②乡镇可达性与人口密度在各时间圈呈现正相关关系,可达性与人口分布集聚产生作用的最大时间距离为1.5h。③人口与交通可达性的空间耦合呈现较明显的半环状分布,社会经济指向性明显。④交通可达性对人口变化的影响具有时间阶段性和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段成荣  盛丹阳  刘涛 《人文地理》2022,37(4):149-157
本文关注我国边境人口变动和人口流动状况,着重分析了人口流动对边境人口安全的影响机制,并探讨了边境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边境县域人口总体规模稳中略降,人口增速和增量持续减少;②人口净流出已逐步成为边境人口变动主要因素;③边境人口变动与流动影响程度有明显区域差异。外流风险型地区已出现明显的人口负增长和外流,人口安全缺乏数量和质量保障;相对稳定型地区人口保持低速增长,但其人口净流出水平正不断提高,有向外流风险型转变的趋势;相对封闭增长型地区人口增长较快,但流动性较弱。各类边境地区人口流出流入呈现不同特征,并受到经济、教育、城镇化、民族、政策等不同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多尺度的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演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差、加权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从县域、地市州和四大板块3个尺度对湖南省1990-2013年区域经济差异演变进行测度,进而采用泰尔指数对全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在3个尺度上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且表现出较明显的尺度特征和尺度效应;2全省总体经济差异演进呈"M"型曲线,可划分为逐步上升、持续下降、再次上升、趋于收敛四个阶段;31990-2009年板块间差异对全省总体差异的贡献率从26.55%快速上升至51.35%,近年来有所下降并趋于稳定;4区域经济差异形成与演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发展阶段、交通建设、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以及国家宏观区域政策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姚静  李爽 《人文地理》2000,15(5):24-29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人口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同时将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未来人口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同时是世界人口大国和老年人口大国,老龄化过程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成因机制。本文通过定量分析,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人口转变迅速,老龄化进程快;②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低龄老人多,高龄老人增长速度快;③人口老化与综合国力发展不相适应;④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显著。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人口寿命的延长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与措施:转变观念,科学、辨证地认识人口老龄化问题;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经济承受能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障体系和老年照料体系;建立健康的老年型社会。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地缘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带一路”机遇和前景无限,但同时遭遇着严峻的地缘风险。重大项目地缘风险是由地缘因素引起的导致重大项目产生不利后果的可能性,具有客观性、主观性、主体间性、不确定性、后果严重性、纯风险性特点。论文基于全球、区域、国家、项目四个尺度,从“地缘”视角深入探讨了重大项目地缘风险影响机理,在多尺度、多主体、多因素的综合研究框架下构建了重大项目地缘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重大项目地缘风险为例进行研究,并对缅甸密松水电项目进行地缘风险微观剖析。  相似文献   

10.
从犯罪背景空间、场所空间、联接空间和聚集空间四个层次,构建城市犯罪风险区位因子体系。以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以立案判决的“两抢一盗”犯罪为数据源,综合运用空间句法、犯罪近重复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方法进行犯罪风险地形建模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犯罪风险区位因子对犯罪空间分布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依据多层次的犯罪风险区位因子体系及其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机制,城市犯罪高风险区域可分为城市商业中心、火车站交通枢纽、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几大类型。基于犯罪地理学理论构建的犯罪风险区位因子体系模拟的犯罪风险地形对实际犯罪空间分布有良好的解释度,可为城市犯罪分布环境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11.
闫庆武  卞正富 《人文地理》2015,30(3):125-129
文章基于中国第五、六次人口普查与2005年1%人口普查数据资料,采用流数据分析方法,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选用省际人口迁移的最大联系线、最大迁出流、最大迁入流、期望线、迁移效率、粗迁移率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我国1995-2010年间省际迁移的时空动态特点及其区际联系。结果表明:全国省际人口迁移的流动性不断增强,东部地区更明显;省际最大人口迁出与迁入流反映了中国省际区域间空间相互作用整体框架,全国大致可以分为3个人口吸引片区和5个辐射片区;省际最大净迁移流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分布较少,其空间分布与各省的MEI(i)指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可达性与场强模型的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空间场能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竟虎  刘莹 《人文地理》2014,29(1):80-88
空间场能是区域中心城市借助区域联系通道带动腹地发展而产生的"势能差"的抽象表达,可有效刻画区域发展格局与空间差异。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指标体系计算城市结节性指数,借助ArcGIS软件平台,采用累积耗费距离法、K阶数据场和ESDA等方法,综合测度了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可达性与空间场能,并分别从省域、市域、县域等单元探讨了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与南北场能差异的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可达性条件不断改善,平均可达性时间从1991年的246.98min缩短为2010年的193.43min。空间场能显著增长且空间分异性显著,分布结构由单核向多极网络状形态转变。县域场能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现象,场能热点区域的分布呈现显著的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自东向西带状分布的格局。依据场能分析结果,将全国划分为3个一级经济区和26个二级城市经济区。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黄河流域的各地级市为研究单元,人均GDP为测度指标,综合运用不同时空动态分析方法,在Open Geoda和Pysal2.7软件支持下,对1990-2013年黄河流域73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和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黄河流域整体区域经济差异呈现先扩大后减小的趋势,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显著对整体差异贡献最大,中部、西部区域经济差异相对稳定;流域经济空间异质性明显,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区域经济格局两极化明显且东部经济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流域经济发展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内,冷点区主要分布在甘肃、陕西、青海等部分州市;通过分析黄河流域73个地级市经济发展类型时空演变特征,反映出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存在俱乐部趋同趋势,初始状态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区域背景亦具有一定作用,区域经济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基本不存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的空间发展单元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地域尺度重组和经济社会重构过程,尺度运用已经成为我国调控空间发展的重要治理手段。本文基于尺度与尺度重组理论,梳理了我国国家治理的新型空间尺度,归纳了我国城市与区域规划体系的现状及其对新型空间尺度的适应性。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尺度重组及尺度重组下国家空间治理重塑的新要求,必须尝试对我国城市与区域规划体系进行改革,整合区域空间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都市区发展与建设规划,善用新区、试验区等的规划,并以治理理念引导规划思维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林涛  孙婷婷 《人文地理》2012,27(6):43-49
测算了长三角地区高速公路网络和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长度维数,分枝维数、集聚维数、网格维数、关联维数等分形维数。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1)高速公路网已具备分形结构特征,并以上海市为中心区域按自相似性向外延展;但路网密度尚未饱和,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连通性上还有更大发展空间;(2)城镇体系分布表现出自相似性结构,总体上仍呈空间集聚格局;但是基于220个县级城镇单位的随机分布出现了非向心性态势,说明城镇体系与高速公路网络尚未实现整合,网络需要完善;(3)地级以上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网络的联通度已经达到了甚至超过了极限水平。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将传统的空间生产理论从城市推演到区域层面,提出了"区域空间生产"的概念。指出区域空间生产关系导致新的区域合作治理关系形成,并进而因为新的区域空间生产关系的变迁导致原先区域合作治理关系的解体。文章以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为实证案例,说明任何一个区域合作治理关系都是基于特定时空背景下多利益主体的空间生产关系而形成的特定体系,其建立的本质是为了促进特定区域空间生产关系的实现和经济社会资本的增值。  相似文献   

17.
Regional design, long a backbone for spatial planning, even if under other names, has become topical again for two reasons – as a key strategy and as a key tool in spatial management. This is due to several reasons. New conditions of urbanization that result from the convergence of several factors highlight the need for spatial strategy 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at supra-metropolitan scales. These new conditions include globalization, climate change, booming urban population, increased mobility and interconnectivity, and new infrastructure technologies. These forces driving urbanization today and into the future play out at the urban scale, which is increasingly encompassed in the city-region. The solutions to the impacts and problems that these forces cause must be dealt with by a strategic urbanism at a scale that matches. This scale of urbanism can be denoted as regional design. To justify these claims and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s of regional design and its relevance today and into the future, the master strokes in its history are presented next. After that, we discuss current concepts and practices in regional design. In conclusion, we offer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why a resurgence of regional design?  相似文献   

18.
冯健  沈昕 《人文地理》2021,36(5):34-43,91
信息通讯技术(ICT)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城市居民空间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城镇化、城镇体系、城市活动空间、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智慧城市等方面对ICT与城市地理领域的关联性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ICT通过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协同城镇化发展,通过改变流动性、邻近性改变城镇体系与城市空间结构。同时基于虚拟空间—实体空间,构建信息通讯技术背景下城市空间与居民空间行为作用机制。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于微观尺度聚焦居民个人空间行为的研究亟待开展,空间正义、社会公平、区域发展均衡等议题亟待关注,融合信息通讯技术的城市空间理论亟待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县域经济集聚和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分析方法,以实际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对江苏省65个县市的经济空间集聚、增长收敛性以及收敛机制进行讨论。研究发现1993-2009年实际人均GDP显示出越来越高的全局正相关,局部空间相关性也有增强的趋势。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县域经济存在着β收敛,分时段研究为不同研究时段选择恰当的空间收敛模型后,收敛速度加快。技术扩散收敛机制和资本收敛机制分别在研究区间的前期和后期占主导作用,收敛机制的转变与江苏省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实行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geostatistical methodology that accounts for spatially varying population size in the processing of cancer mortality data. The approach proceeds in two steps: (1) spatial patterns are first described and modeled using population-weighted semivariogram estimators, (2) spatial components corresponding to nested structures identified on semivariograms are then estimated and mapped using a variant of factorial kriging. The main benefit over traditional spatial smoothers is that the pattern of spatial variability (i.e., direction-dependent variability, range of correlation, presence of nested scales of variability) is direct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computation of weights assigned to surrounding observations. Moreover, besides filtering the noise in the data, the procedure allows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structured component into several spatial components (i.e., local versus regional variability) on the basis of semivariogram models. A simulation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maps of spatial components are closer to the underlying risk maps in terms of prediction errors and provide a better visualization of regional patterns than the original maps of mortality rates or the maps smoothed using weighted linear averages. The proposed approach also attenuates the underestimation of the magnitude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arious cancer rates resulting from noise attached to the data. This methodology has great potential to explore scale-dependent correlation between risks of developing cancers and to detect clusters at various spatial scales, which should lead to a more accurate representation of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cancer risk, and ultimately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ausative relationshi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