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特征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国家精准扶贫需求,构建基于A-F双临界值法的多维贫困度量模型,进行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特征的总体测算与分析,并分别分析多维贫困的空间集聚效应及不同分类体系下的贫困分异特征。结果显示:①研究区西部存在大面积高度贫困县单元,中部存在呈东西条带状分布的中度贫困县单元,东部地区贫困程度呈现"南高北低"状态;②研究区主要致贫因素为:人均纯收入、家庭健康、平均教育年限,一般致贫因素为燃料类型、资产、房屋结构,次要致贫因素为:饮水情况、通电情况、儿童入学率;且大部分贫困指标呈显著空间集聚效应;③研究区西部县际贫困特征差异较小,东部存在显著的南北分布差异;④不同类型县各贫困指标差异不同。  相似文献   

2.
吴佳雨  潘欢  杜雁 《人文地理》2016,31(1):50-56
借助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和重心坐标探讨了历史园林遗产重心演化的轨迹与路径,梳理各类型历史园林时空分布,考察了影响其空间演化轨迹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历史园林遗产现状空间分布较为广泛,但空间集聚度高,分布不均衡,在园林类型上表现更为明显,与我国历史园林发展的脉络高度一致,与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迁移一致;不同类型的历史园林有着不同空间演变路径,皇家园林主要受朝代更迭与政令举措的影响,私家园林主要受经济发展与文化兴衰的影响,寺观园林主要受宗教政策与传教线路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波 《风景名胜》2020,(1):0017-0020
本文采用 GIS 空间分析方法和应用定量统计法对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空间结构特征及旅游响应分析。研究表明:(1)宁波市非遗项目类型多样,数量呈梯队状分布。类型分布全面,数量差异明显;(2)空间分布呈“一核心、四分翼”并举的分布特征,地域性明显,区域间资源组团分布;(3)在空间类型分布上具有鲜明的聚集特征;(4)宁波市非遗的挖掘、保护、开发和创新对区域的旅游发展具有极其明显的推进作用。市级非遗项目旅游贡献数值上仅次于国家级非遗。  相似文献   

4.
刘超建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0,(1):117-127,215,216
晚清民国乌鲁木齐地区的村落,根据人口结构不同,可以分为宗族、地理相近与地理相错三种类型。由于三种类型村落的自治程度不同,造成了政府对其治理方式上存在区别,也突出了国家对其控制力上存在差别。文章主要以村落个案分析为中心,针对每种类型的村落,以个案的形式说明村落类型与治理之间的关系及反映出的乡村社会治理的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流动商贩的空间分布有较大的临时性和变化性,但在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下,也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研究其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对从空间上引导该非正规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而已有从空间角度出发的非正规经济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选取广州中山大道西路段的流动商贩为典型案例,从空间的角度对流动商贩这种非正规经济来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流动商贩的空间分布具有时间、空间和类型构成三个特征。影响其分布特征的空间界面因素包括界面用地性质、权属以及界面空间特征等,揭示流动摊贩空间集聚的根源,为城市的规划管理和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杭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析及其整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旅游资源是旅游区域空间竞争的基础,其空间分布及结构影响旅游区域的空间竞争。本文具箩分析了杭州市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等级特征和空间分布,用最邻近指数R对其分布形态进行了定量分析,并运用图论学中的有关拓扑指数对其空间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针对目前杭州市旅游资源整体空间分专窖散,旅游交通网络回路指数低等问题,从3个方面提出了空间整合的方案:(1)从内容上整合;(2)从生态关系上整合;(3)从旅游交通线路上整合。  相似文献   

7.
农村贫困化与空心化是乡村地域系统衰退的主要表征和关键内因,在当前乡村振兴初期和脱贫攻坚决胜期,深入探究二者间互动关系,有助于了解乡村发展阶段,缓解深度贫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本文以宁夏同心县为例,采用MPI和人口空心化综合评价法测算农村贫困化与空心化程度,并进行耦合发展空间分析和影响因素探测。结果表明:①农村贫困化与空心化耦合程度呈现低、中、高3种趋势交替出现的“北低南高”空间分布格局,高度耦合区多集中于南部山区;②乡村地域系统衰退程度与耦合度空间分布基本吻合,贫困地区乡村普遍处于亚健康和非健康发展状态;③农村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是影响乡村发展的基础因素,区位条件是其重要因素,经济基础则是其决定性因素,各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增加了乡村地域系统发展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以湛江、茂名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法探析其空间分布特征,思考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路径,结果表明:①湛茂都市圈非遗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分布,但并非随机集聚分布;②湛江、茂名地区的非遗旅游资源在空间结构上呈聚集形式,形成1个极核区,4个高密度核心区,4个次核心区;③非遗资源与旅游融合经过内外动力的作用,可形成"双循环"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9.
以湛江、茂名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法探析其空间分布特征,思考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路径,结果表明:(1)湛茂都市圈非遗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分布,但并非随机集聚分布;(2)湛江、茂名地区的非遗旅游资源在空间结构上呈聚集形式,形成1个极核区,4个高密度核心区,4个次核心区;(3)非遗资源与旅游融合经过内外动力的作用,可形成“双循环”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0.
张延吉  秦波  吴凌燕 《人文地理》2014,29(5):121-126
流动商贩是城市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分布格局与正规商业不相同。本文以正规商业和流动商贩的引力可达性指数,比较两者在同一区位的可达性差异,依此将两者的空间分布关系划分为五种类型,这些类型在空间上呈同心圆、扇形与多核心相结合的分布模式。通过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发现以人口密度和人口结构为代表的社会力、以国际资本为代表的市场力和具有不同监管强度的政府力均对正规商业与流动商贩的空间分布关系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黎洁  党佩英  任林静 《人文地理》2020,35(6):122-131
在分析乡村旅游对农户多维贫困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利用陕西4市22个乡村旅游扶贫村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乡村旅游对贫困山区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多维贫困程度越深,农户参与旅游比例越低,乡村旅游不具有天然益贫性;参与旅游能够显著减缓农户的多维贫困。从单维贫困看,乡村旅游对调查地农户的经济、教育、生活水平和权利维度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其中对生活水平的减贫效应最大,健康维度效应不显著;参与和未参与乡村旅游的农户在多维贫困以及经济、生活水平维度的减贫影响因素存在着显著差异,而在教育、健康、权利维度的减贫影响因素差异不大。据此,从乡村旅游经营、精准帮扶、权益保障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凯  王振振  刘涛 《人文地理》2020,35(6):115-121
基于精准识别的一手调查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评估西南连片特困地区235个村庄乡村旅游的整体减贫效果,并进一步考察交通设施建设、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和旅游就业参与等不同开发环节对减贫效果的具体影响。结果发现:乡村旅游开发的整体减贫效应明显,但是交通设施建设、旅游产业项目建设以及旅游就业参与等不同开发环节的减贫效应存在显著差异;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有助于贫困户脱贫增收,针对不同开发环节的具体问题要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实现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和精准帮扶。  相似文献   

13.
以陕西省平利县79个贫困村为研究对象,基于协同理论,建立贫困风险耐受度评价模型,利用主成分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方法,辨识平利县村域贫困风险因子,评测贫困村风险耐受度,并与贫困发生率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显示:自然本底、区位-生产资料、内外助力和生产生活保障等四个贫困风险因子作用方向有所差别;全县贫困风险耐受度处于中下水平;比对贫困风险耐受指数模型与贫困发生率现状,发现二者分布趋势相似性特征明显,未出现异常现象。后续应建立针对性的风险预测和防范机制,适量减少直接性福利供给,激发农户脱贫的内生动力,提升贫困户风险抵御力和恢复力,构建持续稳定的脱贫-振兴的扶贫新模式,持续监测县域贫困村贫困风险耐受度的时序变动特征。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农户经济的空间差异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建刚 《人文地理》2002,17(3):63-65
西部不同地带生态条件的优劣差异决定了西部地区农户经济的空间差异,劣等、中等、优等三类生态条件相应地发育出贫困、温饱、富裕三类群落的农户经济。西部各类农户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同困难,贫困群落农户脱贫面临人口压力大与生态环境脆弱矛盾突出,及农户人均财政负担重,财政支农能力差的困难,已得温饱的农户面临收入与文化素质低、可带动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少的困难,富裕农户面临生产要素流失严重,制度创新滞后的困难。由政府主导,以多种手段、方式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扶持建立农业合作经营组织,促进已得温饱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制度创新推动富裕农户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应采取的针对性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重庆市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贫困农户与非贫困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贫困农户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显著,与非贫困农户相比差距进一步缩小;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由单一渠道向多渠道转变,人均种植业收入和人均养殖业收入增长最明显,二者贡献率合计达到61.87%;农户的年龄、家庭人口数量、老人小孩数量、耕地面积、耕作半径、是否发展特色产业等因素对贫困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影响显著。因此,发展特色产业,解决贫困农户的教育、医疗、住房和土地撂荒问题是保障贫困农户脱贫后稳定增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黎洁  高岚 《人文地理》2019,34(4):143-151
利用课题组2017年6-8月在陕西安康、商洛、汉中、宝鸡4市9县22个旅游扶贫村收集的841个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双重选择模型(DSM)等分析了农户参与旅游对家庭农林业劳动时间、外出务工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参与旅游有助于增加调查地的农户收入,旅游兼营型农户收入更高。在全样本中,参与旅游对农户农林业生产时间具有显著负向作用,但在参与了旅游的农户样本中,农户参与旅游一些特征或形式,如土特产销售,对农林业生产则有显著正向作用;在多个模型中,农户从事旅游对家庭外出务工活动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提出了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旅游+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景区带村作用、完善旅游扶贫政策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FGT指数法和AF多维贫困测度法对西安市主城区收入贫困和典型贫困区多维贫困特征进行研究。主要结论:(1)主城区收入贫困空间与城市发展相对较晚的地区、城乡交错的边缘区、内城衰退区、城中村及老工业区耦合;(2)住房维度的贫困发生率最高,其次依次为暖气、电器资产、教育、职业、给排水、卫生设施维度;教育指数对多维贫困的贡献度最大,是主要的致贫因素;(3)老城衰退区(解放门)和外来人口聚集区城中村(鱼化寨)是多维贫困最严重的地区,退化的国企老工业区(纺织城)相对较轻。经济发展历史格局、城市发展政策导向、转型期社会制度变迁等是贫困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经济地理学中的农户研究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中国目前约有2/3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地区的发展成为中国区域发展中令人关注的大问题。然而,经济地理学在农区发展的研究中,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既大多数研究均忽视了农区经济中最基本的单位-农户。文章分析了忽视农户对地理学研究的局限,论述了农户与农区的关系,评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在经济地理学的农户研究中,应加强农户发展环境研究、基于农户的农区发展模型研究、农户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基于农户的农区发展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国家大力推进遗产“活化”与遗产旅游,大遗址保护与利用过程既影响区域空间功能重构又涉及深刻的社会关系调整。研究选取大遗址数量多、分布密集的关中地区中5处大遗址区为案例,从社会与空间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采取因子生态分析划定社会区,以“社会—空间”综合交互视角解析乡村地域功能结构特征。研究发现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存在文保限制因子、旅游带动因子、工业与商贸因子等8个主因子,各主因子空间分布体现典型的分异特征,并呈现出6种功能属性的片区。其地域功能结构特征表现为:①保护区划产生圈层式地域功能格局,②高附加值功能空间沿交通线嵌入,③核心与边缘区功能构成与遗址影响力及城乡区位相关,④各功能片区并未形成产业联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大遗址区乡村非均衡发展成因及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