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外乡村复兴研究涉及乡村社会学、乡村地理学和乡村经济学三大学科。从这三大学科出发,遵循着“点-线-面”的研究逻辑,本文首先从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两方面来考察“乡村复兴研究缘何兴起”;其次从研究主题和研究共识两方面来探究“何谓乡村复兴”;再次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两方面来论述海外学者“从事怎样的乡村复兴研究”;最后从研究论点和研究焦点两方面来讨论学者们“从事什么内容的乡村复兴研究”。在梳理和总结好海外乡村复兴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海外乡村复兴研究对于国内研究的四点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这是本作2002年10月22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讲座的要,他介绍了西方城市史研究中的主要理论。第一部分从功能上对城市进行了区分;第二部分介绍了西方城市史学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和学派。尽管这些理论都有时间和地域的局限,但是,在我们对城市进行研究时,这种功能的划分和理论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面对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背景和学术界“日常生活转向”的理论动态,本文回顾和梳理了旅游情境“家”的渊源流变、理论视角、研究内容,并进行评述与展望。结果表明:旅游情境“家”具有多元性和杂合性,包含物质和精神两层涵义;该研究领域呈现出多学科视角、多文化背景、多类型案例、多层次内容等特点,在概念、理论、内容、方法等方面有待提升;未来研究需进一步丰富“家”的旅游学内涵、探讨休闲旅游的生活意蕴、剖析“家”的精神文化内容、促进研究手段与方法多元化。  相似文献   

4.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层次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系统总结国外城市社会地理学自60年代以来的发展,作认为激进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应当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城市地域内人地关系一一人类与他们生活的物质、社会环境的关系构成研究城市社会地理的基础。人(个体与群体)与周围的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Interacting)的连续过程,就是社会空间统一体:一方面,人创造、调整城市空间,同时他们生活工作的空间又是他们存在的物质、社会基础。邻里、社区可改变、创造和保持定居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另一方面,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这些派生之物也不可避免地影响邻里和社区,而且连续的城市过程产生变化的城市空间,使经济、人口、社会和科技力量在不同水平上相互作用得以延续和发展。本系统介绍了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的发展沿革,然后指明城市居住空间研究的层次。  相似文献   

5.
“身体”是管窥和解读社会文化现象的重要视角。基于身体地理学,探讨他者身体与城市空间之关系,可为理解边缘群体与城市公共空间融入提供有益视角。文章以长期夜宿于麦当劳餐厅的“麦宿者”为例,探讨其身体实践与城市公共空间之相互作用,以剖析边缘群体对城市公共空间融入的过程机制。研究发现:麦宿者身体特征具有鲜明的他者性,并主要通过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身体实践来与饮食空间开展协商,通过在特定时空下的弱化他者性,来实现饮食空间的融入。文章建立了他者身体与城市公共空间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在身体实践方面对身体地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6.
潘文焰 《人文地理》2012,27(6):124-129
当前旅游业和活动会展业的边界逐渐融合,已经进入"节、会、展、演、赛"与"游"融合发展的大旅游时代。目前国内外对于大型活动与旅游业的互动效应还未作深入研究,文章先从品牌互动、服务互动、客源互动、资源互动四方面提出大型活动与旅游业的互动效应,进而借助化学的"触媒效应"和生物学的"母体效应"理论,创新性地剖析了二者互动效应的内在机理,并重点对二者互动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认为理顺管理体制、明晰运行机制,并科学发展"大型活动旅游"是准确把握二者互动发展路径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西方地理学界关于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阎小培 《人文地理》1998,13(3):9-18
8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地理学者从技术和现代经济的角度入手,在占有一定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的研究。本文对西方地理学界关于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研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8.
陈志宏 《史学月刊》2015,(4):111-124
休谟作为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自20世纪以来,对其著作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单纯对其哲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等著作的研究走向整体性研究,并很好地将其其他著作与哲学思想形成一种相互印证与相互关照的研究范式,从而更完整地理解休谟早期哲学著作与后期历史学、政治经济学、宗教著作的统一性。而从思想史角度对其著作的研究,尤其是对其影响最大的哲学、历史学等著作的考察成为理解休谟思想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我们从当今时代发展的特点来考察18世纪历史的重要切入点。整体而言,西方世界的休谟研究已趋成熟,而中国学界的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不断融入世界、加强学术交流是促进学术发展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9.
曾敏  林铭亮  王敏 《人文地理》2019,34(3):61-67
“红头巾”作为中国近代女性跨境流动的典型案例,其影响不囿于“全球/地方”、“公共/私密”的空间尺度,还作用于城市尺度的实践,体现在“红头巾”符号被运用于城市品牌的宣传之中。本文主要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比“红头巾”作为城市品牌构建在新加坡和三水两地的空间实践过程,研究发现:新加坡赋予“红头巾”建国英雄的身份,融入城市建设史并与现代城市空间共同打造城市名片;三水则以坚韧的三水女性华侨符号构建当地文化品牌,但效果无法等同新加坡。女性在城市尺度的空间实践值得关注,女性的流动将重构地方文化并塑造区别于男性主导的城市气质,最终作为实践空间的地方文化符号,成为城市迈向全球城市的文化资本。  相似文献   

10.
西方现代港口与城市、区域发展研究述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港口为节点展开的活动与形成的联系,绝大部分具备空间特征,因而大都与港口-城市-区域这一发展背景相关。研究港口与城市、区域发展的关系,对港口本身、特定城市区域尤其是港口城市的发展具有实践意义。本文对西方在这一研究领域积累的大量文献进行回顾与评价,以便我国研究者借鉴。  相似文献   

11.
西安城市问题及其新世纪城市空间发展构想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前西安城市发展出现了无序扩张、生态环境破坏、交通拥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与西安城市的过度向心聚集有关。为适应新世纪西安大发展的需要,应拓展西安城市发展空间,建立西安都市区。西安都市区应采用双轴线空间发展结构,并以此重新构建其交通、产业和生态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西方城市更新研究的知识图谱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文献引文网络分析软件CiteSpace所绘制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城市更新知识域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前十年的发展趋势与动向。通过对城市更新相关研究领域的建模和可视化过程的再现,分析城市更新研究中的热点词汇的出现阶段与相互关系,分析表明城市转型作为城市更新的产生原因和动力机制,其相关理论和研究学派对于构建城市更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绅士化现象是城市更新在社会空间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和作用效果;而城市更新作为一项城市开发活动,在经济、社会、环境等不同的应用领域引发了不同方面和维度的深入应用型研究。有关文化主导,去工业化背景下的新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三个主题仍将在今后一段时间成为城市更新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国内旅游一直是中国旅游的主要构成部分,对拉动内需、促进全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研究中国国内旅游消费意义重大。本文依据2001-2008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比较分析了中国城乡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优化的路径:提高城乡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合理制定景区门票价格、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加强旅游消费引导。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以来,西方城市研究界认为大部分城市发展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新的城市理论也将产生在这些新的地理空间,而城市非正规性是其主要特征。本文首先对城市非正规性的演变进行了梳理,认为城市非正规性的研究具有对"二元主义"的超越,"传统"非正规研究的超越和认识论上的转变3个特征,并明晰了城市非正规性的理论内涵是一种管治模式;其次,认为制度变迁和城市非正规性研究之间的焦距在于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体等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城市非正规性互补式、补充式和让步式3种主要类型;最后,从政治、社会和文化三个维度总结了非正规性在中国形成的根源,并提出非正规性可以理解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模式,非正规实践及非正规制度蕴含制度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城市涂鸦自1960年代在世界各大城市普及以来,在环境指示、社会沟通、权力表达、身份构建、产业发展、规划设计等诸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并成为一种典型且有争议的城市社会文化现象,吸引了国外学者的密切关注。借助文献计量分析法,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库,对国外城市涂鸦研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重点回顾了涂鸦的内涵、涂鸦与城市环境、涂鸦的街头表达、涂鸦与空间构建、涂鸦与城市响应等主要领域的研究进展,同时从研究内容、学科、方法与数据、理论基础四个方面进行了述评与展望。最后,分析了国外涂鸦研究对我国研究的启示,从我国涂鸦的诞生背景、涂鸦者群体和涂鸦特征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国涂鸦研究对国际研究可能存在的意义,也指出了未来我国涂鸦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转型时期我国城市贫困研究述评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基于地理学、规划学和社会学视角,在“过程-互动-行动”研究框架下,统计分析19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贫困研究的文献数量和内容演变情况,论述了研究分布与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救助政策密切相关。在综合述评每类研究的主要观点基础上,论文指出目前研究存在几方面问题:缺少贫困阶层社会空间研究,缺少与城市发展、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研究,缺少对贫困阶层需求和空间资源公平配置的研究,并探讨对未来城市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研究二十年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发曾 《人文地理》2010,25(4):25-30
从4个方面透视了我国20年来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的研究进展。(1)溯源-学习与批判。国外的犯罪原因传统理论、犯罪新理论和城市犯罪空间理论等,为我国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研究提供了理论素养和反面教训。(2)历程-理念与实践。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研究从介绍国外研究成果并蕴育科学理念,到结合中国国情尝试应用实践,再到初步提出理论体系,经历了一个短暂而并不缓慢的发展历程。(3)凝练-概念与框架。理清了空间防控的概念内涵、理论要点,阐明了空间防控的不可替代性。(4)展望-拓展与深化。我国城镇化的客观需求必将为空间防控研究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地理学必将在空间防控研究领域里取得重大而独特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长株潭城镇体系的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长株潭地区现有3个地级市、4个县级市、177个建制镇及360多个集镇,是湖南省城镇体系发育水平最高的区域,也是全国"十五"期间重点引导和培育的七大城镇密集区之一。本文定性分析了政策机制、乡镇企拥与商贸市场集聚布局机制对长株潭城镇体系的影响,采用回归分析法、关联分析及经济联系强度计量模型定量研究了投资机制、辐射机制在长株潭城镇体系形成中的作用。进入21世纪,长株潭城镇体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发展成效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述机制的综合作用。为促进长株潭城镇体系的优化建设,应在进一步完善各单项机制的同时,搞好各机制之间的相互协调,提高各机制综合运作的组合效应。  相似文献   

19.
朱政  朱翔  张夏于 《人文地理》2021,36(1):145-154
以长株潭城市群的都市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1990-2019年中7个年份的8类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数据,建立空间数据库,并依托各类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量、对城市群及其片区的贡献率、在城市群中的扩张程度分布的测算,归纳各类城市建设用地时空变化的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1990-2019年,长株潭城市群都市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烟台城市形象定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世泰  孙峰华  李庆志 《人文地理》2005,20(1):24-26,85
本文在论述了烟台市拥有优越葡萄种植条件和悠久的栽培历史、中国葡萄酒业驰名商标和庞大的企业群体以及一流葡萄酒庄和中国唯一的葡萄酒文化博物馆等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世纪烟台市的城市形象定位应是"现代化国际葡萄酒城"。指出确立这一定位不仅对城市发展而且对葡萄酒企业的壮大,特别是对三大产业的拉动作用,从而全面振兴烟台市的经济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最后,围绕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立足于产地化建设;优化整合,依靠群体知名度;发展葡萄酒旅游,提升葡萄酒节的规格,全面塑造葡萄酒城的形象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葡萄酒城"的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