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雪  柴彦威 《人文地理》2022,37(6):39-46
混合住房社区内的社会分异是城市社会分异的新形式,是城市地理学者面临的新研究议题,也是在促进社会融合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居住区分异为核心的研究范式平均化了“邻里效应”,无法揭示同一居住区内部的社会分异。居民时空间行为研究为揭示社区内部的社会分异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撑。本文首先回顾混合住房社区政策的起源、发展及学术界关于居住混合与社会融合关系的争议,然后对目前国内外关于混合住房社区的研究进行综述,接着讨论了从时空间行为视角透视社会分异问题的有效性,并基于已有研究进展构建了基于居民时空间行为的混合住房社区社会分异的研究框架,以期为混合住房社区政策制定和城市社区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现代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通过住宅市场空间分异研究体系的建立,认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社会阶(层)级分化结果通过市场宏观控制、个体择居行为心理的局部调整而实现的空间化过程。因此,居住空间分异机制可以从对住房市场空间分化及个体择居行为机制两个方面来理解。从五个方面具体分析影响城市住宅市场分化的机构、各种机构对城市居住空间、社会空间分异的影响力:(1)政府作为土地所有者及其作用形态;(2)城市建筑商、地产开发商的发展方式;(3)金融信贷业对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的空间非均衡的影响;(4)地产物业机构对邻里的操纵和强化;(5)城市规划思想与方法的影响。并认为影响我国城市社会地理空间分异的宏观背景是:(1)国内自1978年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它确定我们的主要研究框架;(2)自80年代末期开始强化的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造就的新国际劳动分工;(3)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及其影响下的经济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内部以不同种族、民族为代表的多元社会群体,因其社会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不同而存在诸多差异,群体间的空间分异与融合正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科学问题。本研究梳理了基于居住空间的国内外种族/民族社会空间研究,指出,在城市研究移动性转向的背景下,社会空间分异的研究正在突破传统的静态居住空间研究的局限而出现移动性转向,且在群体间行为差异、活动空间的种族/民族分异测度、少数族裔可达性劣势和混合地理学方法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了民族视角的社会空间分异时空间行为研究框架,以期为理解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分异、解读民族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空间融合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吴翊朏  李郇 《人文地理》2014,29(4):52-58
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制度变化对地方政府的政府职能和管治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并由此对城市空间拓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广州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近十年城市空间拓展与地方政府管治的关系,发现市级政府以行政区划调整为手段、以战略规划为纲领的管治方式主导了城市生产及流通空间的建设;同时,由于各级政府之间利益协调的原因,地方政府管治过程出现了尺度分异,表现为区级政府与房地产市场共同作用下外围地区空间拓展向北低效蔓延的管治失灵现象。通过对政府管治在城市空间构建过程中的作用和成效的探讨,以期对引起人们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管治和城市空间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陈少沛  庄大昌 《人文地理》2014,29(6):109-116
本文以广东省陆路交通网络为对象,综合利用可达性度量模型对广东省区域可达性进行测算和空间特征分析,并进一步实现广东省省域的等级分区。结果表明,广东区域日可达性和时间可达性呈现出同心圆分布特征,并具有明显交通网络指向性;但在空间、交通网络结构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潜力可达性表现出多中心圈层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揭示了广东省区域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及分异规律,探讨了地理区位和城市发展在可达性空间分异中作用,从而为广东产业布局优化、土地集约化利用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人口普查数据,以街区尺度为研究单元,以arc GIS为技术支撑,运用空间隔离指数和信息熵模型,对转型期1982-2000年中部城市合肥社会空间分异与重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转型期合肥城市社会空间分异与重构显著,呈以老城区为中心的同心圈状空间分布特征;②隔离指数值的变化表明,18年间合肥城市内部空间隔离程度显著减弱,混居性逐渐增强;③信息熵值变化表明,18年间合肥社会空间进行了幅度较小的有序重构。最后,对合肥社会空间分异与重构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后社会主义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空间的分化与极化是当代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经济转型伴随了社会分异程度的增加,带来新的社会空间结构。对于中国城市社会空间转型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之际,但对于处于东欧和前苏联的所谓“后社会主义城市”(Post-socialistCities)的研究尚缺乏比较与借鉴。本文通过对“后社会主义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的综述,探讨了这一类城市在新的政治经济背景下新的社会极化对城市社会空间的影响,市场的出现和福利体系的重构造成了普遍的社会空间分异程度的增加,这类转型城市的社会空间表现出多元多样的空间分异格局。  相似文献   

8.
戢晓峰  姜莉  陈方 《人文地理》2018,33(1):124-129
底线公平是欠发达地区城市公交发展的基础指标。基于底线公平理论,本文从公交服务公平性、资源配置公平性、保障公平性三个方面,建立了城市公交底线公平性测度指标体系,采用PCA模型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公交的底线公平性进行测度分析,以云南省为例获取城市公交底线公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城市公交的底线公平性总体较差,空间分布呈现“圈层”特征,全省城市公交底线公平的整体空间分异与主因子空间分异特征吻合;平均候车时间、公交站点覆盖率、公共汽电车责任事故死亡率、公交运营车辆人车比等指标是影响公交底线公平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9.
东北三省城市经济弹性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帅  王成新  李博 《人文地理》2019,34(4):73-80
为促进东北三省城市经济的复苏与可持续发展,构建城市经济弹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东北三省城市经济弹性水平及其吸收能力、恢复能力和转换能力等构成要素进行评价,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城市经济弹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城市经济弹性水平来看,除了大连、长春和哈尔滨处于中等水平外,其余城市均处在较低水平和低度水平;②从城市经济弹性的空间分异来看,呈现显著的“集聚化”分异特征;③从城市经济吸收、恢复和转换能力来看,各城市水平与经济弹性水平基本一致,且空间分异特征也基本一致;④影响城市经济弹性的主要因素分别是经济结构、经济规模、环境状况、人力资源和经济密度。  相似文献   

10.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长春市活动空间特征与社区分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民时空行为成为透视城市空间的重要视角,本文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研究长春市活动空间及其社区分异,轮廓性的揭示居住空间、就业空间和消费休闲空间的分布规律,从人地互动的过程与格局的视角认识城市空间。研究发现,居住活动对中心城区依赖明显高于就业和消费休闲活动,就业活动呈现多中心连片发展格局,近郊的欧亚卖场和郊区的净月潭成为人们消费休闲活动的重要选择。就业-居住距离和消费休闲-居住距离的社区分异显著,折射出三类活动空间关系复杂,由此感知城市生活空间质量和社会空间结构。通过对社区分异的空间聚类分析明晰各地域自身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对长春的空间调整优化和居民行为引导提出建议,构建和谐宜居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1.
在公共服务对住房市场的影响研究领域,学校质量的资本化效应一直是重要话题。本文借鉴边界固定效应思路,使用广州市2016和2019年136所重点小学周边学区房与相邻非学区房的配对面板数据,利用空间特征价格模型定量测度了不同质量等级教育资源的资本化效应,使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租购同权”政策对重点小学学区房房价和租金溢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广州市教育质量已部分资本化于住房价格和租金之中,且教育资源越优质,资本化程度越高。②“租购同权”政策的实施,并未带来学区房房价和租金溢价的显著变化。③“租购同权”政策对不同质量等级的重点小学学区房房价影响存在异质性,政策实施后省级重点小学的学区房溢价上升,区级重点小学的学区房溢价下降。④“租购同权”政策对于不同区域重点小学学区房房价和租金溢价的影响无显著差异。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制定教育资源供给与配置的均衡化和公平性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02-2017年35个大中城市为数据基础,借鉴Rosen-Roback城市空间均衡模型,测度大中城市教育资源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差异性。研究发现:①控制其他变量后,教育事业费支出水平每提高1%,住房价格水平平均上涨0.156个百分点;②空间维度上,沿海城市的教育资源对住房价格的影响,显著小于内陆城市;而政治级别的差异在大中城市间的影响较小;③时间维度来看,教育资源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在各时期都是显著存在的,表明教育资源的影响具有长期累积特征;从影响程度绝对值来看,影响系数具有随时间递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竞争时代,大事件营销已经成为城市政府实现增长策略的重要工具。文章引入空间生产的分析视角,对城市大事件营销的物质空间效应、社会空间效应、经济与政治效应进行了客观的评述,这些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从而揭示了通过大事件营销实现城市空间生产过程的本质。文章指出,大事件营销成为城市在全球化流动空间中增强对资本等发展要素粘性的重要媒介,实现了从流动空间向场所空间的转变,对城市的空间、经济、社会与政治关系等都产生着深刻的重塑作用。但是,更加关注如何将外向增长机遇与城市内生增长能力进行更好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SPATIAL HEDONIC MODELS OF AIRPORT NOISE,PROXIMITY, AND HOUSING PRIC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STRACT Despite the refrain that housing prices are determined by “location, location, and location,” few studies of airport noise and housing prices have incorporated spatial econometric techniques. We compare various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s and estimation methods in a hedonic price framework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noise on 2003 housing prices near the Atlanta airport. Spatial effects are best captured by a model including both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autoregressive parameters estimated by a generalized moments approach. In our preferred model, houses located in an area in which noise disrupts normal activities (defined by a day–night sound level of 70–75 decibels) sell for 20.8 percent less than houses located where noise does not disrupt normal activities (defined by a day–night sound level below 65 decibels). The inclusion of spatial effects magnifies the negative price impacts of airport noise. Finally, after controlling for noise, houses farther from the airport sell for less; the price elasticity with respect to distance is −0.15, implying that airport proximity is an amenity.  相似文献   

15.
A hedonic housing price model, implemented for the Dallas region, reveals a housing market structured around multiple nodes, some of which give rise to positive and others to negative externalities. The utility/disutility derived from relative location is capitalized into the size and quality of the housing stock and the nature of neighborhood amenities. The result is a convergence of space and built form.  相似文献   

16.
旅游业与包括住宅产业在内的房地产业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外部效应。这使得旅游房地产成为旅游城市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推动力。然而,随着国内旅游房地产开发的热度不断提升,旅游业对旅游城市住宅市场的负外部效应也日益凸显。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这些负外部效应主要源自为发展旅游业而实施的较严格的控制性规划以及旅游地产开发带来的第二住宅现象。特别是第二住宅已经成为导致我国部分旅游城市住宅市场失衡的重要诱因。为了保障本地居民的居住需求,促进旅游业与旅游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当采取必要的手段矫正旅游房地产开发对本地住宅市场的负外部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北京市六环内住房租赁样本的交易数据,本文以北京地铁为例,采用空间回归模型实证探讨轨道交通对合租和整租这两种不同方式下的住房租赁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基于轨道交通的就业可达性对于租赁价格会产生显著的增值效应,租客愿意为就业可达性较好的住房支付溢价租金。②地铁站点密度对整租的租赁价格具有正向影响,对合租无显著影响,而地铁换乘线路变量未对租赁价格产生显著影响。③轨道交通对合租和整租住房租赁价格的影响随着距离增加呈现差异化的演变规律。合租方式的租赁价格的影响随着实际路网距离的增加呈现单调递减,距站点500m范围内影响最大;而整租方式呈现倒“U”形变化,在500-1500m范围内增值效应最大。针对研究结果,建议政府加大租赁住房供给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轨道交通要素,精准施策以实现公共资源的空间高效配置。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学城对未来西安市城市空间扩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简单介绍了西部大学城及西安市城市空间扩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西部大学城对未来西安市中心城区用地面积,教育空间,人口空间,产业空间等方面的城市空间扩散的影响,并提出了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对策,为促进西安市城市空间有序扩散提供一种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A first step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analysis of housing markets in Third World cities is the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housing trait prices. The information on market price of housing is basic to the derivation/estimation of other market parameters such as housing demand and supply elasticities. In addition, housing trait prices constitute invaluable inputs into the analysis of effects of government housing programs. This paper presents estimates of housing trait prices in a Third World city housing market, the city of Jos in Nigeria. Nonlinear stochastic specification of a policy constrained hedonic price function is presented as an unbiased estimator of housing trait prices. The Box-Cox statistical procedure was employed in the paper to obtain hedonic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which are the parameters needed to compute the average prices evaluated both at the mean of each trait and at their margins. The potential uses of housing trait prices for policy analysis are discussed briefly.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An extensive empirical literature exists, showing that variations in region‐specific amenities can account for persistent differences in real wages across regions. However, this literature has considered only amenities in the same location as the household. This paper argues that environmental amenities at some distance from but accessible to urban areas may lead to negative compensating wage differentials. We use a general equilibrium framework and data from the 1995 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to calculate implicit amenity prices based on measures of distance to environmental amenitie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amenities outside the metropolitan area do generate compensating wage differentials, as workers are willing to accept lower wages to live in accessible proximity to “nice” places. This implies that these places provide a positive externality to those communities that find them accessible. The estimated effects are quantitatively important, suggesting that these externalitie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policy mak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