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成 《近代史研究》2007,55(4):74-90
1910年10月初,上海公共租界发现鼠疫病例,由于"不卫生"的华人被视为疾病蔓延的温床,外人市政当局采取了带有明显种族偏见的检疫措施,华洋关系骤然紧张,引发了多起华人下层民众的街头骚动。为了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华人精英提出自主检疫的主张,与外人进行协调和谈判,同时努力说服普通民众和平抗争,迫使外人最终不得不做出让步。在此后的检疫和救治过程中,华人精英一丝不苟,普通民众主动配合,不但让外人刮目相看,且也使华人增加了参与租界政治的信心。联系事态的连锁反应和后续发展,此次华人争取自主检疫的抗争,可视为推动英帝国威权在上海租界渐次崩衰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
论文将当代加拿大华人精英的参政情况概括为五种模型:选举型和委任型、全国型和地方型、象征型和实在型、主流政党型和华人政党型及华人选票型和非华人选票型,并运用这五种参政模型对当代加拿大华人精英的参政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认为华人精英无论采取何种模型参与加拿大政治,只要能成功进入主流社会,对改善华人在加拿大社会的公共政治形象,提高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维护他们的合法权利都十分有益,对华裔新生代未来参与政治的热情也是一个激励。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3月4日—5日,由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主办的"闽籍华侨华人与马来西亚村镇发展系列学术工作坊"在厦门举行。来自华侨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以及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马来亚大学、砂拉越大学的近30位东南亚研究专家齐聚一堂,围绕"福建华侨华人如何参与马来西亚及福建侨乡村镇发展"、"涉侨文献史料及田野调查"、"东南亚研究的跨学科整合"等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菲律宾最富有的阶层中为什么华人最多?》菲律宾华人占比不足2%,却被认为关系着菲律宾的经济命脉。这是为何?笔者认为,撇开几千年的智慧传承和"生意基因"等飘渺的种族因素,很多菲华精英的成功之道有类似性。基础之一是对于财富、对于成功的强烈渴求,使得他们在主观能动性上远胜其他族群。数位菲律宾华人企业家或是他们的祖辈,出于物质极度匮乏、甚至"活不下去"了,才不得不下南洋讨生活。菲律宾土著及早期的混血集团并没有经历过太多磨难,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11月27-30日,由《福建华侨史》编撰委员会主办,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福建基地、福建省侨办、华侨大学共同承办,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和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协办的"华侨华人与海上丝绸之路"研讨会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召开。来自中国、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国务院侨办政法司司长董传杰、福建省侨办主任杨辉、福建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冯潮华、《福建华侨史》主编庄国土和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分别在  相似文献   

6.
一 1989年4月,在厦门举行了战后华人变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联邦德国哥迪根大学美籍学者玛丽·萨默斯博士(Dr、Mary F·somers Heidhues)这是她第一次来华。她在会上宣读了题为《东南亚华人社会:一些研究参数》的论文,提出了研究东南亚华人社会的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传入中国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 ,中国平民百姓将基督教视为异端邪说 ,对信奉基督教的人抱有鄙视和排斥的态度 ,将信教者视为“洋奴汉奸”。在这一社会环境下 ,一些正当奉教的人遭受巨大的压力。也正因为这一原因 ,一些基督教界的有志之士一直在寻求建立华人自立、自养、自传的教会。一、华人宣教会中国基督教会最早致力于自立、自养、自传的 ,始于1862年成立的厦门长老区会 ,其次则是成立于1865年的山东华人长老区会 ,以及1868年在厦门附近成立的属于公理宗伦会的自立教联会 ,再往后便是成立于1873年的广州“华人宣教会…  相似文献   

8.
百人会(Committee of 100)是美国一个华人精英组织,目前有会员130人左右,他们在美国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相似文献   

9.
论文以2019年加拿大联邦大选为研究背景,分析了大选的结果与成因,大选中华人的参与方式、表现和特点。在2019年加拿大联邦议会选举中,华人积极参政,共有41名华人精英被提名为各政党候选人参选,其中8人当选。华人候选人主要集中在华人人口集中居住的大多伦多和大温哥华地区,当选华人能够代表华人社区的主流民意。在加拿大联邦大选中,华人社团发挥领导和助推作用,积极进行选民教育、选举动员和筹款活动。在加华人积极参加投票和助选活动,参政意识显著提高。华人选票受到各政党高度重视,在华人聚居的选区发挥关键作用。加拿大华人参政仍然存在一些新老问题,但展望未来,他们的参政水平会有进一步提升,能更好地维护和增进华人权益。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末叶 ,以加州硅谷为基地的美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 ,华人企业家在其中表现突出 ,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王安、王嘉廉和杨致远等代表人物都为信息产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种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包括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对于传统经济的激烈冲击 ,美国华人社会知识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华人的精英阶层与主流社会融合和世界范围华人经济和文化的振兴等。华人企业家在信息产业中的优秀表现改变了十九世纪以来美国华人以廉价劳动力为基本生存方式的屈辱的历史 ,提高了华人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1.
在100多年前,香港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出洋谋生的港口;100多年后的今天,香港自身却掀起一股如潮浪涌的移民潮,它使20世纪末的华人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在这股移民潮中,一反百多年前华人出国做苦力的形象,取而代之为以有资金、有技术、有学识的精英分子为主流,造成的影  相似文献   

12.
华侨华人向来有爱国爱乡的传统,他们捐赠社会公益事业,回馈社会。尤其是对家乡的捐赠,具有悠久的历史。厦门是福建主要侨乡之一,厦门籍海外同胞在通过捐赠造福桑梓方面更是举世闻名。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对家乡捐赠的专注和气魄,迄今尚无人能与之相匹,成为中国广大海外同胞爱国爱乡的旗帜。本文是在对厦门侨乡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拟分析海外同胞在厦门捐赠公益事业的概况、动机和作用,以期从捐赠这个角度认识海外侨胞对厦门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一 捐赠造福桑梓的优良传统与闽南其他地方一样,厦门海外侨胞造福桑梓、乐善好施…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下半叶,澳大利亚殖民地的欧洲裔移民社会通过渲染华人对自然资源的浪费、水土环境的破坏以及引发流行病等现象,将一种对环境恶化的焦虑感融入反华话语的构建之中。从华人移民劳工进入殖民地伊始,社会舆论就探讨了其与环境的关系。在牧羊业扩张时代,华人劳工一度被认为具有更高的环境适应力,但在淘金热引发环境巨变后,移民劳工舆论开始强调华人对生产环境的直接破坏,而政治精英们渲染华人威胁殖民地生态的整体健康,借此强调排华政策的合理性。澳大利亚的案例说明,欧洲拓殖型殖民地种族矛盾不仅存在于经济与文化领域,而且包含一种生态竞争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后苏哈托时代印度尼西亚新政府逐步放宽了对于华人经济发展的种种限制,华人经济发展的环境进一步改善。传统的华人大型企业集团经历战略重组、结构调整、优化布局后逐渐恢复元气并拓展了业务,新兴华人企业集团开始崭露头角,华人中小企业也逐步发展壮大,尤为重要的是华人开始组建经济类社团组织,借以加强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加速扩大华人经济的商业网络。印尼华人经济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不仅推动了印尼国民经济的繁荣,同时也为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5.
自晚清以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不断尝试推动华人剧场的建筑变革,但其管理力度长期受三界并立的市政格局制约,实效不彰。20世纪初,华界精英为振兴市面、遏制租界扩张,主导创建第一座新式华人剧场,开启本地剧场建筑的现代转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面对公共租界的合法性危机和华界市政的迅速进步,工部局采取强硬态度处理华人剧场建筑问题,以避免可能冲击自身半殖民统治的重大安全事故。华人剧场建筑问题作为一则个案,折射出近代上海半殖民地市政体制下城市公共空间演进过程中多元错综的利益折冲和政治博弈。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0月21-22日,为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华侨博物院50周年,厦门华侨博物院举办了以“陈嘉庚与社会教育”、“跨国主义移民理论”、“世界各主要国家(地区)华侨华人研究的现状与学术思潮”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出席研讨会的有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尼以及香港、北京、南京、广州、厦门等地的多所高等院校和相关机构的专家学者30余人。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在中国和东南亚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华南移民越过海洋抵达新加坡后重建社会与文化家园.在精英文化和上层制度缺失的状态下,华人移民利用祖籍地的文化传统,并以血缘、族群和信仰为纽带,重新建立了他们自己的华人文化,并进一步完成了社群的整合与文化的重植.作者在<越洋再建家园>一书中选取了华人社会的本土视角与民间视角,以历史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考察了新加坡华人社会从移民到定居转变过程中文化移植与重建家园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2013年5月22日,由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2013年度"华侨华人系列"讲座之二在北京大学历史系108会议室举行。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兼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曹云华教授应邀作了题为"下南洋:东南亚华侨华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讲座。讲座由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任吴小安教授主持,出席的嘉宾有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赵红英所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梁英明教授、印红标教授和外语学院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厦门被逼开放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两方列强蜂拥而至,竞相争夺鼓浪屿为租地。他们在鼓浪屿设立领事馆。并于1903年5月把鼓浪屿变为“公共租界”。从此时开始至1945年中国政府收回鼓浪屿,整整42年,鼓浪屿都处在工部局为代表的西方列强的统治之下,形成了鼓浪屿特有的租界政治、经济与文化教育。这一期间,鼓浪屿的华侨华人社刚组织,议政参政,对提高华人在租界中的地位,争得并维护华人应有的权益,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从"华侨文学""华人文学""华族文学"三个阶段,梳理了菲律宾华文文学的发展历程,对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蕴含的文化认同进行分析,并从中透视菲律宾华人文化认同的嬗变。菲律宾华人的称谓经历了从"华侨"、"华人"到"华族"的历史演变,这是菲律宾华人从移民群体向定居群体转化的结果,也是其客观社会身份和主观认同变化的结果。20世纪以来,菲律宾华人的文化认同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嬗变过程,由"地域乡愁"转到"文化中国",直至"文化融合"。时至今日,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菲律宾华人的文化认同仍然处于演变与形塑的过程中,其文化认同的后续嬗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