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基于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历史文献记录 ,对唐代气候冷暖波动特征进行初步研究。研究表明 ,799AD前后存在一次百年尺度的气候转寒 ,在 84 5 AD、880 AD附近还存在两次数十年尺度的气候波动。在数十年时间尺度上 ,气候寒冷与较高的气候变率相伴出现。唐代相应地区旱涝资料中没有发现冷暖变化与干湿变化在十年尺度上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最后我们就气候波动与社会发展之间某些耦合现象作一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对明清江淮西部地区的旱涝史料进行梳理,对逐年州县旱涝灾害资料等级进行量化处理,并通过计算旱涝平均等级值和10年滑动平均值,重建1450—1911年该区域的干湿变化时间序列。结果发现,该区1450—1911年间共出现6个干湿阶段: 1450—1490年,以轻度干旱为主;1491—1545年,旱涝灾害频发,干湿波动较为明显;1546—1625年,旱涝灾害少发,干湿比较平稳;1626—1710年,以中度干旱为主,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率显著增加;1711—1860年,气候湿润;1861—1911年,干湿波动偏湿润。不同的干湿阶段对江淮西部的湖泊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干旱时期,湖盆积水减少,湖周萎缩;湿润时期,降雨增加,湖泊的蓄水量增加。  相似文献   

3.
关于古代中国气候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 ,但方法上仍有不尽人意之处。梅花、柑橘等与人类行为密切相关的生物物种 ,被过分强调 ,而特殊小气候下的个别现象往往被放大为普通规律。相反 ,对雨雪霜等物理现象关注不足。经常有意无意地以冬季温度来代表全年温度 ,而忽略了其他三个季节 ;对史料的理解过于片面 ,在作气候对比时出现标准的游移变换 ,论据与结论之间缺乏严密的逻辑必然性 ,运用理论时亦有随心所欲之处。这些似乎可以归结为“以论带史”所致  相似文献   

4.
进入二十一世纪,有关明清市镇经济的研究成果丰硕,研究范围更加扩大,内容不断深入,其中江南市镇依然是明清市镇经济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而研究其他区域的学术论文和著作也较以前有明显增加。笔者撷取有关研究成果,将分区域对2001—2013年有关明清市镇研究的成果进行汇总和评述。  相似文献   

5.
刘秋根在《明清高利贷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6页)中对于“高利贷资本”一词有着概念上的界定:所谓高利贷资本即指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生息资本,就中国古代而言:凡带有经营谋利性质,且收益较一般地租收益高的借贷,均属于高利贷资本。这种借贷既有对小生产者、地主、贵族的生产性、生活性借贷,也有对商人、手工业者的经营性、资本性借贷。  相似文献   

6.
五帝时代(距今6-4千年)中国的气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学研究表明,古代文献如《史记》记载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可能应该视为一个时代,而不局限于五个人。获得较多支持的观点是:这个时代约在6-4kaBP,而且也不限于华夏集团,至少还包括东夷集团、苗蛮集团等。因此,从地望上讲,也不限于中原地区,还包括东部沿海及长江中游。考古学研究表明,6-4kaBP正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期可称为铜石并用时代。从考古文化来看,中原地区为仰韶文化中、晚期到龙山文化。东部地区为大汶口文化及(山东)龙山文化。其中在3500BC是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交界,以及大汶口文化早、中期的交界。环境考古研究表明,6-4kaBP是一个由湿润气候向干旱气候转变的过渡时期。特别6.0-5.6kaBP有湿润气候的证据。4kaBP前后则明显进入晚全新世的干旱期,在此期间还包括5.5kaBP和4.2-4.0kaBP两次气候突变。现代气候资料及模拟研究表明,由早、中全新世的湿润气候向晚全新世的干旱气候转变的主要原因为岁差变化。但是,5.5kaBP及4.2-4.0kaBP的两次冷干气候突变,则可能与热盐环流的突然减弱有关,而热盐环流减弱可能是太阳活动减弱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清代档案中的相关资料,建立冬季降雪和干季降水的双因子回归方程,重建了1721-1855年间昆明的冬季平均气温序列,并利用其它资料补出了1856-1900年间的10年冬季平均温度序列。分析表明,18-19世纪昆明皆处于偏冷的时期,其间又有一定的波动,大致可分为4个冷期和3个偏暖的时期。且昆明气温变化存在跃升现象。而和全国其它地方比较,在大的冷暖方面基本一致,但也有很多差异。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不断显现,学术界对传统市场发展史的研究成为热点。明清时期是我国传统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况且在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无疑更推动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明清时期的市场经济研究显得更加重要。从21世纪初至今,中外学者关于明清市场经济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杨华 《东南文化》2007,(6):6-13
通过对三峡地区长江沿岸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远古时期人类居住遗址的所处位置、海拔高度,尤其是遗址地层堆积中往往还叠压有洪水过后的淤积,根据这些洪水淤沙层的位置以及其上、下堆积层中包含物的年代,我们可推测出远古时期三峡地区长江发生洪水的大致年代,洪水水位的海拔高度,看看那时的河床究竟是比现在高、还是低,从而为当今人们治理长江、开发长江提供科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农业生产合作社主要是依靠县、区干部或上级派出工作组直接领导贫农、下中农,边摸索边建立的.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快速发展,建社干部短缺问题很快显现,为此,各级人民政府在贫农、下中农积极分子中选拔了一些骨干,通过举办各类短期训练班,培养了一批基本掌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政策和办社方法的基层干部,不仅使农业合作化运动快速推进,而且进一步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11.
尹玲玲 《史学月刊》2002,(10):102-105
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鱼苗的生产与贩运较为兴盛.江西九江湖口一带是最大的鱼苗生产基地和鱼苗贩运集散地,其他一些江湖水系交汇、饵料丰富的地方的鱼苗生产与贩运往往也具有一定规模。渔民们在长期的鱼苗捕捞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鱼苗捕捞采集生产及贩运销售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鱼苗市场规模盛大,鱼苗贩运渠道较广,销售辐射范围宽,贩运方式多种多样,官方参与并干预了鱼苗生产与贩运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清代所修地方志不仅仅承担了主流意识形态在区域社会流布的功能,更是了解区域社会个体生存状况的重要窗口。以民族地区的贵州为例,其中的人物传列载了大量守寡纺织的女性个体,这些“纺织娘”用自己辛苦的纺织维持了一个个残缺的家庭。在这种身心的煎熬背后,却是无数个家庭的有效延续和良好社会秩序的维持,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地方志对此的记载反映了传统社会一个重要女性群体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3.
虽然明清时期我国气候总体呈现出寒冷的特征,但其间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出多次冷暖波动的格局。通过对高分辨率资料《味水轩日记》中降雪率、初终雪日期、河流初冰日期、红梅始花日期、初雷日期以及一些感应记录等证据进行分析,表明1609-1616年间长江下游地区的冬半年气温较为温暖,略微高于现代(1951-1980年)气温。这对于分析10年尺度上气候变化,了解明代气候及变化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明清渭河下游河道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渭河下游泛滥决徙甚于前代。明代渭河“岁溢而善崩”,“率三二十年一徙”。清代更趋混乱,泛滥次数增多,规模增大,湾环不断。而南山支流入渭口泥沙堆积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渭河河道。黄河的摆动和倒灌,使渭口伸缩,拦门沙增加,渭河变迁更趋复杂。1996年8月渭河下游出现罕见的大洪水,当是明清乃至近现代渭河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徐林 《史学集刊》2004,(3):34-37
明代中晚期江南地区经济相对繁荣,士人阶层的社会交往行为空前繁盛。然而,在士人阶层的底层,一些生活窘迫的贫寒之士既不屑于治生,又鄙于结交权贵,生活的困顿使得这个群体的社会交往活动相对萎缩,成为与当时士林风气不协调的一个特殊群落。贫士社会交往行为的相对缩减,使得他们回归到倡导“安贫乐道”的传统儒学的范式中寻求文化的支撑。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言之市镇 ,是指明清时期介于县城与村落之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商业实体。本文所讨论的长江中游 ,是指明清时期的湖北、湖南及江西三个区域。明清时期 ,长江中游市镇经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与此同时 ,亦形成相应的管理机制。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的管理机制由三部分构成 :官方进驻机构及文武要员、兵士 ,乡村基层组织 ,介于官商之间的牙行及牙人  相似文献   

17.
杨晶 《东南文化》2002,(7):15-24
马家浜化的石钺属工具或武器,从崧泽化开始石钺已兼县实用与礼仪的双重功能,玉钺从其出现就一直扮演着权力标志物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8.
从冬麦生育期看明代长江下游地区气候冷暖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不同资料来源的冬麦生育期所能指示的气候意义,建立了该要素某一时段内连续的物候序列,以此反映明代长江下游地区的气候冷暖变化情况.分析认为:洪武初期、弘治、正德年间均为寒冷期;嘉靖至崇祯年间则处于回暖期,其温度状况虽稍微高于现代,但此时段的升温并没有改变“小冰期”的格局,明代整体上仍然呈现寒冷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黄曲 《江汉考古》2001,(3):51-56
Hundreds of fine bronzes of Shang Dynasty were unearthed at the lower-reaches of Xiang River. There are two opinions on those bronzes, which have features both of local feature and Shang‘s feature, one is called nmixedn bronzes, another “local” bronzes. Based on the modeling method, patterns, ware series, buried characters of the bronzes and 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e at the lower-reaches of Xiang River, the author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at the exception of “local” bronzes can reflect the true history moreaccurately than that of “mixed” bronzes.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蚕丝业是由中心区不断向外扩展的。明末天启年间 ,本地区蚕丝业出现第一次影响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扩展 ,清代晚期 ,其蚕丝业的扩展又表现出新的特征。本文分三个阶段考察了本区域明清两代蚕丝业的分布状况 ,展现了这一扩展变迁的轨迹。同时从自然条件、经营蚕丝业的经济收益、蚕丝业发展的历史等方面探讨了其分布与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