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徽芜湖画家萧云从(1596-1669),相对清初画坛的主流群体如"四王画派",一向被视为非主流画家。论者多认为他与皖南诸派有密切关联,其作品亦往往被认定与黄山有关。查实萧云从未曾踏足黄山,其生活和重要艺术活动多集中在南京和扬州,活动地区和生活经历建构出萧云从丰富多样又迥异于皖南诸派画家的艺术风格。萧云从既建立了个人风格,又不能简单地归入某一画派,作者透过对这位非主流派画家生平和画艺的探讨,为研究明清之际复杂多元的画坛情况提供另一审视角度。  相似文献   

2.
石涛和他的《巢湖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画坛,有崇尚“摹古”与刻意“创新”两派。所谓“摹古”派又称“正传派”,即以四王(王时敏、王鉴、王晕、王原祁等)为代表,他们强调“日夕临摹”“宛然古人”,审美追求符合了当时稳定政治的需要,取得了当道者的支持。与之对垒的在野派画家,追求个性解放,要求“陶咏乎我”,强调“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他们不  相似文献   

3.
何海峰 《收藏家》2009,(12):71-76
清初的画坛以“四王吴恽”。为首,他们占据着清初画坛的正统地位。相对来说,“四王”中的王辈与王原祁,在绘画艺术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如王翠开创了“虞山派”、王原祁开创了“娄东派”。他们对清代山水画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影响整个清代山水画三百年。  相似文献   

4.
一、概说自南宋以后,江浙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江浙一带,由于农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商业、手工业的繁荣,文化也相应发达.绘画史上所谓"元季四大家",江浙人各居其半."明季四大家",全是苏州人.清初的"四王吴恽"六大家,则都是苏常一带人.而且明清两代,江浙画家的派别也很多.以行省为别,有浙派、吴派.以地区为别,明代有吴门派和松江派,清代有娄东派、虞山派、常州派、金陵派和扬州派等,各树一帜,活跃于画坛.安徽邻近江浙,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情况,也仅次于江浙,所以明清两代,安徽画派业很多.安徽的徽州一带,和浙江的杭州相近;芜湖、宣城一带,和江苏的南  相似文献   

5.
我国清初画坛,人才辈出,流派众多,如“四王吴恽”、“金陵八家”、“新安画派”(或称“海阳四家”),后又将“新安派”扩而大之为“黄山画派”。黄山画派是清初诸流派中最富于创造性的重要流派之一。黄山画派中的巨匠如弘仁、梅清、石涛等人在广泛吸收前人传统的基础上,不为古法所囿,冲破清初模古风气的潮流,变古法  相似文献   

6.
波臣派是明末曾鲸创立的肖像画派别,在明末、清初画坛影响深远。曾鲸弟子众多,再传弟子更是遍布于当时画坛。本文对波臣派创始人曾鲸的生平、艺术及其影响作了简要的论述,并对波臣派画家体系的构成进行了简单地梳理,以期对波臣派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清代前期,东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以扬州为最,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石涛和“扬州八怪”以及人物肖像画家禹之鼎、楼阁界画家李寅、袁江、袁耀等都活跃于扬州画坛。到了十九世纪,被闢为对外通商口岸之一的上海,商业繁荣,经济畸形发  相似文献   

8.
赵强 《收藏家》2002,(6):16-21
以张兆祥、刘奎龄为代表的“融合派”和刘子久、陈少梅、张其翼为代表的“京津画派”,并不能概括近百年天津绘画的全貌。除北京“国粹派”画家的影响外,“海派”对天津画坛的作用也是不应忽视的。清末天津画家胡淮、辛樾、辛元辉所作花卉、翎毛,挥  相似文献   

9.
扬州八家即指扬州八怪,是一支中国画家群体,活跃于我国清代康熙中期至乾隆末期。当时在画坛并无地位,因其艺术手法颇有创新意趣,许多画作奇特精妙,直到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始受重视。尤其是建国以后进人八十年代,受到国内外画坛特别重视,掀起一阵研究扬州八怪热。所论所出书刊,题目繁多,识见各异,对于研讨扬州八家绘画艺术,弘扬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皆起到推动作用。笔者不揣谫陋,  相似文献   

10.
“金陵八家”的构成 我著《中国山水画史》,至清初一节中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金陵八家”到底是怎样构成的,也就是说金陵画家那么多,为什么这八个人被称为“金陵八家”。比如“吴门四家”是由吴门最杰出的四位画家构成的,当然是后人发现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这四个人的绘画成就最高,且又都是吴门(苏州)人,故称之为“吴门四家”。又如“四王”,清初“四僧”等皆如此。任何一种构成,必须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否则,随便把几个画家称为“四家”,“八家”,那就毫无意义了。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中期,在苏州地区崛起的“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不仅称雄于当时画坛,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沈周、文征明是典型的文人画家,他们开创的“吴派”,替代了明初院体、浙派的地位,成为支配画坛的重要流派。唐寅本系  相似文献   

12.
陈斐蓉 《收藏家》2012,(8):37-42
三清初画坛以"四王"成为正统派,他们继承董其昌衣钵,讲究笔墨技巧。其中王的"虞山派",王原祁的"娄东派"声势最为显著,从之者众。此外"四僧"及"新安派"、"金陵画派"也各具风采。清中期以扬州地区的"扬州画派"影响最大,他们追求个性解放,革新创造,  相似文献   

13.
清初的山水画,以"四王"声望最高,影响画坛几近两个世纪。"四王"之一的王鉴,又被尊奉为"娄东派"的首领。王鉴(1598~1677年),字圆照,号湘碧,自称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王世贞曾孙,以荫仕广东廉州太守,故人称王廉州。家富收藏,有深厚的绘画艺术造诣,名重一时。所作山水以仿古为主,特别崇尚董、巨及元四家。笔法沉雄古逸,皴染兼长,书卷  相似文献   

14.
<正>清代中期,中国的画坛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画家团体,后人称为"扬州八怪",他们一改清初四王吴恽传统的摹古画风,上承八大、石涛,以直抒胸臆为境界,不拘成法,以画寄情。在当时的扬州除了扬州八怪之外,还聚集着许多意趣各异的画家,仅仅在《扬州画苑录》里就记载了清代扬州画家共557人,他们以扬州人为主,其余或是扬州周围县市的文人,或是长期生活流寓在扬州的外乡人。他们由于所处的阶层不同,个人审美的情趣各异,绘画的风  相似文献   

15.
张彬 《收藏家》2000,(11):43-47
清代绘画艺术承元、明余绪,文人画日益占据主流。清初,以摹古创新深受皇家喜爱的“四王”画派,占有领导地位。他们以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为代表,以摹古为主旨,崇尚董源及元四家画法,追求笔墨韵味,有着深厚的技巧功力,影响了整个有清一代的山水画风。由于王时敏与王鉴最先开所谓“山水正宗”,而成于王原祁,且三人居住地均是江苏太仓,所以,画史称为“娄东派”。王翚创造了一  相似文献   

16.
何洪源 《收藏家》2007,(6):68-70
在我国清代,以“扬州八怪”为中心的十几位画家,外衍百余名画家,活动在扬州时间上下百余年。他们领异标新,凛然独步,呈技斗胜,彪炳艺林,在中国书画史上添了一笔瑰丽浓彩,从而亦使扬州画坛盛极一时并闻名中外。黄慎即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今年端午节,恰逢瘿瓢山人诞辰320周年(1687-2007年),谨以此文纪念这位优秀的绘画艺术家。  相似文献   

17.
扬州,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唐代曾盛极一时。宋洪迈《容斋随笔·扬州之盛》称:“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明清时,扬州盐商麇集,富甲东南,文人雅士纷至沓来,冠盖如云,诗、书、画家皆趋之若鹜。除石涛外,“扬州八怪”——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鱓、郑燮、李方膺、罗聘皆流连于此,蜚声文苑,载誉艺林。民国时期,扬州书画人才辈出,而集创作与教学为一体者,当推江轸光。江轸光名噪维扬画坛之日,正是古城更上一层楼之时。从此,具有深厚中国书画传统和底蕴的扬州出现了第一代具有坚实西洋画基础学贯中西的国画家。  相似文献   

18.
龚贤(1618—1689),是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一位杰出的山水画家、诗人,又是一位颇有建树的绘画理论家.他的绘画美学思想见之于他的《画诀》、《龚半千课徒画说》、《柴丈画说》等山水画技法著作,但更多地发表在他的题跋、书札中.一、传统、生活与创造明末清初,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派和“四王”为首的娄东派、虞山派,统治着当时的画坛,他们的创作严重脱离生活,主张“以古人为师,已自  相似文献   

19.
李军 《收藏家》2006,(10):10-12
清代康、雍、乾年间,竹刻艺术处于鼎盛时期。在竹刻艺术的发源地嘉定地区,众多的竹刻艺人追仿周芷岩所开创的以绘画入竹之“平面深刻”与“浅浮雕”技法。而在其北边的江苏扬州,则出现了一位雕刻风格有别于周芷岩,并专以擅雕“平面浅刻”为主的竹刻名家潘西凤。潘西凤,字桐冈,号老桐、板桐、阪桐、天台天姥闲人,天姥山樵、天台天姥山樵等,浙江新昌人,活跃于清雍正、乾隆年间。侨寓广陵(今江苏扬州),以鬻艺为生,与当时风靡画坛的“扬州八怪”郑板桥、黄慎、李觯等画家交往甚笃,并与扬州名士蔡嘉、朱冕、汪宏等亦均有交往。潘西凤精于刻竹,颇…  相似文献   

20.
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扬州地区曾经活跃过一支艺术“异军”,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八位职业画家,由于他们的思想作风与艺术风格,对于当时的正统文艺具有明显的叛逆性和独创性,大胆地突破了以模拟古人笔墨为能事的形式主义画风的束缚,表现出强烈而独特的个性,故被认为是另出偏师“适赴岐途”的“异端”或“怪物”了。“扬州八怪”,亦即扬州画派。他们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象一股强劲的清风,吹遍大江南北,给中国画坛带来勃勃生机,影响深远。“扬州八怪”包括哪八位画家,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