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放以来,浙江温州地区的东晋、南朝墓葬和窑址中,相继出土了为数不少的褐彩青瓷,已引起陶瓷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对部分比较常见而又有演变规律可循的褐彩青瓷予以介绍,并试就有关问题略谈看法。器物介绍壶 1958年温州市雨伞寺东晋永和七年(351年)墓出土。盘口,直颈,球腹,平底。肩塑两对称桥形系,流为引颈高冠的鸡首,弧形鋬。施青色釉。盘口、鸡首和鋬上饰褐色点彩,肩腹部用褐色圆点构成圆与半圆形  相似文献   

2.
<正>鸡首壶,又称天鸡壶,因壶嘴作鸡首状而得名,造型与盘口壶极为相似,鸡首壶如同是在盘口壶的肩部附一鸡首和把手。衢州地区所产的鸡首壶大多为婺州窑青瓷,少数酱褐釉瓷。鸡首壶最早出现于西晋,流行于东晋、南朝,到隋唐逐渐减少。纵观鸡首壶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鸡首壶在每个时代都有其鲜明的发展特征。西晋时鸡首壶器形较小。一般为浅盘口内敛,短颈,圆肩,扁鼓腹下内收,平底微凹。肩腹部施凹弦纹和  相似文献   

3.
浅谈鸡首壶的演变与越窑鸡首壶孙秀莲(辽宁省文物总店)鸡首壶习称鸡头壶,因器身置鸡头,故名。1972年,在南京市东晋墓中出土一件青瓷鸡头壶,底部刻“罂主姓黄名齐之”七字,可知这类器物晋时称作“罂”,即小口方腹的酒器。鸡首壶出现于三国时期,是越窑、瓯窑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东晋越窑鸡首壶相关出土资料的整理与收集,并实地考察了江浙两地的多家博物馆馆藏,从鸡首壶鸡首的造型艺术角度进行归纳与总结,整理出包括影响东晋越窑鸡首壶鸡首造型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因素、造型艺术特点以及艺术审美特征,得出东晋越窑鸡首壶作为当时的典型器物,其造型集中体现了时代审美对于器物的影响,而鸡首作为鸡首壶身上独具特色的部分,更是实现了实用与审美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5.
浙江乐清大坟庵窑址是生产褐釉瓷和褐彩青瓷的地方性民窑,兼有部分单色青釉瓷,主要烧制生活用瓷,是南宋时期瓯窑的重要窑址,为研究瓯窑衰落时期的面貌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6.
王健丽 《收藏家》2011,(7):54-58
鸡首壶俗称鸡头壶,也称天鸡壶,是指壶身一侧贴有鸡首状流的盘口壶,创烧于三国末年南方窑口,流行于魏晋南北朝、隋时期,隋以后逐渐消失,起而代之的是执壶。鸡首壶的样式应该说是从盘口壶演变而来,在盘口壶的基础上,肩部两侧加有鸡头和把手。  相似文献   

7.
刘慧中  潘娅 《南方文物》2014,(3):187-188
<正>鸡首壶是指带有鸡首状流的盘口壶,又名鸡头壶、天鸡壶。它创烧于三国末年,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演变,至隋朝盛行一时,隋以后逐渐消失。鸡首壶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器的一个重要类别,鸡首壶在当时非常流行。以往对鸡首壶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不同时代造型的演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萧县萧窑遗址群位于萧县东南部,本次调查了白土镇窑、欧盘窑、夏村窑和前圩子窑四个窑址。主要产品有碗、盏、罐、壶、高足盘、盘、三叉支托、窑棒和垫圈。釉色主要有青釉、黄釉、黑釉、白釉、白釉褐彩等。萧窑始烧于隋代,终烧于元代。  相似文献   

9.
涂师平 《收藏家》2013,(1):61-62
中国古代瓷器有一种很典型的器物——鸡首壶,又名鸡头壶、天鸡壶、罂,这种壶是一种将壶的流(嘴)捏塑成鸡头状的盘口壶,它创烧于三国末年,经魏晋南北朝以至隋代的发展、演变,盛极一时,隋以后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0.
瓯窑是指分布于温州瓯江流域的青瓷窑址,也指古代瓯窑生产的青瓷瓷器,因瓯江和温州的简称"瓯"而得名。瓯窑创烧于东汉中晚期,是浙江乃至中国最早的青瓷窑口之一,是越窑系中一个有着鲜明地方特色的青瓷窑口,目前已知的古窑址就有200多处。古代瓯窑的窑火从东汉经三国吴、西晋、六朝一直连续燃烧到唐宋时期,薪火相传越千年,随着瓯江上游龙泉青瓷和相邻闽北黑釉建盏的异军突起而渐趋衰落。瓯窑之瓯,不但是地域学概念,而且也是我国古窑中唯一的器物学概念,即瓯器,其中包括饮茶之器(茶瓯)和饮酒之器(酒瓯)。唐宋时期的"茶瓯"曾在浙南闽北大放异彩,并与中国的茶文化和唐诗宋词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正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文物考古工作者对位于今长沙市望城区铜官镇一带的长沙窑窑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和发掘,并结合海内外各地出土(水)长沙窑陶瓷器得知,晚唐时期长沙窑烧造规模非常大,产量也很多,这从1998年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黑石号"沉船上一次性出水56000余件长沙窑陶瓷器可见端倪。长沙窑造型包罗万象,常见的有壶、罐、碗、枕、杯等数十种;釉彩多种多样,光单色釉就有青釉、绿釉、红釉、黑釉、白釉、褐釉、窑变釉和茶叶末釉等;  相似文献   

12.
大部分学者认为,鸡首壶在发展形成中,鸡首经历了由不通到通,由装饰性到实用性的过程。本文以鸡首壶的鸡首与壶身是否相通为出发点,分阶段考察鸡首壶鸡首与壶身相通与否的情况,再结合鸡首壶器型大小、出土墓葬规模、出土位置、出土数量以及窑址出土鸡首壶的情况等,探求鸡首壶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清代陈鸣远制"天鸡壶",堪称紫砂精品。此壶通体呈紫棠色,紫中泛红,色着凝重,光滑润泽。圆形盖,平顶中心饰阴阳鱼,周围饰五朵凸起的祥云,盖周壁饰云雷纹。壶身直口,长颈,鼓肩,肩一侧与口之间设鸡首形流,对侧设兽首衔环,收腹,平底。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六年元月,泰州西郊森森庄挖到三件青瓷器物。当我们赶到现场时,土已填平。据调查并未发现砖木棺椁。三件器物均距地表不深,器物之间相距不远,观已被泰州市博物馆征集收藏,特介绍如下: 青瓷双首双柄双系鸡首壶一件(图中),口径10.2、腹径21.7、底径15、高32.5厘米。盘口、喙部微向外卷,腹微鼓,底部平实无釉,器身肩部一面用并列的两只圆嘴鸡头作流,流孔直径0.8—1厘米。另一面用两条圆股形的龙身作为壶柄,柄上端合拼为一只龙首张口咬盘,龙首部雕塑有龙眼,龙须、龙角,下端连住腹部,夸张地塑造了天龙饮酒的形象。左右两肩饰有对称的桥形系一对。整个器身满施青黄釉,并有细纹开片。  相似文献   

15.
正东汉晚期,温州陶瓷工匠烧制出成熟瓷器。因古属东瓯,瓷窑主要分布在瓯江流域,故温州早期瓷窑被后人称为瓯窑。东晋是温州重要的发展历史时期,明帝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置永嘉郡。郡治永宁县,郡城徙瓯江南岸,即今鹿城区所在地。这一时期,北方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王羲之、刘怀之等文人、名宦担任郡守、郡吏,倡文立教,促进了永嘉郡  相似文献   

16.
宁夏固原出土新石器时代鸡首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5月,宁夏固原县程儿山乡水泉村圆峁梁修公路时,发现鸡首壶1件,现藏固原县文物管理所。这件鸡首壶为泥质灰陶,器壁较薄,手制。整体似球形,上部一侧捏塑一个鸡头,张喙,三角眼,中戳一深孔作瞳孔,稍后下方捏塑半月形小耳,脑后隆起似冠,短颈。另一侧设壶口,尖唇,微侈。口外附一扁条  相似文献   

17.
哈曼 《收藏家》2012,(12):23-27
一受伊斯兰文化风格影响的瓷器始见于唐代,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海域发现了装有5万余件唐代长沙窑、越窑外销瓷器的沉船,其中长沙窑中有部分瓷器用褐绿和红色彩料书绘阿拉伯文字及伊斯兰风格纹饰。如沉船出土的书写有阿拉伯文"我是安拉的仆人"的褐绿彩纹碗。  相似文献   

18.
许多文章在谈到瓯窑时往往会提到"东瓯缥瓷",但对这个词语的涵义却疏于讨论。文章梳理了史料中对"东瓯缥瓷"的记载,指出了学界目前在这些文献的解读方面仍存在的三大争论。并根据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等材料,罗列了温州目前公布的瓯窑窑址,总结了瓯窑产品具有的鲜明地域特征。在此基础上,厘清了"东瓯缥瓷"的概念,即认为西晋时期"缥瓷"的产地在"东瓯"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其在目前情况下只能单纯表达"温州生产的淡青釉色瓷器"这一层含义。  相似文献   

19.
<正>元代白釉褐彩题字罐是鹤壁集瓷窑出土的一件精品,现存鹤壁市博物馆。罐高31.7厘米,口径17.3厘米,重6800克。唇口,下腹渐收,平底。外部通体施白釉,釉色纯白。器物自颈至底各绘粗细弦纹五周,将器身分为五段。肩部绘花卉和缠枝牡丹各一周,腹部有行文铭文二行二十八个字:"昨日西风澜漫秋,今朝东岸独垂钓。紫袍不识蓑衣客,曾对君王十二流。"下部为底绘莲花瓣纹,内饰褐彩。众所周知,鹤壁集窑属磁州窑系,为民窑体系,因此鹤壁集窑的  相似文献   

20.
1957年,广东省海康县(现易名雷州市)雷城西湖墓葬出土1件青釉褐彩凤鸟纹荷叶盖罐,随后类似器物常在当地墓葬出土,人们视为磁州窑产品。直到1983年至1984年的文物普查,在雷州半岛的海康、遂溪、廉江三县发现了113处宋元窑址,其中有17处采集到青釉褐彩瓷标本,与雷城西湖墓葬出土物相同,才证实这些青釉褐彩系本地窑生产。由于宋元时期海康、遂溪同属雷州①,且青釉褐彩瓷遍布整个雷州半岛,徐闻、海康、遂溪、廉江都有出土,海康、遂溪均有窑址分布,故统称为“雷州窑”。雷州窑青釉褐彩瓷的纹饰特征,迄今未见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