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谈铜手炉     
《收藏家》2016,(5)
正铜手炉即手烘炉,又称袖炉、捧炉、火笼,顾名思义就是暧手的生活用具,流行发展于明清时期。铜手炉由炉体、炉盖、提梁组成,有的无提梁。在炉体内放入燃着的木炭,盖上镂空的炉盖,热气从镂空的孔洞中冒出,即可暖手。手炉的器形丰富多彩,有圆形、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瓜棱形、灯笼形、鱼蒌形等等。明末万历天启年间,在浙江嘉兴和上海淞江地区出现了以张呜歧、胡文明、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藏品市场出现一种铜质鱼形器物。据说,这种鱼形器物最初是在清朝晚期被发现的。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出土器物中也有发现。这种鱼形器物通常被认定为“铜鱼”。“铜鱼”虽然出现多次,但人们对其真实用途,各抒己见,原因是对“铜鱼”特性还不够了解,对它与货币发展的关系认识不足。笔者对其颇感兴趣,通过有关近代出土考古资料,就实物的形态追根溯源,提出以下几点拙见,以取共识。  相似文献   

3.
徐正考博士《汉代铜器铭文研究》一书已于1999年12月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它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学术界对汉代铜器铭文综合研究方面的空白。书共九章,附录二,洋洋二十万字。举凡铭文中所涉及的“物勒工名制度”、“纪年方式与断代问题”、“器类、器名与制作地”、“制作机构”、“器物制作数量与器物编号”、“度量衡问题”、“文字问题”等等都作出了精深的考证研究。如关于物勒工名制度,作者以翔实的铭文资料为基础,探讨了汉代铜器铸造过程中在器物上实行“物勒工名”制度的类型,各类铭文表现的工…  相似文献   

4.
金玉结合器物是唐代玉器中出现的一种新气象,它是一种特殊的玉器加工工艺,由于质贵工精,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唐代出土的金玉结合器物并不多,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和出土实物对其种类、时代、产地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得出金玉结合器物是皇室和高级贵族专用品,主要出土于唐京畿地区,由长安城的官府手工作坊制作。  相似文献   

5.
黑陶高足杯     
黑陶高足杯,是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物。1965年河南省淅川县黄楝树遗址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馆。杯高20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9厘米。小口、折沿、高圈足。杯的腹部和圈足上,分别饰以弦纹和划纹,圈足上并有圆和“T”形镂孔各两行,从而显示出它在装饰艺术上的独特风格。从  相似文献   

6.
1985年,上饶地区驻鹰潭土产中转站在清理中过程中发现一件元代铜权,它为研究元代的度量密制度提供了实物资料,这件实物现藏于鹰潭市博物馆。“大德权析”,体表呈铁锈色,上端为圆孔方纽,鼓腹束腰,底座呈台阶状,长方形,底部凹凸不平。通高6.7厘米,重220克。权身正背分别铸有阴文“大德”、“权析”,“大德”即元成宗铁穆耳年号。此权制作粗糙,纽部和腹部布满蜂窝气孔,权底不规则,疑为民间所铸。元代“大德权析”@杨彩娥  相似文献   

7.
“鎏金银盒”为雷峰塔地宫铁函内发现的一件珍贵文物。器物整体鎏金,胎壁轻薄,通高14厘米,直径17.8厘米,腹径20.7厘米,底径16.4厘米,厚仅0.1厘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甲骨文器物字为研究材料,对比考古发现,分析早期人类思维特点及行款对字形的影响。它表示的器物,多用象形方式创造,而其所象之物多有出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古老而鲜活、珍贵而丰富的材料。我们可以将当时的文字与当时的器物两相对照,从而分析实物到文字的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9.
邹秀火 《南方文物》2001,(1):102-103
“璇玑玉衡”辞海解释为“我国古时测量天体坐标的仪器”,即“浑天仪”的前身。又一 说“北斗七星”。因北斗七星常被当作指示方向和认识星座的重要标志,总之属我国古代较 原始的天文仪器。今庐山博物馆院内陈列着一尊铁铸器物,即“璇玑玉衡”。通高105厘米,重若千斤。它 由上下两截组成,上截俗称“铁菱角”。中为方形,边长34厘米,共有六方,每方各铸有长 25厘米,围长61厘米圆翅。下截形如覆甑,类似铁钟,高46厘米。下截如覆甑,类似铁钟, 高46厘米,底径61厘米。可将上截的任一铁翅置于其中,相含如磨,推之圆转如轮。下截腹 …  相似文献   

10.
首都博物馆藏有一批古代医疗器械,为已故著名病理学家侯宝璋先生捐赠,对于研究祖国传统医学很有价值。现择要介绍于后。 1、青铜镊一对(图一)。通长13厘米。柄端有一直径为0.6厘米的小勺,作瓢形,与传统的药勺相似。镊子制作精巧,无纹饰,根据器物质地和造型等特点可断为汉代器物。镊子主要用于外科。现代外科手术镊主  相似文献   

11.
马彩虹 《文物天地》2021,(10):20-25
<正>20世纪80年代以来,固原地区陆续发现了数百座隋唐墓葬,部分墓葬形制规模较大,出土器物丰富、精致,其中的白瓷器,尤为引人瞩目,为研究白瓷的烧制技术、断代、流通及发展规模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固原地区出土的隋唐白瓷器有:白瓷罐(图一),1987年出土于固原南郊乡隋代史射勿墓[1]。器物通高9.6、口径14、腹径15.2、底径9.4厘米,圈足高1.2厘米。口微敛,  相似文献   

12.
金沙玉器制作工艺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方 《中原文物》2006,(6):77-83
2001年发现的成都金沙遗址现已出土了2000余件玉器,数目可观,种类繁多。大量的玉器造型规整,制作精细。最为重要的是许多器物上都留下了与制作工艺有关的痕迹,其中更有一些半成品和玉料,这就为我们研究古玉制作工艺提供了极其重要而又丰富的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13.
毛晓沪 《收藏家》2002,(1):58-61
但凡懂得陶瓷制作的人都知道,单色釉的器物对器型要求最高,如同样器型的器物釉面不平,单色釉器物一眼即可看出其缺陷,而若是青花或彩瓷等颜色釉,由于画面的视觉效果,足以补救其器型不整或釉面不平的缺陷,可见单色釉器物制作之难度。本文作者认为,宋瓷“以玉为本”的审美境界,使其仪态和风范始终是后世追仿的榜样,因之宋瓷才当是国之瑰宝。  相似文献   

14.
2010年、2018年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两次在邓州市张村镇王营村发掘了一批两周时期墓葬。其中M125出土有铜、陶、玉器等随葬器物30件,尤其是该墓出土的玉器组佩材质优良,保存较好,制作精美,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楚国玉器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同时依据墓葬出土器物可初步判断该墓的年代为战国中期。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博物馆藏有一件汉魏时期形制比较特殊的器物:铜质,喇叭形底座,柱身,柱头为一蹲坐的熊,憨态可掬。柱身上部靠近柱头处有一半圆状穿孔。通高54.9厘米,底径27厘米,重7.82公斤(图1)。关于此器物的名称及用途,依《东官旧事》(《北堂书钞》卷一三五引)所记,应称为“熨人”,是放熨斗的架子;此外,考古出土的魏晋时期的器物中,有与此造型类似的陶  相似文献   

16.
南京博物院考古部于2011-2014年对江苏盱眙县泗州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从遗址中发掘出土明末清初紫砂器约30余件,主要包括茶壶、罐、花盆等。壶多为各种形制的壶盖,以一件"孟臣壶"最为珍贵。这些出土器物为研究宜兴紫砂器的时代特征和制作工艺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博物馆历史陈列室,陈列出一件很有历史价值的西周早期铜尊,(见图版:5)根据其铭文内容,定名为“保尊”,它是西周成王(姬诵)时期的遗物。这件器物是1948年在洛阳市区发现的,器物体呈圆式,侈口、侈足,腹部铸制饕餮兽面纹和云雷纹。器高24.5,口径18.5、腹围42.5厘米,体重2.3公斤,该器圈足内壁部位铸铭文八行四十六字,铭文是: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在验收当涂县人行上解的“罚没金”中发现四枚南宋金牌。此金牌系安徽当涂县石桥乡陶村农民在村里挖地时出土。随同出上的窖藏有金钗一支,金耳环五付及各类银饰器物。从发现的实物形制看,金牌呈长方形,长1.85、宽0.9、厚0.1厘米,重量3.8克,成色为98%。金牌系私商金铺手工打制而成,表面光滑平整,正面打有戳文,两端隆起,光背无纹饰。其中两块正中和隆起处打有“十分金”戳印,两块正中和隆起处打有“董宅赤金”戳印(彩插)。  相似文献   

19.
董洁 《文博》2010,(5):71-74
唐代以前没有发现玛瑙器皿,所以唐代玛瑙器皿的出现,应值得我们关注。本文就唐代玛瑙器皿结合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对其出土概况、材质来源、器物造型、制作工艺等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1970年夏季,台湾当地居民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溪谷采到一片灰红色的古人类化石,长约21.6厘米,宽12.7厘米。经日本考古学者用氟锰法测算,断定是3万年前一位约20岁的男性青年的顶骨。这一史前人类被命名为“左镇人”。就生存年代而言,左镇人与华北山顶洞人大致相若。只是在山顶洞人的居地──周口店龙骨山,还伴存有大量的旧石器时代末期的器物,如石珠、赤铁矿粉、制作精细的骨针等等,它们标示了华北山顶洞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划时代地位。而伴存于左镇人的仅仅是一些毫无文化显示的更新世哺乳动物的化石。但是,即使如此,这位“青年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