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佛教造像主要分为汉藏两大系统,藏传佛教造像作为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悠久的历史,恢宏的数量,独特的风格著称于世,其影响不仅在青藏地区,而且广泛流传到内地,并对汉地佛教造像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藏传佛教文物珍品,大部分原为爱国人士、藏族女收藏家益西博真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也有一些是建国以来历代班禅及达赖献给中央人民政府的礼品和博物馆历年征集的藏品,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藏传佛教金铜造像。这些造像举凡上师、诸佛、菩萨、本尊、护法、空行与地方诸神等多种品类,产地多为西藏,间有北京、内蒙古、尼泊尔、印度等地,时间跨越元、明、清三个朝代六百多年,大体涵盖了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的各个时期和地区的基本特征,为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的纪年分期、题材内容、姿  相似文献   

2.
陈浩 《收藏家》2010,(3):25-30
近年来佛教造像,尤其是金铜造像以其精美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国际市场上成为追捧的热点。其中唐宋时期云南南诏、大理国铸造的金铜佛像,以其风格独特、铸造精美、流传数量稀少,向为世人所珍。  相似文献   

3.
张晓艳 《文博》2012,(2):76-79
藏传佛教造像伴随着中古、近古中华民族发展的里程,几近千年岁月,一路走来。它见证了西藏民族的审美观,同时也融入了域外文化的精髓。在广阔的地域和漫长的时间交织中,能寄托藏族人们的深厚情怀之物,恐非藏传佛教造像莫属。从佛教传入西藏,藏传佛教的大盛,至以后的明清两代藏式金铜佛像流行,一度成为主流。这对藏传佛教造像的文化艺术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炳灵藏韵     
熟悉炳灵寺的人都能对那栩栩如生的石窟造像、精美绝伦的壁画和惟妙惟肖的自然山水娓娓道来。而藏传佛教自元、明、清在炳灵寺滥觞,发展以来,遗留下的一些弥足珍贵的金铜造像、镏金铜塔、木雕造像和布画唐卡等可移动的佛教艺术作品却鲜为人知。2008年"五一"期间,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在下寺区石窟群对面建成了文物陈列馆,使这些充满藏传佛教神秘灵韵、沉眠百余年的艺术作品重现光芒,为炳灵寺增添了新的风采。  相似文献   

5.
平凉市博物馆藏金铜造像中,明代金铜造像占比最大,题材丰富,造型风格多样。本文通过类型学、标准器物学方法,对馆藏明代金铜造像分类梳理,并结合明代纪年造像,分析其形制特征和时代风格,总结出平凉明代金铜佛造像风格上为汉式造像和藏式造像共存,其造型和工艺精美程度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降低,恰与明王朝逐渐没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6.
《收藏家》2016,(5)
正在国际古董交易市场上,藏传佛教艺术品以其唯美的艺术造型、精良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瞩目,其中金铜造像、唐卡更在国际拍卖场上掀起了新一轮的成交热潮。与金属材料、矿物颜料等较昂贵原料相比,泥塑因取材便利、易于操作等优势,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藏区广泛的用于制作各类佛教造像。古代西藏西部地区制作的模制泥塑"擦擦",以其年代久远、种类丰富、造型优美、风格连贯,在藏传佛教艺术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洪渎原成任墓地发掘了一处东汉晚期家族墓地,出土了两尊金铜佛像,它们是目前国内考古出土的时代最早的可独立供养的金铜佛像。通过对其形制特征、制作工艺和金属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初步认定系本土制作的具有犍陀罗风格和马图拉风格的金铜佛像。这两尊金铜佛像的出土,对于佛教及佛教造像艺术的传入、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永宣宫廷造像是明代永乐和宣德时期由宫廷组织人员,以藏传佛教造像样式为蓝本,铸造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金铜造像。这类造像均施赐给西藏的僧俗领袖,作为其归顺中央的封赏物之一。因其风格独特,样式统一,做工精湛,在中国造像艺术史上有着颇为重要的地位,也是民间收藏极为追捧的品类。本文就永宣造像中特有的璎珞样式进行探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一、永宣宫廷造像的璎珞样式永宣宫廷造像的现存数量颇多,根据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黄春和在2003年的研究统计,国内外的永宣宫廷造像约有400余尊,①随着佛像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及收藏市场  相似文献   

9.
甘肃馆藏十一面观音铜造像的造型风格●花平宁十一面观音,见于石窟、佛寺内的石雕、泥塑造像及壁画;也见于金铜造像,而金铜造像多被博物馆收藏。在众多佛教神祗中,十一面观音为密宗六观音菩萨之一,是僧俗极为崇奉的神祗。标准造型的观音菩萨称为圣观音,常见多为手持...  相似文献   

10.
黄春和 《收藏家》2002,(9):36-41
关于清代北京宫廷佛教造像,长期以来我们只是局限于讨论康熙和乾隆两个时期的,因为过去只发现有这两个时期的造像实物和相关的文献记载。去年岁末,著名佛像收藏家夏景春先生偶然从古玩市场上购得一尊刻有雍正(1723-1735年)年款的弥勒菩萨造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文物发现,它对研究清代藏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博》2016,(3)
长安地区早在十六国时期已有金铜佛像传入。长安地区北朝金铜佛像有圆雕、背屏式、板式造像三类,其中背屏式占绝大多数。造像技术有范铸法和失蜡法两种,至迟在北魏末期的530年前后,长安地区已经出现了成熟的失蜡法技术铸造佛像;至迟在北魏太和年间,长安地区已经出现了范铸法铸造的金铜佛像。部分出土或馆藏的北朝金铜造像为20世纪初期伪制,必须进行甄别。  相似文献   

12.
孙涛 《收藏家》2011,(12):65-70
在晚期西藏金铜造像作品中,扎什利玛佛像是知名度很高的一种。扎什利玛为简称,全称为扎什伦布寺利玛,指以日喀则地区扎什伦布寺为核心铸造的佛像系列,代表了以扎什伦布寺为核心金铜造像艺术的最高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3.
邢继柱 《收藏家》2011,(8):69-78
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像艺术亦随之而来。东汉中晚期,我国开始了造像活动,揭开了中国佛像艺术发展的序幕,此后历朝历代造像不断,绵延近两千载。最早期的佛造像多见于石雕石刻,随着佛教的兴盛,金铜佛像逐渐出现。  相似文献   

14.
<正>由于明代佛学兴盛,广建寺院,为满足朝廷布施及民间供奉的需要,金铜佛像迅速发展,形成了永乐、宣德年间最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铜佛像"。此时的造像面相丰满、造型优美、金水充足,艺术水平极高。清代造像继承明代风气,使汉藏金铜佛像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些佛像不仅是佛教徒膜拜崇奉的对象,也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受到中外收  相似文献   

15.
黄春和 《收藏家》2003,(4):20-25
在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中,明代宫廷制作的金铜佛像尤为引人注目。由于明代宫廷造像的制作主要集中于永乐和宣德两朝,所以又通称“永宣风格造像”或“永宣造像”。永宣造像不仅做工精细,风格成熟、统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是明代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汉藏友谊的重要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20世纪初至今,国内外的藏学专家都十分关注永宣造像,并重视其研究,永宣造像的图片资料和研究文章经常见诸国内外精美的艺术图册和报刊杂志上;与此同时,国内外的文物收藏者也把永宣佛像作为梦寐以求的搜求对象,在国内外的拍卖会、私人博物馆和个人收藏专集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目睹到永宣造像的风彩。由于永宣造像在历史、艺术和文物等方面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所以近半年来笔者专门对永宣造像进行了一番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钱屿 《收藏家》2010,(3):50-52
一.形制与传世经过 鎏金铜质佛教造像,在古籍文献与造像镌铭中多称“金铜像”或“金像”。沈氏原藏骑矶观音金铜像形制为头戴七叶花冠,冠正面中央有阿弥陀佛立像,饰有波浪形宝缯。观音呈男相,面庞鎏金,呈长圆形,细眉,眉间有白毫相,垂目,高鼻,樱桃嘴。  相似文献   

17.
1976年11月,在隆化县征集到一批三尊金铜造像,其中一尊刻有铭文和明确纪年,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北魏较早时期有确切纪年的铜造像,对北魏时期金铜造像的分期、断代及定名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难得的佛教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18.
吴越国时期的佛塔内往往发现有众多佛教遗物,包括舍利容器、佛经、造像等,尤以阿育王塔、刻本《宝箧印经》、金铜造像最富特色。本文系统整理了吴越国时期的舍利容器——阿育王塔、法宝——刻本《宝箧印经》、佛宝——金铜造像,有助于深入认识该时期的佛教遗物。  相似文献   

19.
金铜佛是一种重要的佛教艺术造型,分布在南亚、中亚、东亚和东南亚佛教流行的广大地区。历史上,金铜佛在人们的佛事活动中曾扮演过重要角色。在佛教雕塑遗存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中国金铜佛中的汉地造像与藏传造像各成系统。汉地金铜佛以其涵盖的时空限界之长、之大,以及数量之多,成为研究中国美术史与佛教史的重要对象。19  相似文献   

20.
陈卫国 《收藏家》2008,(9):51-55
藏传佛教较具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两个,一为“佛教造像”;二为“唐卡绘画”。“佛教造像”以明初者为最佳,十余年来更执收藏界涨幅之牛耳。一尊高40公分,品向上好的明初镏金佛像在1998年市场价值大约是7-9万人民币左右,现在则至少在百万元上下,佛教造像的世界最高拍卖纪录亦由数百万元升至现在的过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