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代图形印     
汉代图形印牛济普图形印,过去人们称作“螭纹”或称为“肖形印”、“生肖印”,综观这类印章所表现的内容有龙虎、禽兽、鸟虫,还有人事、风俗、歌舞、管弦、百戏、神人、武士、图案,以及与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相似的阙楼、轺车出行等。以其所表现的内容,称此类印章为图...  相似文献   

2.
论盘舞     
山东沂南县石室墓内石刻画像中有盘舞一种,王仲殊同志据之作"沂南石刻画像中的七盘舞"一文,考证至为详确。一九五六年二月,四川彭县汉墓中发现画像砖一方,其上亦有槃舞(见图)。王  相似文献   

3.
在汉代,“百戏”是音乐、舞蹈、杂耍、说唱、角抵等表演艺术形式的总称。汉代百戏表演兴盛,《汉书》及张衡的《西京赋》等古文献均有详细而生动的记载。在中原地区,有大量百戏表演的砖刻、画像石、墓葬壁画和大批奏乐、舞蹈、杂耍陶俑等考古资料出土,形象逼真,再现了当时的百戏艺术。贵州地处边远,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较中原落后,迄今为止,除出土数件百戏陶涌和在赫章可乐采集到一块有“舞乐”表演的画像砖外”,还未发现有汉代的百戏表演画像砖、画像石、壁画等考古材料。因而,贵州汉墓中出土的这几件百戏陶源就成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汉代弹琴类画像文物,质材有陶俑、画像石、画像砖、铜镜等。俑琴分有弦无弦,姿态有恬然型、微笑型和歌唱型,组合有二人型、三人型、四人型等。画像石砖上有师旷伯牙鼓琴图、聂政刺韩王图,还有乐舞百戏图;在汉代出土的铜镜背面也铸绘有弹琴的图像。汉代弹琴类画像文物,折射出琴不但是汉代儒士修身抒情的载体,汉代正义品德的象征,也是汉人祈求好运的神器及汉人乐舞百戏的乐器。  相似文献   

5.
张文璇 《东方收藏》2024,(2):107-109
作为长袖舞一种杂技化的延伸,盘鼓舞是汉代乐舞中颇具艺术价值的典型。汉画像中栩栩如生的乐舞形象,不仅再现了时代风貌,更为汉代盘鼓舞的研究提供了图像依据和形象映射。利用图像学、舞蹈身体语言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对现有出土的汉画像石与拓片图像等实物资料进行细致考察。文章通过对汉代盘鼓舞艺术风格和身体叙事的具体研究,探寻汉画像中盘鼓舞的艺术特征与审美文化,力求还原盘鼓舞的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6.
汉肖形印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所见古代肖形印约有四、五百种,其中汉印占百分之八十强。这些印章,从印纹形式上可分为独立图象型和附属图象型两类。前者图象独立存在,后者刻于印文的两侧或四周,以之作为文字的装饰。汉肖形印  相似文献   

7.
徐州汉画像石馆新征集一批汉代画像石22件,其中石祠画像和墓室画像各11件.主要图像有历史故事、征战、祥瑞升仙、迎宾拜谒、车马出行、乐舞百戏、纺织图等.在这批画像石当中,发现石祠与墓室画像之间的配置和功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对其中的图像作了诠释并对相关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汉代画像石中,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画像,以山东嘉祥武氏祠为最多,而且大多附有榜题。50年代以来,山东境内出土和收集了大量的汉画像石,除沂南汉画像石墓有少量带榜题的历史故事画像外,其他画像石中,历史故事题材的不多,有榜题者尤为罕见。《泰安大汶口汉画像石墓》中介绍了4组带榜题的历史故事,其中刻于第6石的"孔子见老子"画像为常见题材,另外3组刻于第2石,自右而左分别为"(女丽)姬计杀申  相似文献   

9.
赵洋 《民俗研究》2017,(5):44-49
汉代虎形肖形印的图形内容具有较强的重复性,这些图形来源于汉代人的历史记忆,是汉代人观念、思想的承载物。在汉代普遍的观念与思想影响下,出现了多类以虎为题材的肖形印,具体有"人搏虎"题材、"突出虎纹"、"白虎"题材等,这些虎形肖形印体现出汉代人的尚武精神、辟恶御凶观念、祥瑞思想等,同时,汉代虎形肖形印的寓意与功能也与汉代人普遍的观念和思想密不可分。思想史视阈下的肖形印解读与研究是拓宽肖形印研究途径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10.
<正>"大象"是汉画像石中常见的题材。2008年,在山东诸城昌城镇发现一块"象首人身"画像石(现藏于诸城博物馆二楼汉代石刻艺术展厅),用浅浮雕技法雕刻,装饰在门额上。象脸朝右,鼻子上扬,牙齿外露,眼球突出;人体四肢粗壮,肌肉发达,两腿分开比肩稍宽,像做舞蹈状。"象首人身"图像在汉画像石中并不多见,而汉代"舞象"之风盛行,此石对汉代"舞象"表演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象在汉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霍占营 《沧桑》2013,(2):188-190
汉文化博大精深,汉代的音乐舞蹈不但发扬光大了先秦时期的艺术之美,还兼收并蓄,融汇了其他民族及外域民族的艺术精髓,彰显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以建鼓舞、踏鼓舞、长袖舞、七盘舞等为代表的舞蹈形式,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对中华民族乐舞的发展有着深远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四川汉代画像石、砖中,伏羲女娲画像甚多,且大多手中执有一种或两种“道具”,其中尤以手擎日月最普遍。笔认为,除了日月,乐器排箫与鼗鼓也是伏羲女娲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道具”。  相似文献   

13.
<正>一河南博物院收藏有一件东汉盘鼓舞画像砖~([1]),系早年在新野汉墓中出土。该画像砖为实心,略呈方形,长39、宽40、厚4.7厘米。此画像砖以高浮雕手法,刻画出汉代七盘舞的生动场景。画面左侧一女伎,头梳高髻,身着长袖羽衣,双手各曳长巾,细腰如束,下穿喇叭口长裤。女伎足下置盘六枚,作三角形排列,旁置一鼓。女伎双臂高举,长袖翻飞,一足踏  相似文献   

14.
侯杰  李钊 《文博》2011,(2):58-61
保存至今的汉代画像石既是蜚声世界的艺术珍品,也是凝聚和表达中国宗教意识的重要载体。这些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作品,以艺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某些场景。其中有反映墓主人生活的求仙祭祀、庖厨飨宴、会饮乐舞、车骑出行、游射田猎、博弈游戏,也有凸显百姓生活的农耕丝织、舞乐百戏,还有记述"孔子问师"、"周公辅成王"这类历史故事的,更有"炎帝升仙"、"泗水取鼎"、东王公、西王母、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这一幅幅弥为珍贵的汉代画像石,堪称中国宗教意识的视觉表达。  相似文献   

15.
(一)肖形印的历史何谓肖形印?肖彩印也称“象形印”、“形肖印”、“浮雕印”,它是对刻有象形图案印章的统称。到了元朝时期又叫“图象印”和“图案印”,后人所谓的“图章”,就是由肖形印而来的名称,现在竟成了印章的伪名。肖形印作为一种以印面为图象性质的印章,在中国印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肖形印章,最初是由商周时期制作印纹内时,在装饰技法上摆脱了早期新石器时代的印纹陶、其纹饰为单纯拍打而成,采用印模压印以及铭造银器范型的单个花纹印模发展而来。因此,它的起源当在商周时期。河南安阳曾出土三件铜全印,其中一件“…  相似文献   

16.
嵇娟 《黑龙江史志》2014,(24):34-35
笞刑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历史悠久,在历史典籍中多有记载,并在被喻为"绣像的汉代史"的汉画像石中有非常形象记载,本文对笞刑的沿革及其出现于汉画像石中的含义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汉代虽然开始摆脱神话时代而步入世俗的领地,但鬼神的观念仍占据人们的头脑,羽化成仙,长生不死,相信来世的思想成了人们真诚的信仰,他们希望把生前的享乐、富贵、车马舟船、百戏乐舞、庖厨仆人带到另一个世界去,于是在画像石(砖)中便刻下了这一切。本文从汉代画像中树图像本体出发,从历史、文化、艺术等视角来对汉画像石中树图像形式进行分类,解读其包含的文化意蕴和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百戏是我国古代一种杂技、乐舞表演,它的内容相当广泛,角力较武、杂技幻术、歌舞杂奏等等,莫不包罗其中。但除了在汉画像石、砖中,存世的百戏图像十分罕见,敦煌壁画中却保留下来非常丰富的百戏图像。敦煌壁画是佛教艺术,但它不可能超越现实凭空地“传移摹写”;敦煌壁画中的百戏图,实际是现实生活中百戏演出的真实描摹。角牴角牴又名尤戏,远古时活跃在冀州一带,表演时由人们头戴牛角而相牴。是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到了周代,就成了军事体育项目。《史记·李斯传》记秦二世在甘泉“方作觳牴优俳之观”,说明活动已移到秦宫廷中。角力…  相似文献   

19.
王伟 《黑龙江史志》2013,(13):282+285
南阳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雕刻与绘画艺术中的瑰宝,代表了中国汉代雕刻与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南阳汉画像石之所以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其中一个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艺术珍品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意蕴,体现出汉代中原地区比较普遍的民俗文化心态,如推生事死、天人合一、阴庇后代等心里追求。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鼗鼓(即近人俗称的"拨浪鼓")的图像始见于汉代画像石,其实商代青铜器族氏铭文中已经出现鼗鼓的形象。族氏铭文"庚()"字即是鼗鼓之象形,这是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拨浪鼓图像,比汉代画像石早一千年左右。商周时期的鼗鼓是大型礼仪活动中的重要乐器,故鼗鼓图形被执掌鼗鼓演奏及相关礼仪活动的乐师家族视为本族的象征。商代以鼗鼓图形为族氏的鼗族曾与商王室联姻,掌管军事、册命等事务,地位十分显赫。随着商朝的灭亡,拥有精美礼器和悠久文化传统的鼗族急剧衰落,不知所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