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就湖南省博物馆所藏"鹤鸣秋月"、"独幽"与上海近年发现的"韵磬"三张古琴之是非真伪问题进行研究考证的记录。这三张琴均系早经著录、为琴人所肯定的传世唐代雷琴或唐代李勉的制作。百年来一直被琴家视为瑰宝,既笔之于书,又一再加以复制者。但从今天新的认识角度来看,前人对上述三琴的论定都是值得商榷的。 80年代初期,笔者在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唐琴的特点及其真伪问题》,专论唐琴的鉴定问题,其中综述了唐琴的特点;讨论了唐代的雷琴、唐代的宫琴与野(?)及唐琴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琴珍萃》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古琴图笈,它的出版,对于宣传与发扬古琴艺术,使爱好古琴人士得以了解传世古琴的概貌,欣赏国家收藏的古琴珍品,功不可没。几经阅览,愿先就其中唐琴试作一些肤浅的补充介绍,希望能增加读者的兴趣和对唐琴的近一步认识有所裨益。古代弦乐器中幸存于今者惟有古琴,而存世最古的有唐代的制作。这种情况的形成,一则是几千年来礼乐教化传统的影响,使历代帝王及文人士大夫皆以古琴  相似文献   

3.
论唐琴的特点及其真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琴(七弦琴),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弦乐器之一。在传世的古琴当中,时代最早而又可信的,音乐界和古琴家一般都认为只有唐代的制作了。对唐代流传下来的琴,习惯称作唐琴。唐琴流传下来的究竟有多少,有些人认为还有相当的数量。如果是从腹款、题跋来看,或仅从造型特殊、木材和声音好一点来说,这样的琴,其数量确实不  相似文献   

4.
《中国钱币》2002年第1期发表王仕国先生的文章《四川广元发现木质宋年号钱》,报道1999年作者在嘉陵江河道采沙人处得到的木质北宋年号钱六枚。今年4月14日又收到王仕国先生的来稿《广元与两宋铁钱》(见本期),介绍广元嘉陵江河床近年出土两宋铁钱的情况。文章说:“北宋铁钱从景德元宝到靖康通宝,几乎都有发现,南宋铁钱自绍兴以下,亦发现有十余个  相似文献   

5.
2005年1月26日,《收藏家》杂志社为纪念刊行百期举办茶话会。茶话会定于上午10时30分正式开始。9时30分,我们尚在布置会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83岁高龄的古琴专家郑珉中先生就到了。郑先生是《收藏家》的老作者,不时赐稿,《收藏家》上所刊有关古琴的文章多拜郑老所赐。原中央美院艺术史系主任、美术史论大家金维诺先生也不顾高龄,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各个领域都有名垂千古的大师和光彩夺目的成就。千余年来,学术界对它们的研究代有其人,名家辈出,著作繁富。然而史学作为唐代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却显得寥然。瞿林东所著《唐代史学论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3月出版,下称《论稿》)一书的问世,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论稿》共收论文23篇,分上下两编,上编7篇多具总论性质,下编16篇为分论。拜读了《论稿》,有一个总的印象:它虽然是一部论集,却大致反映出了唐代史学发展的轨迹。《论稿》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姚大力先生著《北方民族史十论》(以下简称《十论》)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9月出版。该论集所收文章此前多已在各种不同学术刊物上发表。论题涉及内容十分广泛,诸如拓跋鲜卑的先世史、回族认同的历史变迁、早期蒙古部族的构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等问题尽在讨论之列。就书中收录文章发表的时间来看,或早自1981年,如《曲出律败亡地点考》;或晚至2006年,如《“成吉思汗”,还是“成吉思合罕”?——兼论(元朝秘史)的成书年代问题》。由此不难看出,这些文章先后在25年间写就,延续时间不可谓不长。再就题材而言,《十论》分别由7篇专题论文、2篇书评、1篇讲演稿构成。这些论文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力?其学术价值如何?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点认识。  相似文献   

8.
雷德侯贺词     
##正##1986年10月,我第一次应邀在ORIENTATIONS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书法的文章,在拙作付梓前编者们对细节的精雕细琢和高质量的研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那时起我便在ORIENTATIONS上多次发表文章,如与施洛姆斯联合发表的《全球视野下的东亚艺术史》(2009年11~12月合期)、《谈高罗佩烟盒》(2012年5月期)以及讨论唐代以前佛教造像记  相似文献   

9.
郭云菁 《收藏家》2023,(8):98-107
明鲁荒王墓出土的“天风海涛”琴,是目前仅见的考古出土的全箱式七弦古琴。本文揭示了该琴从宋元明三代至今的流传经历,又从唐琴和雷琴的斫制历史入手,结合有山东流传经历的三张唐琴来总结唐琴和雷琴的特征,据此对“天风海涛”琴展开再讨论。最后对“天风海涛”之雅名进行了分析,并概述其延用状况,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古琴的保护和传承,期待古琴在新时代演奏出最大气恢宏的“华夏正声”。  相似文献   

10.
2008年的隋唐五代史研究发展平稳,共发表论文400余篇,论著二十余部。综述如下: 一、政治 政治事件。冻国栋、黄楼《唐德宗贞元末皇位之争考辨》(《唐代国家与地域社会研究——中国唐史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相似文献   

11.
唐朝是琴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现存的唐朝古琴无论从音质、形制还是历史价值,皆是历代琴器中不可多得的顶级至宝。浙江省博物馆藏彩凤鸣岐琴,曾是定王府行有恒堂第一琴,又是民国琴学宗师杨宗稷半百琴斋第一琴,并著录于《琴学丛书》中,又是唐琴第一推雷公的雷公琴,且声音绝佳。彩凤鸣岐琴作为流传有序的唐琴重器,是唐琴中不可多得的神品。  相似文献   

12.
从11月下旬开始,一篇由华东政法大学杨师群教授发表在自己博客上的文章《有同学告我是"反革命"》,开始在网络世界酝酿发酵。杨教授在文章中透露,有两名女大学生到上海市公安局和市教委检举他在上课  相似文献   

13.
一对中国先秦、秦汉史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特点 自2000年以后,在韩国对先秦、秦汉史方面的研究成果逐步增加。从数量上看:自2000年到2001年,发表的论文约有20多篇(《〈东洋史〉回顾与展望》,《历史学报》第175辑);2002年到2003年,发表的论文约有30余篇(《〈东洋史〉回顾与展望》,《历史学报》第183辑);2004年到2005年,有关研究成果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了新兴中产阶级了吗?《凤凰周刊》2010年第33期发表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中国为何没有新的"中产阶级"》。周刊记者访问在复旦大学作客的澳大利亚社会  相似文献   

15.
《文献》2021,(3)
章太炎增删《訄书》以成《检论》,一般认为时间在1914年到1915年之间。新近面世由朱希祖女婿罗香林散出的《章太炎先生检论补编手稿》四册,收有《检论》文章二十九篇和附录二篇,散页附录一篇,总目一页,为进一步确认《检论》成书过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经考证,《手稿》是《訄书》到《检论》修改过程中一个初显格局的文本,执笔时间在1914年10月下旬至1915年4月之间,不是最后定稿。4月之后,太炎仍在修改旧文,增补新篇,并在清抄后的文稿中作个别改动,调整全书次序,才形成今见《检论》定本格局。  相似文献   

16.
2002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2年 1月 ,胡戟、张弓、李斌城、葛承雍主编的《二十世纪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在新世纪之初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卷对上个世纪的唐研究做了系统的学术史总结 ,嘉惠学林。杨志玖先生的自选集《陋室文存》也于今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其中收录了作者早年发表的多篇论文 ,不少都与隋唐五代史研究有关 ,如 :《论均田制的实施及其相关问题》、《关于唐代除陌钱的几个问题》、《试论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等 1 8篇。黄永年《唐史史料学》经部分修订后重新由上海书店出版。政治军事法律方面专著 :何勇强《钱氏吴越国史论》(浙江…  相似文献   

17.
戊戌变法期间,梁启超奉旨向光绪帝进呈其著作《变法通议》,该进呈本和抄本现存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根据故宫博物院所藏《变法通议》进呈本和抄本,与梁发表在《时务报》上的《变法通议》相比较,文字大体相同,但新增了11篇文章,基本将其当时最重要的政论文章都抄录进呈了,以能影响光绪帝的思想。由此再查当时梁启超在《时务报》《知新报》《湘报》发表的所有文章,发现另有42篇未进呈,除了不宜进呈的文章外,另有《说动》《论中国宜讲求法律之学》《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3篇,主要是隐瞒了"大同三世说"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刘玉峰博士的《唐代工商业经济论稿》(齐鲁书社 2 0 0 2年 9月版 ,以下简称《论稿》) ,是他以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 ,又作为博士后流动站期间的研究课题 ,经过不断修改补充而完成的。堪称作者六年心血凝成的一部力作。《论稿》包括总论和七个篇章 ,另收四篇附录 ,总计二十三万余字。主要内容涉及唐代官营国有工商业、唐代民间工商业的政策与管理、唐代商品产销和商品流通的制度与管理、唐代的盐铁酒茶政策及其经营管理、唐代民族贸易和海外贸易的管理、唐代的货币问题、唐代工商业利润的流动转化及其社会后果等专题。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唐代的官…  相似文献   

19.
陈静 《四川文物》2003,103(1):47-50
古琴与华夏化有着不可分割的深厚的关系,其历史、艺术价值在古今都非同寻常。古琴之所以珍贵,在于优质木材难寻及复杂的制作程序。本重点介绍了三件不同时代的馆藏传世古琴,其中最罕见、也是最珍贵的是一张唐琴。  相似文献   

20.
殷墟甲骨文字,自1899年王懿荣首先辨队开始,迄今已经90年了。1989年9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和安阳殷墟博物苑发起,在安阳学行“殷墟甲骨文发现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因而使我想起了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表的王德恒同志所写的题为《殷墟甲骨历劫记》的那篇连续刊载的长文。王德恒《殷墟甲骨历劫记》一文,刊1988年《人民日报》海外版,从6月21到7月9日,连续登载15天,共15节。长篇巨著,洋洋大观。文章认为从1898到1988,“殷墟甲骨止进学术界整整九十年”,这与我们所了解的有所不同;在文章里面,又提了我的名字,所以引起了我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