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襄邑锦钩沉     
在先秦两汉之时,陈留襄邑(今河南商丘睢县)生产的织锦最为精美。彼时中原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养蚕种桑,因此襄邑的纺织业十分发达。汉代朝廷在此设置服官,每岁进贡,用以制作皇帝与公卿百官的礼服,襄邑之地也因此有着“锦绣襄邑”的美称。自汉末魏晋以来,中国进入小冰期,天灾战乱的摧残导致生产生活的破坏与劳动力成本增长,加之蜀锦的强势崛起,使得襄邑锦从此式微,迅速地消失于历史长河中。而通过史料记录与出土织锦文物的对应,可以推测出襄邑锦的样貌,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这种先秦两汉的高级丝织物。  相似文献   

2.
《江苏地方志》2007,(5):I0002
云锦渊源自1580多年前的南朝东晋时期,刘裕始设“斗场锦署”,用以管理织锦行业。至元、明、清三代,随着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的不断提高,其类别迹逐渐增多,最终发展为“织金”、“库锦”、“库缎”。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丝绸中最为华丽的两种装饰技法和效果,织锦与刺绣是中国传统织绣文化里的两项瑰宝。"织彩为文曰锦""五彩备谓之秀"。用多色织出或是绣成的丝绸当然是绚丽多彩、耀眼夺目的,正如世界上凡是绚丽多彩的事物皆可以用"锦绣"两字来描述。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织锦是中华民族织锦的奇葩,是土家族人众多优秀传统技艺的典范,也是土家族民族精神在工艺美术中的载体,曾广泛存在于各个土家族聚集地内,作为一种地域性和民族民间性很强的传统手工技艺,在工业不发达的过去曾有过辉煌的历史。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土家族织锦技艺逐步淡出历史舞台,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成为濒危和亟待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其保护和传承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汪荣  荣霞 《黑龙江史志》2013,(15):267-268
三峡库区历来是土家族的主要居住地,心灵手巧的土家人世代传承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这些特殊的民俗文化组成了三峡库区的非物质文化,有力地推动了三峡库区经济的发展。文章从库区土家族织锦工艺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入手,探讨了织锦工艺的文化艺术、民族特色和商业价值,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峡库区土家族织锦工艺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路径,并对土家织锦工艺的开发利用对库区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出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土家族织锦是土家族民间传统的手工技艺之一。目前土家族织锦技艺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湖北省第二批以及恩施州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家族织锦技艺具有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和内涵丰富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蓉城好,遍地绿芬芳。十里芙蓉芳面粉,千姿云女黛眉长。花蕊掩城墙。(芙蓉)蓉城好,西子眼波长。濯锦澄江清水漾,牵丝锦缎彩绸香。桑叶露秦娘。(蜀锦)注:成都的蜀锦,又称“锦绣缎”,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锦缎丝织品,东汉(公元25―220年)年间的足踏织锦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机。  相似文献   

8.
楼兰—尼雅地区出土汉晋文字织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楼兰—尼雅地区出土汉晋文字织锦对于确认其织造年代、产地,研究纺织工艺水平、社会经济文化,探索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有重要价值。本文通过对历次出土的近40余件文字织锦图案风格及织文的研究认为,文字织锦出现于西汉晚期,主要流行于东汉中后期至魏晋时期;文字内容可分为吉祥祈语、政治祈语、弘扬儒教教化及社会价值理念的祈语,以及根据西域绿洲城邦或边疆民族的审美和功利目的而专门织造的汉语—胡语双语文字。图案风格可分为传统的吉祥瑞兽云气纹样、几何纹样、瑞花草纹样,并出现了西域风格的有翼神兽和狮子纹样。  相似文献   

9.
北宋徽宗帝赵佶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多才多艺的亡国之君,史有“亡国之君似智,亡国之臣似忠”之说。其书画造诣有相当高的水平,在中国历史上众多的书画大家中亦有很高的地位,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徽宗独创的“瘦金体”道劲有力,如大匠运斤,庖丁解牛,生意盎然,恰到好处,独具一格,被誉为“天孙织锦,美女簪花”。其铸造的各种钱币.即使在以铸工精良、书法别致生动称的北宋钱中也是极为突出的。被泉界誉为中国古钱三绝之一。  相似文献   

10.
赵丰  罗群  周旸 《文物》2012,(7):56-68,1
1957年,湖南长沙左家塘楚墓曾经出土一件对龙对凤文锦,引起了古代丝织品研究者的关注。近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又收藏了一件对龙对凤文锦,其风格与左家塘发现的织锦相似。作者通过复制该件织锦,尝试复原了这种织锦的制造技术。同时,分析了战国时期对龙对凤文文锦上的纹样主题,对其中的龙纹、凤鸟纹、兽纹和几何纹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西亚新发现的早期伊斯兰织锦的艺术风格,从青海都兰吐蕃随葬品中分辨出一组以鹰纹和凤纹图案为特点的伊斯兰织锦。这个发现进一步证明,伊斯兰艺术不仅受拜占廷、波斯和粟特艺术影响,而且得益于遥远的中国文化,伊斯兰艺术中的凤凰就源于唐代艺术。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对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古墓群进行了多次发掘,出图大量丝织品文物。吐鲁番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得许多在地下埋藏的精美丝织品在出土时保存相对完整。其中发现的织锦覆面,不仅数量繁多,而且种类丰富,为丝织品覆面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作为西域文化的物质载体,丝织品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晋唐时期织锦覆面,包含着中原葬俗意义的渗透,萨珊纹饰的融入也给覆面的文化意义添加了神秘的一笔。织锦覆面蕴含的这种双重意义体现了丝绸之路给西域带来的经济繁荣以及东西方文化因素的汇聚与交融,对于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南京白局是用南京方言说唱的古老曲种,最初是织锦工人为了调剂枯燥辛苦的织锦生活而自发唱起,由于是自娱自乐,演唱者不取报酬,完全是"白唱一局",故名"白局"。2008年6月,南京白局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玲玲,1946年出生,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白局代表性传承人,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南  相似文献   

14.
一批流散海外的吐蕃文物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吐蕃文物曾通过不同途径流散于海外,主要包括金银器与织锦。从中反映出吐蕃作为七世纪以来兴起于青藏高原的强大政治集团与唐、粟特、萨珊波斯等都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并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金银器制作风格;以对兽纹为主题的织锦是吐蕃人最为喜好的"番锦"之一,有可能为粟特锦,也有可能为包含粟特锦、波斯锦等中亚风格在内的"胡锦"。吐蕃银器上的纹饰更是多见于吐善时期的装饰性图案当中,并且影响到以后的藏族艺术。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是当前我国非遗研究的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行旅游开发,有何必要性?从广西靖西壮族织锦技艺的旅游开发研究中发现,旅游开发不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出路。  相似文献   

16.
<正>当我们谈及织锦,传统焦点于锦纹华美、历史悠久、工艺繁复,我们还应该关注些什么?清初叶梦珠《阅世编》卷八记载:"昔年花缎惟丝织成华者加以锦绣,而所织之锦大率皆金镂为之,取其光耀而已。今有孔雀毛织入缎内,名曰毛锦,花更华丽,每匹不过十二尺,值银五十余两。"一件值五十余两的锦缎等值于织锦织工的收入吗?古往今来,碧彩闪烁的  相似文献   

17.
说起织锦,就要提及我国传统织锦工艺史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的国家,由养蚕缫丝织成绚丽的丝绸锦锻。我国在商周时期,已经有了沙,罗,缣,绢,缟,锦等织物。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把出土的商代玉戈,上面粘有残绢。近代金石学家罗振玉在《殷墟书契考释》中,考证了河南安阳  相似文献   

18.
1956年,周恩来总理指示:“一定要南京的同志把云锦工艺继承下来,发扬光大。”1957年,江苏省政府批准成立了“南京市云锦研究所”。该所位于茶亭东街240号,目前是国家文物局定点的“古代丝绸文物复制研究试验基地”、国家轻工部批准建立的“中国织锦工艺研...  相似文献   

19.
锦上添花──两件清末民初织锦简介刘传刚,欧阳丹,王淑芬中国是最早发明养蚕、缫丝和织绸的国家,以“丝国”闻名世界。早在公元前四、五世纪,中国的丝织绣品,就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亚和欧、非各国,受到青睐,为世界织绣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织锦是中国丝绸工...  相似文献   

20.
《神州》2006,(3)
织锦工艺是黎族传统工艺中的奇葩,是文化活化石。约在三千年前,海南岛的黎族同胞已开始织锦。黎族的纺、织、染、绣四项工艺都有自己的特色,黎锦、黎单、桶裙、头巾、花带等,图案的特点是运用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等,构成富有装饰风格的多种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和人物的图案花纹,有的还嵌缀金丝银箔、云母片、羽毛、贝壳、穿珠、铜钱等,使织锦更显得光彩夺目。至宋代,黎锦、黎幕、黎单已经颇负盛名,远销桂林等地。这些纺织品图案精美,主要有“渔猪农耕图”、“绿祀图”、“丰收图”、“婚礼图”等,绚丽华美。黎锦古称“吉贝”布、“崖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