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浠水县博物馆馆藏清代瓷板画屏风一座,属国家二级文物。屏风木质框架,通高222、宽133.5厘米,中间镶嵌瓷板画25幅,每块瓷板规格为长24、宽16厘米(照片见文尾)。据有关资料记载,这套屏风是清道光年间一位长期在浠水散花镇做生意的江西商人,为答谢散花镇顾客对他的关照,特意在主人寿诞之期,按照他在散花镇看到的戏曲故事,在景  相似文献   

2.
至言至理遗教后世——记朱柏庐与他的治家格言瓷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磊 《收藏家》2010,(2):21-24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瓷板是将瓷艺与书法画艺结合得最为紧密、同时也是瓷器中与书画最为形似的一类器物,它以烧结的泥板代替纸绢作为文字和绘画的载体。最早的瓷板是以墓志形式问世的,始见于唐代的越窑,到元明时不断增多。入清之后,作为陈设美观之用的瓷板愈加风行,特别是康熙末年粉彩装饰工艺的出现,赋予了瓷板画极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使其玩赏功能大大发展。  相似文献   

3.
许哲 《文物春秋》2022,(3):92-96
青岛市博物馆藏有一组粉彩人物故事图瓷板画,为四条屏,画面内容取材于古代文人雅士的历史典故,分别是“严子陵爱渔”“陶渊明爱菊”“王羲之爱鹅”“李白爱酒”,绘制精细,文人气息浓厚。通过考证其绘法、用印等,可以确定此组瓷板画为民国时期景德镇瓷绘名家、“珠山八友”之首王琦所绘。对照王琦不同时期的画风特点,可知这组瓷板画应是其粉彩瓷绘早期作品,较为少见,其中“李白爱酒”瓷板上的“绕石斋”印文不见于著录。这组瓷板画为研究王琦瓷绘艺术、用印等问题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4.
高晓然 《南方文物》2008,(3):159-163
瓷板,是一种即可赏玩又能实用的装饰品,它是南最初的瓷质建筑用砖,慢慢演变为家具镶嵌和居室装饰之用。瓷板的制作成型难度较大,由于瓷土在烧结中会产生百分之十四左右的收缩率,烧制瓷板时须横放且垫以支烧工具,稍有不甚就会断裂曲斜。因此平面的瓷板比起烧造立体的哭皿难度要大得多。考古资料表明,  相似文献   

5.
《红树青山》瓷板画插屏张兆祥插屏是屏风中的一个类别,屏扇与屏座可装可卸,故称之为插屏。插屏的尺寸大小不一,大者多为厅堂内陈设,称座屏或地屏,小者为几案上的装饰,称台屏或砚屏。屏心常见有翠、玉、骨、象牙、木、漆、大理石雕琢而成的各种图案及瓷板绘画等装饰...  相似文献   

6.
王晓娟 《丝绸之路》2014,(10):62-63
张志汤粉彩神鼠图瓷板画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作者在景德镇珠山创作的一件精美作品,现收藏于甘肃省华亭县博物馆。该瓷板画是这一时期瓷板画中的典型作品,本文主要对其绘画技法、内容、装饰、寓意等作一简略解读。  相似文献   

7.
李奇 《收藏家》2006,(2):43-46
笔者发表于2004年第8期《收藏家》《漫话礼品瓷》一文中曾提及1件由民国时期南昌瓷绘大师刘希任先生绘制的瓷板画《钟馗神威图》,近日有幸再一次上手欣赏,经仔细研究,进一步理解了大师的独运匠心,明白了大师的抗敌之志、爱国之情。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特作此文以飨读者。这块瓷板高38.5厘米、宽25.0厘米、厚0.8厘米。画面中间是一个席地而坐的钟馗,他身披黄色花袍,下穿红裤黑靴,手托下颏瞪眼思索。背后是突起的山石和直立的蕉叶,身旁有一个赤膊小鬼,手捧官帽回头观望(图1-1),右上有行书题款:“钟馗神威图。民国二十六年七月龚学遂…  相似文献   

8.
鼻烟壶自明代传入中国后,在壶具制作上吸取了中国几千年艺术之精华,并在对异域工艺兼收并蓄的同时,发展为完全具有民族风格的门类,成为现代人解读古人审美情趣和艺术品味的一个借鉴。瓷制鼻烟壶制作始于清康熙中期,经过渐进的发展,陶瓷艺术至善至美的技艺在鼻烟壶制作上出现若干品类,诸如青花、青花釉里红、粉彩、五彩、斗彩、墨彩、古铜彩、珐琅彩、茶叶末釉、色釉描金等,不胜枚举,其中珐琅彩用于烟壶制作是在雍正年间。  相似文献   

9.
王秀玲 《收藏家》2005,(12):3-10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与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玉器的制作在中国已有八千年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的国家,新石器时代晚期即有玉制工具。至殷商时代已大量制作礼仪用具和各种佩饰。随着社会的发展,玉器种类越来越多,加工也越来越精细。到明代,玉器制作更趋完美。宫廷内专门设有制作各种宫廷御用品的机构名为“御用监”,下设有玉作,雕琢专供宫廷用的玉器。玉器专家在总结明代玉器时指出:明代初期的玉器留有元代厚重古朴的玉雕风格。至永乐迁都北京后,形成工整细致、一丝不苟的风格,尤以御用监制作的玉器更为典型。明晚期玉器…  相似文献   

10.
晚清浅绛彩瓷鉴赏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旷 《收藏家》2004,(7):47-48
俞子明《琵琶女图》瓷板俞子明,字静山,室名友竹山房、友竹轩。安徽新安人,清末著名瓷画家,功底深厚,人物、山水、花鸟皆精,作品传世丰富。历代以来,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为题材的画作,可谓佳作如涌,不胜枚举。“琵琶女”这样一个人人熟知的绘画题材,欲再出新意,已非易事。可俞子明却凭仗着自己的艺术功底,敢于对旧有题材“挑战”、“翻新”、“创意”。于是,浅绛彩《琵琶女图》瓷板画以别一意境出现了,  相似文献   

11.
易立  王瑾 《文物》2021,(8):31-57+1
2018年5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琉璃厂古窑址开展了调查和发掘工作,清理出大面积的窑炉、房屋基址、水井、水池、道路、沟渠、挡墙、灰坑、墓葬等遗迹,出土了丰富的瓷器、陶器、窑具、钱币等遗物。通过初步整理,这批遗存可分为四期:第一期为五代至北宋早期,第二期为北宋中、晚期至南宋中期,第三期主要在元代,第四期为明代。此次工作进一步揭示了成都琉璃厂窑的历史沿革、产品面貌、制作工艺、生产性质等文化内涵,为今后促进和加强对该窑口的考古学、美术学、陶瓷工艺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开展相应的文物保护等工作,提供了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山西地区寺庙中背光装饰的形式构成、制作工艺、装饰内容等进行分析,说明山西地区明代寺庙的佛像背光雕塑主要继承了元代背光雕塑的艺术风格,在表现空间上发展为立体的形式,制作工艺上采用了木胎泥塑与金属工艺相结合的手法。装饰风格受到明代佛教发展、明代其他手工艺品以及藏传佛教艺术风格等的影响,体现了综合材料制作手法下的立体特征与汉藏艺术相融合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彭舟  刘禄山 《南方文物》2008,(3):164-165
江西省博物馆珍藏着四幅巨大的粉彩瓷板画。这四幅瓷板画于1960年创制于景德镇,当年国庆前夕运往北京,悬挂在人民大会堂江西厅。1979年江西厅重新装修时,瓷板画被运回江西,入藏江西省博物馆。瓷板画形制巨大,宽纵为171×105.5厘米。画面色彩清新浪漫.气势雄浑磅礴,充分体现了老区强烈的地方特征:其构思主题鲜明,  相似文献   

14.
申浚 《考古与文物》2016,(6):110-117
龙泉窑瓷器是销往非洲的大宗商品之一。主要发现于靠近红海的北非和临近印度洋的东非,尤其是中世纪贸易港口城市及其距离不远的内陆城市的宫殿、清真寺、贵族邸宅和柱墓以及城市废弃物等。发现元代龙泉窑瓷器的数量和器类大大超过明代,以碗、盘、罐为最多。其用途除了饮食器之外,还用于宫殿、贵族邸宅、清真寺、柱墓等建筑表面的装饰或室内陈设。根据考古发掘,在非洲出土龙泉窑瓷器的年代为北宋至明代中期,元至明代早期的龙泉青瓷占出土中国外销瓷器数量的首位。明代随着青花瓷的发展,龙泉窑瓷器逐渐被江西景德镇和福建等南方窑场生产的青花瓷所取代,明中期以后基本不见。  相似文献   

15.
目前,学术界对明代教育研究颇多,如明代的教育制度、官学教育、书院教育、教育思想等等,然而这些多是对成人教育的研究,而对启蒙教育的研究却仍然很薄弱。有关明代启蒙教育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社学和启蒙教材两个方面,对启蒙教育思想也有少量研究,其他的如在对家庭教育、族学、义学和私学的研究中也稍微涉及到了对明代启蒙教育的研究。一、有关明代社学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前后学者开始关注明代社学问题,并有了最初的一些研究成果。王兰荫《明代之社学》(《师大月刊》1935年21期;1936年25期)首先对明代社学进行了颇为详细系统的研究,对明代…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了解亚浸水漆器的制作工艺及材质,为该类文物修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工作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等技术对出土于陕西长安县明代墓葬一漆棺的制作工艺及主要制作材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漆棺是按照木胎-纤维-灰层-漆膜-颜料的工序制作的,主要使用材料有麻、粘土类物质、生漆、金及朱砂颜料。漆棺制作工艺及材质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是中国古代漆棺传统工艺制作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7.
上杭文庙始建于宋代,明代重建,是福建省保存较完整、最具特色的文庙。从宋代开始至民国时期的数百年间,上杭文庙作为汀州代表性的祭孔场所,经常举行祭祀孔子活动。上杭县博物馆保存有各种制作精美的祭祀礼器,是研究我国祭孔礼仪的重要资料。本文对这些明代铜制礼器的传承、种类作了深入的探讨,对于研究我国文庙祭祀礼仪制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庙山明代官置砖窑位于武汉市江夏区大桥庙山西潭村。窑为"馒头"形,由窑前操作场、窑门、火膛、窑室四部分组成。烧造产品为澄泥大青砖,一侧模印有铭文。其产品主要用于南京城、武昌城、龙泉楚王陵园的建筑。其发现为南京城的修建以及庙山窑砖的烧造、制作、运输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银作为重要髹饰材料,广泛用于各种银饰漆器中,但银饰部分常呈蓝灰色。为究其原因,本研究通过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等技术对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明代彩漆描金柜等文物上变色的银饰部分进行分析,并对蓝灰色物质的生成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表层蓝灰色物质主要组成元素是银、硫和氯,主要物相是螺硫银矿(Ag2S)或螺硫银矿和角银矿(AgCl)的混合物。明代彩漆描金柜的蓝灰色银片结构复杂,蓝灰色物质除有部分为自然形成的腐蚀产物,还有部分明显是人为制作的涂层,其工艺可能类似于西方的“乌银”工艺。此研究结果为银饰漆器类文物的保护修复研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吴斌  朱曦 《福建史志》2023,(1):72-74
<正>“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是武夷山历代茶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与总结出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出现并日臻完善,开启了茶叶制作的一个全新时代。武夷茶的传统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南北朝简单的采叶做饼起,到唐代蒸青饼茶(研膏、蜡面),宋代的龙凤团茶,明代的炒青绿茶,清代极为兴盛的小种红茶,以及始于明代,盛于清代的岩茶(即乌龙茶),它几乎涵盖我国主要茶类。这充分体现了武夷山茶人、茶农的勤劳智慧、勇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