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我国重兴并发展起来。因其对现代化的反思和对民族文化的重视,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我国现代文化思潮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市场,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西化派一起成为主流文化思潮。学界对新文化保守主义的争论也从未停止,但笔者认为,应理性看待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重兴和发展,突破局限,使其从呼吁归于传统的理想走向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实践,从一味批判和激进反思走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本文从创业文化发展的角度,重新理性审视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局限性和发展可能性,提出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发展创业文化的几点启发。  相似文献   

2.
"全盘西化"论,是近代中国文化思潮演进过程中的一种以彻底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全盘肯定西方价值取向为特征的文化思潮,它反映了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对西方文化模式的推崇与选择。其主要代表人物为胡适、陈序经,二者主张"全盘西化"论的主要目的是为打击封建复古倒退文化思潮,这在当时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因其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全盘西化"论最终演变为一种激进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3.
史春风 《安徽史学》2010,(5):105-114
20世纪30年代,由10位教授发表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一文引发的关于中国文化走向问题的论战,直到今天,仍引起学界不断关注.本文拟对上世纪30年代至今对该问题的研究状况作一考察.20世纪30至70年代,对于该问题基本还谈不上系统研究,只是学者借机发表自己对中西文化问题的见解.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尤其是大陆学界,对于这场论战,在一致认同其"政治"、"党化"背景的同时,已经有研究者开始关注这场论战发生的时代、社会背景,从"政治"以外的其他角度去考察这场论战.90年代至今,学者们的研究开始超越意识形态框架,而现代化视角的引入,使得这场论战的文化及现代化意义开始渐渐凸显.  相似文献   

4.
1935年“中国本位文化建设”问题的论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5年初,陶希圣、萨孟武、何炳松等十位教授发表了一个《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引起国内文化人士的强烈反响,由此而展开了关于“中国本位文化建设”问题的论战。这次论战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很多问题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本文试就这次论战的基本问题作以简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5.
社会思潮是特定历史时代的反映,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的历史,近代爱国人士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形成了各种社会思潮。本文将通过梳理近代几次主要的社会思潮的论战和交锋来把握其演进及规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不少启示,从而增强我们如今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坚定其方向,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  相似文献   

6.
郑均雷 《黑龙江史志》2013,(13):293-294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四位一体"形成"五位一体"的新格局,系统化、完整化、理论化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的细胞,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对西方绿色思潮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创立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探究如何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敦煌学从产生到繁荣发展的百年历史兴衰,与中国现代学术文化思潮密切相关。本文从现代学术、新文化运动、爱国主义、中国文化复兴四个方面论述了敦煌学与现代学术文化思潮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衣慎思 《沧桑》2008,(1):103-105
"科玄论战"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一次著名论战,一般谈到此论战比较忽略相关人事的交往问题,而"科玄论战"之所以在张君劢和丁文江这对朋友间不得已爆发,除了时代潮流的背景和两人的思维模式外,与两人在个性、师承及所受思潮的影响上的冲突,也有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王世兰 《黑龙江史志》2013,(21):76-78,80
德国海洋战略兴起之后,占领胶州湾地区呈现出了很多优势。侵占时期,帝国海军署军事计划的制定者们在胶州湾租借地遇到了一个难得的、可以实现"理想的现代社会秩序"的大好机会。这就使得胶州湾租借地与其他的由帝国殖民局管辖的海外占领区区别开来,德国在这片地区发展本国文化,殖民文化与胶州湾文化发生了碰撞与融合。德国走后,胶州湾地区又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的文化建设,对现代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现代史学建设走上了一条以"西化"为主导的道路,无论在价值判断和研究视野,还是在史学理论、方法和专业术语的使用方面,莫不以取法西学为准。抗战时期影响巨大的民族本位文化史学却提出了另一种史学建设进路,其主旨包括:一、中国现代史学建设当以民族文化为本位,形成本土特色,而不应简单以移植西学代替自己的创造;二、应继承发扬中国史学关注和参与现实的经世传统;三、强调治史当具通识,既要重视史料考证,也不能放弃史义探究。其史学理论与实践,尽管因时代和认识上的局限,存在着不完善乃至粗糙处,但对当时唯"西化"是从的学术建构路线显然具有一定的纠偏作用,特别是其中有关传统文化与现代史学关系的考量和处置方式,无论得失,对于今日倡导融通中外的文化创新,都具有可贵的启示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炜 《黑龙江史志》2013,(21):165-165
无政府主义文化思潮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重要思想,并对巴金的人生理想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深入了解,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即无政府主义文化思潮的产生于发展,巴金与无政府主义的不解之缘以及在无政府主义影响下形成的人生理想论述无政府主义文化思潮对巴金人生理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思想流派不宜笼统指认。就全盘西化思潮中的流派而言,在历史上既存在学理相同、关系密切、相互呼应的有实际发生过程的“自在的派”(以岭南大学部分师生为代表),也存在由他人根据论点而加以类分的“外在的派”(一般以胡适、陈序经为代表)。两种“派”具有不同特征,在实际中不能协调一致,这影响着各自主张的表达和文化论战的走向,制约全盘西化思潮的历史命运。在研究全盘西化思潮时,两种“派”的区分有助于克服以后来概念化认识切割前人主张的倾向,并能凸显“论”、“派”及思潮本身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从1991年至今,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学术界围绕历史和现实问题,断断续续地展开论战,其中以塔、乌两国的论战最为持久。论战波及中亚地区各国,并引起地区外国家的关注。这种学术论战反映了中亚各国独立后意识形态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中亚地区的政治生活、国家关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田丰 《岭南文史》2022,(4):8-17
<正>岭南文化在中国近现代文明进步思潮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又是对外开放先行地,凭海而立、因海而兴,海洋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结合海上丝绸之路和广东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挖掘和探讨岭南海洋文化精神的内涵特征,对于高质量建设文化强省,为构建更加开放的新发展格局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梦"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在湖湘文化的现代转型过程中必须遵循"中国梦"这一核心价值观。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中国文化转型与建设过程中的文化"意义"问题,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湖湘文化的现代转型必须坚持"中国梦"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张柏惠 《民俗研究》2020,(1):49-59,157
汉景帝神是滇西腾冲地区的重要神明,它象征着中原王朝入主西南以前云南本土政权的存在。自明代以来关于汉景帝神的身份便有多种说法,入清后官方与民间围绕着汉景帝神的身份更是展开了"论辩"。在论战中,地方士绅将汉景帝神与中原"正统政权"建立起联系,使之成为掌控地方资源及话语权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这种论战同样发生在滇西其他地区乃至整个西南,体现了在国家开发地方的过程中当地人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国家展开互动,更是区域历史观念与"国家"历史观念之间的博弈。与汉景帝神祠建立关联的娘孃庙则展现出在长时段的历史过程中地方对于"不同来源"的文化的接纳与"本地历史传统"的延续。  相似文献   

17.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和西化思潮,是近现代中国影响深远的重要文化思潮。在近现代中西文化矛盾和融会的过程中,二者既互相对立,又彼此依存,围绕中西文化的特点和优劣,新旧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化的出路等问题,展开激烈的论争。其中一些观点和主张,直到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影响。80年代“文化热”中争论的一些问题,实际上是这两种文化思潮争论过的一些问题的延伸和继续。因此,对这两种文化思潮进行系统的和比较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随着西方各种思潮的输入,尤其是社会主义思潮的迅速传播,使新文化运动染上了明显的政治色彩。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成一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基础的梦想。但胡适并未放弃他的“思想革新”事业。1923年,在胡适主办的《努力周报》第48期上发表了丁文江的《玄学与科学》一文,从而在中国思想界展开了一场新科学与玄学的论战,参加这场论战的人分成科、玄两派,站在科学派一边有丁文江、胡适、吴稚晖、唐钺等,玄学派以张君劢为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张东荪的中西文化观左玉河五四时期的张东荪,曾广泛介绍过西方各种“新思潮”,挑起过著名的“社会主义论战”,参加了意义深远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并在当时的东西文化论争中阐发过对中西文化的独到见解,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中西文化观。他在该时期的许多思想...  相似文献   

20.
刘丹萍 《旅游科学》2007,21(4):63-71
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人文地理学出现"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的理论思潮,学者们格外重视对地理现象进行文化层面的解释,视觉分析(visual analysis)等定性方法(qualitative methods)得到较多的应用.旅游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地理现象之一,旅游地的视觉表征(visual representation)成为"文化转向"思潮中最活跃的研究议题.西方学者援引地理学、符号学、语用学以及社会批判学派等诸多理论,将旅游营销图片作为"文本"(text)进行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揭示出旅游地是一个想象的空间这一本质,阐述其被社会性地构建(socially constructed)的过程和意义.国外同行的相关研究工作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