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伦春民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世居黑龙江流域大小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之中,长时期一直是过着“居无室庐,散处深山,迁徙靡定,以打牲为业,衣皮食肉”的游猎生活.“有步及猛兽之能,骑马使枪习成特技,勇鸷与索伦相近”又被称为“索伦之别部也”.在清朝以前,鄂伦春人主要活动在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北,西起石勒喀河,东至库页岛一带的广阔地区内.十七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沙皇俄国对黑龙江流域的人侵,使这一地区的鄂伦春及其他各族人民惨遭涂炭,除一部分人仍在原地活动外.另一部分逐渐由黑龙江北岸迁往南岸.  相似文献   

2.
1683年,清朝为驱逐入侵黑龙江流域的哥萨克,设立黑龙江驻防,为其配备大批火炮。截至1688年,黑龙江驻防有炮248位,得以在冲突中占据上风。清朝与俄国划定边界后,仍在黑龙江维持一支可观的炮兵力量,不仅调整火炮种类,还设立一套包括操演、维修、更换的制度。依据满、汉文档案,考察1683—1860年黑龙江驻防的火炮种类,以及由盛转衰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一、黑龙江官庄的形成与发展黑龙江地区是我国边陲之地,农业发展历来比较落后。清初,统治者的封禁政策严重阻碍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开发更加迟缓。十七世纪中叶,沙皇政府先后派遣以波雅科夫和哈巴罗夫为首的殖民主义者,闯进我国黑龙江流域,对我国人民  相似文献   

4.
19世纪50年代,俄国逐步侵占清朝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一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在入侵过程中,俄国多次试探性的闯入松花江口,企图侵占松花江腹地的领土。为了阻止俄国进一步的侵略野心,清朝驻守黑龙江沿岸卡伦守卡官兵,在吉林将军及三姓副都统的指挥下进行抵抗,两次迫使俄国入侵者退出松花江,有力的维护了松花江腹地的领土安全。  相似文献   

5.
新疆锡伯族风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锡伯族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散居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和新疆境内。锡伯族同我国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锡伯族是古代鲜卑族的后裔,原来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省境内,主要以渔猎为生。十六世纪末叶,满族前身女真族的首领征服了锡伯族人,随后把他们按照自己的社会组织形式即军政合一的八旗制编人旗籍,成为满州八旗的一部分。十七世纪,中国新疆伊犁地区的蒙古族准噶尔部贵族叛乱,与清朝中央政权多次发生战争。1764年,清政府由东北辽宁征凋锡伯族官兵一千余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  相似文献   

6.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尼布楚地区划归俄国,尼布楚城(今涅尔琴斯克堡)成为俄国东部边疆的重要门户。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成为当时俄国向清朝输送商队的主要出口之一,更是清朝与俄国联络的纽带。对俄国而言,尼布楚的经济作用突出,曾是京师互市与黑龙江互市的起点。自尼布楚过境的清俄贸易持续数十年之久,这给俄国带去了巨大经济利益。但对清朝来说,尼布楚的政治作用更加显著,是其以经济手段影响政治外交的地缘缓冲区域。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流域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一家全方位展示黑龙江流域自然、历史和民俗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拥有地处中俄界江的地理优势,汇集了中、俄、犹三大古老文明,成为黑龙江流域权威的自然百科全书和历史文化长廊。  相似文献   

8.
十七世纪后半期,我国卫拉特蒙古的准噶尔部已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的强大政权,其首领噶尔丹与清遣使贸易,在政治经济上与清保持了十多年的友好关系,但随着准噶尔政权实力的增强,噶尔丹东进喀尔喀,严重威胁清朝的北部边境,康熙帝充分利用、发挥宗教上层人物和当地民族上层人物的影响和作用,力图使准噶尔和平归顺,由开始的"柔远"安抚"到最后的"剿抚并用"是由许多历史的必然的和偶然的因素促成的。这一政策基本上适应了当时清朝所面临的国际局势和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反映了清朝国力的不断增强,为最终清朝统一准噶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伊兰孛”屯的形成及其族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兰孛”是满语,译成汉语叫“三家子”。“三家子”位于齐齐哈尔北九十五里的地方,其东是齐嫩铁路,其西有嫩江江套,现属富裕县富裕镇公社管辖。这座古老的满族村庄,距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那么,它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呢?为什么叫“三家子”?最初有哪三家?其族俗情况如何呢? “三家子”是满族建立的村庄。早在十七世纪,沙皇俄国不断入侵我黑龙江流域,为了抗击侵略者,清政府毅然派出宁古塔付都统萨布素率水陆八旗战士前往反击。从康熙  相似文献   

10.
十七世纪后半期,我国卫拉特蒙古的准噶尔部已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的强大政权,其首领噶尔丹与清遣使贸易,在政治经济上与清保持了十多年的友好关系,但随着准噶尔政权实力的增强,噶尔丹东进喀尔喀,严重威胁清朝的北部边境,康熙帝充分利用、发挥宗教上层人物和当地民族上层人物的影响和作用,力图使准噶尔和平归顺,由开始的"柔远""安抚"到最后的"剿抚并用"是由许多历史的必然的和偶然的因素促成的.这一政策基本上适应了当时清朝所面临的国际局势和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反映了清朝国力的不断增强,为最终清朝统一准噶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一系列满文档案和俄国东正教团的资料,考察了1764-1780年间被清朝的卡伦守卫从新疆、蒙古和黑龙江等边疆缉获的俄罗斯逃人的经历:他们跨境到中国后,先被押解到北京,随后流放到福建和广东;最后,有些人成为福州或广州驻防八旗的披甲,有些人沦为当地八旗兵丁的奴隶。这一在清代中俄关系史中鲜为人知的侧面,不仅能展现自《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有关"逃人遣返"条款的执行情况,还将揭示18世纪后期清朝边疆统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满族原居我国东北,他们分布于祖国各地,是十七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社会政治局势剧烈变化所带来的历史现象。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骁勇剽悍的清朝军队打入山海关内,清朝也由沈阳迁都北京。满蒙汉八旗军队绝大部分从龙入关,他们的眷属亦弃置故土,分批南下。最初,八旗兵奉命南下作战,他们的眷属聚居北京及京畿地区。随着清朝军事上的节节胜利,清政府为巩固战果和出于对全国统一后统治的考虑,除留八旗兵半数翊卫京师外,其余则派往全国各重镇或军事要地驻防。到清朝中叶,八旗驻防星罗棋布,满族的分布也就几遍全国了。所以研究驻防八旗,对了解北京以外地区满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了解满族在全国范围内大分散小聚居特点形成的过程,对了解这些满族在清至近代的社会生活及  相似文献   

13.
十七世纪初期,在俄国历史上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这就是有名的波洛特尼科夫起义,因起义领袖波洛特尼科夫而得名。这次起义的斗争锋芒直接指向正在形成和确立的农奴制度,它是俄国历史上劳动人民反封建专制,谋求解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而它便成为反农奴制度的十七世纪拉辛起义和十八世纪普加乔夫起义的先驱。这次起义在俄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对这次起义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旧石器时代晚期,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古人类活动是怎样的,他们与中原的文化关系如何?这段历史没有任何文字可考。但是,地下发掘出来的大量文化遗物却弥补了这一缺陷。据考古材料证明,早在旧石器晚期(大约15000年前),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就  相似文献   

15.
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教士入华推动了欧洲对中国的认识,伴随着欧洲学术的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进入欧洲的视野,清代语言在这一时期为欧洲语言学家所关注。清朝前中期的语言经由欧洲入华传教士和俄国入华商人带给欧洲学人,在世界语言学探索的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在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将欧洲的科学和思想引入俄国之后,彼得堡科学院为欧洲的学人提供了"用武之地",彼得堡也一度成为欧洲科学和文化成就的试验田,清朝前中期语言正是在这块试验田中进入了世界语言学研究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正>在黑龙江流域这片辽阔而肥沃的土地上,生活着10个世居的少数民族,他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璀璨的精神文明,书写并传承着黑龙江流域悠久、深邃、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展开历史画卷,映入眼帘的是黑  相似文献   

17.
在东北亚区域的历史上,黑龙江流域的历史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个部分。本文以明代的亦失哈东巡为切入,对于黑龙江流域的的历史进行描述。亦失哈十次东巡,不但开辟了黑龙江,松花江数千里的文化交流之路,而且对于黑龙江流域的诸多少数民族进行了宣慰和招抚,沟通了这一地区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同时它带来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也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了解这些内容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对于当时的明王朝的在东北亚区域的统治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了解曾经的黑龙江流域。同时希望以此文作为引玉之砖,阐述作者本人对于流域地区历史研究——流域史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8.
刘文鹏 《历史研究》2016,(4):144-159,192
"新清史"作为一种学术思潮,是西方"内陆亚洲"研究理论运用到清代历史叙事的一个结果。"内陆亚洲"在19世纪被俄国、德国学者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使用,用于亚洲区域的划分。后随着这一地区的历史、语言和文化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内陆亚洲"成为一个文化概念。"新清史"学者们对"内陆亚洲"概念和理论的借鉴极具启发意义,但他们将满洲特性泛化为以游牧文化为核心的内亚特性,有违以往内亚史学者之本义。他们偏向强调清朝与内亚政权的延续性,将"内陆亚洲"从一个文化概念演绎为一种与"中国"对立的政治概念,逻辑上存在偏差,也不符合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19.
中东铁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在我国东北(今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四省区)修建的一条呈"T"字形的大铁路,其东西干线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横跨内蒙古、黑龙江两省区,与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乌苏里铁路连接,直达俄国远东出海口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其南部支线从哈尔滨起,南  相似文献   

20.
尼夫赫人属于生活在黑龙江下游和萨哈林地区的古亚细亚族。随着俄国对东北亚地区土地的占领和统治的确立,俄国学者对尼夫赫人的民族调查与研究亦随之展开,本文概述了尼夫赫人的历史并介绍了沙俄、苏联和俄罗斯时期俄国学者关于尼夫赫人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