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边缘人 《民俗研究》2002,(1):169-171
在筹划主编《三足乌文丛》之初,我就想把台湾神话学家王孝廉先生近年来在大陆、台湾和日本发表的一些有影响的神话学论文,编成一本文集,列入这套丛书。书稿编完后,又收到他用快件从日本富冈邮来的长序《我的神话学历程》。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神话学论著,作者却起了一个相当文学化的书名《岭云关雪——民族神话学论集》;来自韩愈的律诗《左迁至蓝关示侄  相似文献   

2.
日前读到贵刊2013年第1期"《顾准文集》出版的曲折(卢惠龙文)",提到"文集在上海学林等一些出版社飘移过,未果",不禁勾起我一段清晰的记忆。1988年的一天(具体日子记不得了),黄安国介绍我认识陈申申,并说有一部很好但可能有风险的书稿想推荐给我。我说好啊,我愿意看看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稿。于是,约定了一个日子,陈申申陪同我前往陈敏之家,谈书稿之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顾准著作  相似文献   

3.
师族稗史     
这一族 ,即韩愈所说的专门从事传道、授业、解惑活动的那一族 ,不妨恭称为“师族”。至于人们暗中很不敬地称他们为什么 ,那只能随他们的便。反正我这一生 ,向乎在此族中混迹于半个多世纪———先是拜人为师 ,后是被呼为师。局外人对这一族成员的文字描述 ,至多只能成为画虎画皮之作 ,距画骨画心颇有差距。若是想入微地抚摸一下他们的真躯实体 ,感知一下他们的心灵温度 ,我只能说 :你且听来———1945年 ,鉴于当时的农村尚无正式的小学校 ,我在5岁时便走进“村塾”(近于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做了学子。先后几茬塾师形象各异 ,有的…  相似文献   

4.
何蜀 《湖南文史》2002,(1):39-43
前些年,上海电视台曾播出过一部八集电视连续剧《碧血浦江》,其中有一个以真名出现的草莽英雄式的人物丁锡山。这个人物的一生十分复杂且充满传奇色彩。现健在的全国政协史委员、九旬高龄的强老人,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与丁锡山有过一段不寻常的交往。  相似文献   

5.
翻开我的随笔本,在2009年的4月17日,我写下了这样的话:今天我的4位学生李岩、李轩、李谋、张林虎来找我,说了他们要出一本学生文集的事,并请我为文集写一篇序。我欣然应允了。我很欣赏这些学生,我所希望的年青人应有的品质在他们身上都有体现。他们善良、正直、富有责任感,要求进步,充满朝气和活力。就让我的这篇写作教学指导作为支持他们这一创举的具体行动吧。  相似文献   

6.
师族稗史     
这一族,即韩愈所说的专门从事传道、授业、解惑活动的那一族,不妨恭称为“师族”。至于人们暗中很不敬地称他们为什么,那只能随他们的便。反正我这一生,向乎在此族中混迹于半个多世纪——先是拜人为师,后是被呼为师。局外人对这一族成员的文字描述,至多只能成为画虎画皮之作,距画骨画心颇有差距。若是想入微地抚摸一下他们的真躯实体,感知一下他们的心灵温度,我只能说:你且听来。  相似文献   

7.
吴象 《炎黄春秋》2016,(4):84-89
正这本书是30多年来陆续写就的怀人记事的辑集,有些曾在刊物发表,大部分未正式面世。2005年,曾把当时已写就的11篇编过一个集子,名为《好人一生不平安》。这次,将这11篇文章略作修改,与2005年后又陆续写的17篇共28篇文章集在了一起。关于耀邦同志这篇,有两三个内部刊物曾转载或摘登过,范围都很小。后来纪念文集出版  相似文献   

8.
任继愈 《百年潮》2002,(1):32-33
<胡绳文集>的<前言>中说:"我在77岁的时候回顾一生的写作生涯.我想说,我一生所写的文章,虽然有一些可以说有或多或少的学术性,但是总的来说,无一篇不是和当时的政治相关的(当然这里谈的政治是在比较宽泛的意义上说的).可以说是纯学术性的文章几乎没有,对此我并不后悔".话虽不多,却在本质上说清楚了他自己著作的全部内容和他多年治学的着力所在.  相似文献   

9.
《寸心集》──怀念曹瑛同志文集序言李铁映多年来,50年代曾留学捷克的学生和当时在驻捷使馆工作过的同志一直想写一本有关曹瑛同志的书。这个愿望今天终干实现了。大家让我为这本书作序,我怀着对曹老尊敬的心情,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曹老作为我们党老一辈的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10.
美国探险家约翰·戈达德有句名言:"凡是我能够做的,我都想尝试。"约翰·戈达德在15岁的时候,就把自己这一辈子想干的大事列了一张表。那时的他,是洛杉矶郊区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孩子。他把那张表题名为"一生的志愿",表上列着: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马特荷恩山,驾驭大象、骆驼、驼马和野马,主演一部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参观月球……每一项都编了号,一共有127个目标。  相似文献   

11.
谈谈张难先的『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难先文集》系张难先先生的长孙张铭玉先生及其夫人傅蟾珍伉俪根据家藏旧籍及手稿编成,经我删减、整理、校订,并获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资助,得以正式出版。这本文集是一位辛亥老人整理的人生记录,从中我们看到了他“少与恶社会斗,长与恶政府斗,拔剑揭竿,祸闯千百侥幸过”,一生坚持斗争的艰难步履,也读到了他“八十者能知七十之非,九十能知八十之非”,一生不断进步的心路历程。民国时代张难先与石瑛(蘅青)、严重(立三)被鄂人称为“三怪”。张难先自己认为,其实他们三人并非有什么怪癖,而是很“守常”之人,只是在那个社会里,这种不合时宜的作风常常见恶于世,得不到好结果。守常者被世俗之人视为太愚又太迂,可笑复可怜,当然为世所怪。在编这部文集的时候,张难先先生的那种淡泊名利、清正廉洁的品质,敢与恶邪抗争、敢与权势较劲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相似文献   

12.
龚育之 《百年潮》2002,(3):59-63
迩来学者<文集>、<文存>出得不少.张静如同志这一部,编辑方式上有一个不多见的特点,就是在收入<文存>的每一篇文章后面,新写一则<评文记事>.记事者,记写作此文当时有关的人和事,从中可以了解到党史界思潮变化、活动背景、学术论争、师友情谊的一些史料;评文者,作者在编成文集时,对当年发表的文章中的观点,表明自己现时的看法,哪些还坚持,哪些有了变化,哪些有了发展,有自我肯定,也有自我批评.这就引起读者的兴趣,比仅读汇集起来的旧文有了不同.  相似文献   

13.
我一向认为著书立说,纯属学者专家的事,我辈岂敢问津,故想也没有想过自已要出一本小册子。时下盛行写作,出版自费,文责自负,倒也非常自由。有人劝我,可写点回忆录嘛。然自愧一生平平,没有什么好写的,打不起兴趣来。又有人劝我,可整理一下过去写过的文稿嘛。我是个无心人,在长期工  相似文献   

14.
前些年,上海电视台曾播出过一部八集电视连续剧《碧血浦江》,其中有一个以真名出现的草莽英雄式的人物丁锡山。这个人物的一生十分复杂且充满传奇色彩。现健在的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九旬高龄的文强老人,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与丁锡山有过一段不寻常的交往。 “八·一三”抗战爆发后,文强从南京国防教育岗位上调到设于上海法租界拉  相似文献   

15.
年前有文章谈及“文革”中曾有红卫兵、造反派编有《江青文选》,并有追随讨好者欲正式出版《江青文选》,后因故作罢。今年《炎黄春秋》第3期上甘惜分先生在《我见到的陈伯达》一文中谈及对陈伯达的评价,又建议说:“但是作为一个学术人物,他的前半生还是做过不少有益的工作。按照不因人废言的传统,我们是否也可以把陈伯达著作择其精华编成文集,让后人研究中国历史时有所参考。”又说:“据我所看到的陈伯达著作中比较有学术价值的大约有几十篇,即使其中个别地方并非都完全正确,也可全文收入,使后人能够从中了解一个真实的陈伯达。”其实,许多…  相似文献   

16.
王鸣盛是雍乾时期著名的经史大家,一生著述宏富,经、史、子、集四部兼具,但未有全集编纂.中华书局2010年出版《嘉定王鸣盛全集》弥补了这一缺憾,汇编了王鸣盛的主要著作,并做了一些补遗工作,但仍有若干遗珠之憾.现从《月满楼诗集》、《香树斋文集》、《胡氏书画考》、《吴中女士诗钞》、《春华阁词》、《花韵馆词》、《巏堥山人词集》...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在退休之后,难免要经常回忆他退休前的岁月,并在回忆中总结他一生的荣辱得失。我也是退休之人,退休前做过教师,从事过文艺创作,担任过基层文化单位的领导。但最值得我回忆和总结的,还是人生的最后一站——编修志书。  相似文献   

18.
正初次翻看张晓怡园长的履历资料,脑海里就蓦然想起最近在微博流行的段子,其大意是:人的一生如果只专注一件事,那么,想不做好都难。很多名人在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时都会说:我不比别人聪明多少,我之所以走到了其他人的前面,不过是认准了一生只做一件事,并且把这件事做得更完美而已。摊开履历,那一串数字在无言地书写主人公幼教之路的华章——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朋友     
我有一个习惯 ,在使用一个概念时 ,总想把它抠个清楚。这对科学思维来说当然是个好习惯。但是对于写散文 ,却很可能是缺点。动笔前先咬文嚼字哆嗦一番才切入正题 ,会使人厌烦。这是我近年来才感觉到的。然而我还是感到这么咬一咬、嚼一嚼挺有味道。这两个“感到”经常居上风。比如我编的《朋友和朋友的书》这本书(这本书出了初集 ,也已编好了二集 ,还在准备编三集)。在编初集时我就想把“什么是朋友”这个概念弄清楚 ,再写成文字 ,作为书的释文。但是怕读者生厌 ,没有那样做。抠概念第一件事便是查辞典。汉语中的朋友 ,英语中的frien…  相似文献   

20.
编辑老师: 近来我的内心不平衡,甚至可以说是有一点心理疾病吧! 我心里一直这么想:为什么我用心了,成绩却上不去,而别人学得没有我苦,也没有我累,但却比我成绩好。我这么拚命地读书,又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别人问我想怎么样过一生,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我是不是一个问题学生? 最近这几天我都一直没有去上课。设想一下,当一个人坐在教室里,思想却根本不能集中在书本和课堂上,这上课与不上课又有什么两样!我的班主任也许会通知我父母。但我想,有一天他们把我逼急了,我真的会去自杀。老师,也许你们也会把我当成是一个懒惰的不可救药的学生?……一个"问题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