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国内外学者对此写本的著录与研究此写本为鄂登堡1914-1915年间掠自我国敦煌.现藏俄罗斯东方学研究所彼得堡分所.前苏联学者??孟列夫在他主编的《亚洲民族研究所敦煌特藏汉文写本叙录》第二辑(1967年莫斯科俄文版)中最早作了简略介绍.·??丘古耶夫斯基在其所著《敦煌所出汉文文书》第一册(1983年莫斯科俄文版)中首次公布了原件真迹图版,并附有汉文录文.我国学者唐耕耦先生据丘氏该书图版将此写本收入《敦煌社会经济文书真迹释录》第二辑  相似文献   

2.
日本石山寺藏《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写本是目前所见关于该书早期的古写本之一。通过与《赵城金藏》本、《高丽藏》本、《碛砂藏》本等诸版本进行比较,本文认为日本石山寺藏《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所据之底本极有可能与北宋《开宝藏》具有重要的关系:或者石山寺写本所据之底本与北宋《开宝藏》刻本所据之祖本一致;或者石山寺写本所据之底本就是北宋《开宝藏》刻本。  相似文献   

3.
西秦都城抱罕,在后世刊刻的历代《大藏经》中均作“抱罕”,汤用形先生点校本《高僧传》没有指出这个错误,至今学界也并无探讨.根据正史、方志和佛教文献,《高僧传》最初的写本到后世印本,“袍罕”被误写为“抱罕”,大概是因为《高僧传》所依据的史料、后人传抄和“艳”“抱”两字偏旁相近等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4.
敦煌石室《晋史》写本记录东晋太兴二年二月至六月间事,属编年体,其文献归属迄今未有定论。先唐众家编年体晋史,“多用《左氏》以易旧闻”这一特点为孙盛《晋阳秋》所专有,敦煌石室《晋史》写本与其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先唐编年体晋史记录东晋元帝朝事者有曹嘉之《晋纪》、邓粲《晋纪》、孙盛《晋阳秋》、刘谦之《晋纪》四家。敦煌石室《晋史》写本和孙盛《晋阳秋》为追求叙事的完整性而打破年月限制的特点完全契合。与此同时,敦煌石室《晋史》写本对王敦的评价和《晋阳秋》一致而与邓粲《晋纪》相左又为追寻写本的归属指明了方向。上述证据表明,敦煌石室《晋史》写本当钞录自孙盛《晋阳秋》。  相似文献   

5.
易平 《安徽史学》2007,(6):33-36,42
"江南本"《史记》曾藏于北宋御府,至南宋时已残缺近半,后来亡佚.该书的情况,仅见南宋高似孙论及.本文主要依据高氏所提供的江南本《史记》例文,并参北宋景祐本等相关材料校证,得出以下结论:江南本《史记》为五代官写本.该本与北宋官方刊定的《史记》文本有密切关系,可能就是北宋时校刊《史记》用的底本,它是唐宋之间《史记》传承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关于《永乐琴书集成》二十卷精抄孤本的真伪问题,学界有针锋相对的观点。张允亮认为该书系明成祖敕撰,明内府朱丝栏写本;查阜西认为该书系明季书商抄袭万历年间刊行的《琴书大全》,冒充内府写本的伪作。本文试从内容和版本两个角度来考察这部写本,证明《永乐琴书集成》确系明内府写本,自乾隆廿四年(1759)三月由侍卫那尔泰买到庋于昭仁殿,就屡经御览,保存了《永乐大典》中宋元琴论的全部内容,堪称中古时代琴学的渊薮。  相似文献   

7.
中外现存《史记》古写本数量可观,近百年来《史记》写本研究分为写本的著录、校勘以及传播研究三个阶段。即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前为第一阶段,主要是著录、影印新材料而不及细考。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上世纪末为第二阶段,学者开始比勘写本文字,研究文本特征,并试图构建传本谱系。本世纪初以降为第三阶段,研究者尝试新的研究思路,较为注意写本本身的文献特征。检视《史记》古写本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我们反思传统文本研究的不足,继续推进写本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证了黑城写本《景德传灯录》的年代、所依据的底本、传入黑城地区的时间等问题,认为该写本所依据的底本是现在传世的最早版本,可能是《熙宁藏》或更早的版本。  相似文献   

9.
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俄藏敦煌文献》第6册中,收有Дx.00098、Дx、00513两件文书,均被定名为《太公家教一卷》。两件文书从外观上看前后、上下边沿均残,中间有破洞。仔细考察其内容,可以发现这是内容相同的两个不同写本,都是问答式的写本,问话人是太公和武王,内容涉及六奴、八残、九愚、十狂等,其中Дx.00513保存有17行,Дx,00098仅保存有11行。而对于《太公家教》,学界都比较熟悉且颇有研究。事实上在敦煌文书中,就存有《太公家教》写本36个之多,其中有年代题记的就有9个,从内容上看…  相似文献   

10.
丝绸之路沿线的敦煌、吐鲁番及于阗出土有《尚书》写本60件,主要为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写本,是研究中古时期《尚书》文本的重要资料。文章从隶古定《尚书》文本的发现、《古文尚书》的版本与分卷、《尚书释文》原貌、《尚书》与唐代科举、中原文化西传的实证史料诸方面对这批《尚书》写本所反映出的中古时期尚书学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新疆楼兰等地发现了大量古代写本文书,引起了中外人士的关注,经过几代学者的研究,蔚为一门“敦煌学”。在古代写本流传、收藏的过程中,有些好事之徒乘机干起了造假的营生,遂有一些赝品混同真迹。这里,仅就《三国志·吴书·步骘传》写本残卷(图1)为例,从书法形态的角度探讨其真伪,兼谈鉴定古代写本真伪的方法。此卷作楷书,现藏甘肃省敦煌研究院,编号“敦研二八七”,敦煌研究院编《敦煌书法库·2》(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相似文献   

12.
祁小春 《文物》2023,(2):60-70+1
苏轼写刻本《楞伽经》,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初刻于镇江金山寺,元三年(1088年)重刻于福州东禅寺等觉院。宋刊苏写本《楞伽经》在中国早已失传,目前所知日本京都东福寺和东寺各藏有一部。文章梳理了日藏宋刊苏写本《楞伽经》的发现与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其刊刻时间、地点、版本、字迹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文章分析认为,日藏宋刊苏写本《楞伽经》为元三年等觉院据元丰版重新摹刻,卷首蒋之奇序、卷尾僧跋可能系重刻时仿苏体写刻或请苏轼补书;东福寺本与东寺本出自同版,但存在印刷先后、优劣之分。日藏宋刊苏写本《楞伽经》,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写刻本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新疆楼兰等地发现了大量古代写本文书,引起了中外人士的关注,经过几代学者的研究,蔚为一门“敦煌学”。在古代写本流传、收藏的过程中,有些好事之徒乘机干起了造假的营生,遂有一些赝品混同真迹。这里,仅就《三国志·吴书·步骘传》写本残卷(图1)为例,从书法形态的角度探讨其真伪,兼谈鉴定古代写本真伪的方法。此卷作楷书,现藏甘肃省敦煌研究院,编号“敦研二八七”,敦煌研究院编《敦煌书法库·2》(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相似文献   

14.
葩经正丽,亘古诗宗.两千数百载来,传注万千,孕育亿兆,而古本难觏,真貌但堪意象.版刻以前,传世者唯开成石经暨孟蜀《毛诗》残宇拓本二卷,早不过晚唐巳.清季鸣沙山莫高窟密室启开,始得六朝写本及唐写本《毛诗故训传》、唐写本《毛诗正义》等残卷,已称瑰宝,视同珍薮.顾地不爱宝,天之不丧斯文,一九七七年八月,皖北阜阳城郊双古堆进行考古发掘,一号汉墓中得竹简文籍无数,《苍颉篇》、《周易》、《刑德》外,《诗经》一百七十余枚赫然在焉.墓主为  相似文献   

15.
徐俊 《文献》2003,(2):36-44
敦煌写本隋魏澹所作《鹰赋》,存俄藏Dx.06176、Dx.10257两个写本.  相似文献   

16.
敦煌写本类书《励忠节钞》是敦煌献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部类书。全书10卷约百余部,仅残存2卷多,共37部,残存部类引书近达百余种。本主要择取该写本所引《史记》内容与传世本《史记》有异为例,略作考辨,以证写本校勘传世本之功用。  相似文献   

17.
敦煌莫高窟学术编年(下)傅振伦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刘师培据伯希和盗去的写本照相片,写《敦煌新出唐写本提要》一卷公布在《国粹学报》。邓实等辑《古学汇刊》第一集(目录类),由上海国粹学报社排印,中有清季诩灼所撰《敦煌石室经卷中未入藏经论著述目录》一...  相似文献   

18.
佛名崇拜是佛教史上的一个与礼忏密切相关的重要现象。此文就一件曾被认定为《贤劫经》系统的北凉时期由沙门宝贤抄写于高昌的纪年佛名写本,通读其发愿题记全文,讨论其经文内容、形式及语言风格,在与传世佛典(如竺法护译《贤劫经》千佛名)进行文字比勘的基础上,推论该写本所属系统的本名,建议目前应本慎重态度,可以暂且将该写本残篇称为"北凉神玺三年宝贤写千佛名号"。此外,文章认为,对该写本出自敦煌的说法应该持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 ,在考订现行大徐本《说文》小篆字形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本文依据日藏唐写本原件和出土的古文字材料 ,对大徐本小篆字形进行了逐一比勘对照 ,揭出在字形讹误、结构差异、字符不同、用笔区别等方面存在的小篆字形问题。  相似文献   

20.
日本江户时代知识人受容中国儒家生命礼的一个重要方式,即在大量刊行《家礼》与《文公家礼仪节》的和刻本之外,通过考订、辑校、补注乃至批判朱熹礼学经典,自创一大批符合日本社会风俗的私家丧祭礼写本,如德川光圀《丧祭仪略》、荻生徂徕《葬礼考》、浅见?斋《通祭丧葬小记》等。这类写本散见于内阁文库、服部文库、木村兼葭堂等馆藏机构,是研究日本朱子学与东亚礼教文明的重要文献载体。作者多为日本朱子学各派系(如京都、海西、海南、大坂等学派)或反对派(如阳明、古义等学派)之著名学者,其中阐释的"理礼一体"丧祭思想具有《家礼》的普遍性要素与差异化表达。对这类写本整理、归类并解题,可以揭示《家礼》与朱子礼学在江户时代"去脉络化"与"再脉络化"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