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婷  吴才兴 《文史精华》2010,(10):28-32
<正>在《毛泽东选集》(1952年版)第一卷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下有这样一段注释:"这是毛泽东同志的一篇通信,是为批判当时党内的一种悲观思想而写的。"1991年出版的  相似文献   

2.
王若水在他的著作中谈到他上书毛泽东惹出大祸一事,我是亲历者。这件事的导火线是《人民日报》1972年10月14日发表了一整版的批判林彪煽动极"左"思潮和无政府主义的3篇文章。其中两篇是我约稿和初步加工的,另一篇短文则是我动手写的。现在我写出本文,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并介绍王若水同志有关的  相似文献   

3.
“大屋顶”之谜 这是一场荒唐的学术政治批判。1955年2月4日,一场针对建筑界以梁思成为首的“资产阶级形式丰义和复古主义思想”的批判(俗称“大屋顶”批判),以中国建筑工程部召开的设计及施工工作会议为标志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4.
好诗不厌百回改。1956年冬天,臧老应《中国青年报》编者之邀,写了一篇《雪天读毛泽东的咏雪词》,此文不但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连毛泽东本人也有知音之感。1957年1月14日毛泽东和臧老等人谈诗时,毛泽东十分欣喜地对臧克家说:“你在《中国青年报》上评论我的‘咏雪’词的文章,我读过了。”臧老趁机问到:“主席,  相似文献   

5.
<正> 2003年4月16日,是梁思成先生首次考察正定古建筑70周年。从70年前的这一天开始,梁思成先生先后四次莅临古城正定,遍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考察古建筑,为正定古建筑的勘察、保护倾尽心血。  相似文献   

6.
陆定一谈瞿秋白为何写《多余的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约在1990年前后,陆定一著文认为瞿秋白写《多余的话》确有其事。之前,大家都认为《多余的话》是国民党伪造的,几乎已成定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问了陆老,他说:“我在延安当党中央宣传部长的时候,就从国统区的报刊中  相似文献   

7.
朱正 《炎黄春秋》2009,(9):11-15
回忆起来,我和龚育之同志,有整整二十年的交往。只是在记忆中,许多往事都已经模糊了。交往的开始,很有一点意外。那是1987年《光明日报》图书评论版征文,我写了一篇《关于〈毛泽东著作选读)的注释》寄去,8月27日的报纸就登出来。谈的全是技术问题,既谈到了它比旧版注释的进步,也提出了一些还可以改善之处。而我这篇议论别人长短的文章,本身就有可议之处。我批评《选读》没有注明汪精卫的《夹攻中之奋斗》的出处,以为它是出自陈独秀在《布尔塞维克》杂志上的一则“寸铁”。刊出之后,  相似文献   

8.
韶华 《炎黄春秋》2013,(5):65-69
从1944年我发表第一篇小说至今,已经69年了。我是专业作家,对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有时候我把它当神明供奉,有时它把我当成阶级敌人抽打。有时候我怀疑它,有时候我又责备自己……不管怎么样,它一直在我的心灵深处,一时也没有离开。(一)把《讲话》当作圭臬1944年,我在冀鲁豫边区打游击。我发表第一篇小说时,还不知道什么是小说。只是觉得我的生活经历很有趣,照实记录而已。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发表一年后,还没有在敌后解放区出版,我看了一个朋友的手抄本。看了“讲话”之后我心中豁然开朗:原来写作还有这么多学问。讲得太对了,太好了。特别是作家要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获取创作源泉……数十年中,“讲话”一直是我创作的圭臬。土地改革时,我下乡当工作队员,抗美援朝中,我过了鸭绿江到前线体验生活。我还认为:到生活中去不能当“客人”,必须当“主人”,当“战士”。  相似文献   

9.
完整保留北京古城原来格局,另辟新区建设新城,是建筑大师梁思成城市规划思想之一。那么,北京古城为什么会选择在这样的一个位置,它的整体格局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竟然使梁思成不惜付出巨大代价予以保护?而著名的“梁陈方案”被置之不理后,梁思成又是怎样一而再地“退而求其次”尽量保护北京古城的?他又是怎样获得古建筑保卫战的惟一一次胜利的?本文以详实的资料叙述了这一段令人反思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李锐 《炎黄春秋》2007,(4):64-65,73
2005年年底,收到一位老同事寄来的《综合哲学随笔》,他同作者高亮之是浙江大学的同学。读后使我大开眼界,许多思考过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的启发。首先想到的是,我1990年写的《毛泽东晚年“左”的错误思想初探》那篇八万字的长文中,曾对毛泽东的理论思想、哲学观点包括《矛盾论》、《实践论》作过探讨。剖析过他的“斗争哲学”思想。“动”与“斗”是他早年哲学思想的一个核心观念,既是宇宙观也是人生观;终其一生,好动喜斗,尤其实践了自己“与人斗其乐无穷”的诺言。  相似文献   

11.
196 6年 6月 9日下午 ,晴空万里。一架北京飞来的银灰色的专机刚刚在杭州滑落 ,刘少奇、邓小平便步履匆匆下机 ,满面愁色乘车前往毛泽东在杭州的“休憩”处 ,汇报在北京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1 96 6年 5月 4日至 2 6日 )的情况并请示工作。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因毛泽东在杭州 ,由刘少奇主持 ,会议主要有这样几个议程 :一是决定撤销由彭真主持制定的“二月提纲” ,撤销彭真 (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北京市委第一书记 )、陆定一(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 )、康生、吴冷西、许立群 (时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文化革命五人小组” ,成立…  相似文献   

12.
彭真:告诉梁思成,我支持他们的婚姻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在北京同仁医院不幸病逝,享年51岁。自此,梁思成就像失行孤雁,独自“品味”了7年的孤寂生活,直到1962年6月17日与清华大学建筑系图书室资料员林洙结婚后才算结束。  相似文献   

13.
于光远  韩钢 《炎黄春秋》2008,(12):61-63
齐燕铭同志的名字,我是上世纪40年代开始知道的。1943年,延安上演过一出京剧《逼上梁山》,演出很轰动,受到边区军民的热烈欢迎。剧本是中央党校的研究员杨绍萱写的,编剧和导演就是齐燕铭。毛泽东特地致信杨、齐,称赞他们做了“很好的工作”,高度评价:“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这“将是旧剧革命的划时代的开端。”我那时在延安,当然也知道这件事,但不熟悉他本人。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术界写书评、书讯的文章不少,统统都是他评。作者自己从不评介自己的作品。有的充其量在刊物上发表一篇序或一篇有关的论文(往往是书中一节) ,代作自我评介。我以为,由有关的专家、学者、读者写书评当然是最为重要和必要的。常言道旁观者清。但如果作者自己也评介一番,把  相似文献   

15.
《俘虏记》是日本战后文学中具有广泛影响的反映日本侵略战争的作品之一。小说中,作家以主人公“我”没有向美国士兵开枪为主要情节,说明作为侵略士兵的“我”是“善良的”和“有人性的”。这显然是在为日本士兵的侵略罪行辩解。通读作品,我们会发现,主人公“我”之所以没有开枪,是因为想不被追击的美军发现,保全自己的生命。显然,作家在这里偷换了概念,其用心是为了掩盖日本侵略军的野蛮行径。因此,对这篇小说的错误战争认知理念。我们应当以批判的态度来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七个攻击左派、包庇右派材料”的出台 《二月提纲》的主持者是彭真,“炮制者”是中宣部的两位副部长,许立群和姚溱。 许立群是在周扬住院割治肺癌后,于1966年1月接手分管学术批判的事的。据我的观察,许立群原来并没有要起草一个指  相似文献   

17.
郭影秋 《百年潮》2012,(5):75-76
1966年5月,我(时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被任命为北京市委文教书记,兼任北京市文化革命委员会主任。1966年7月27日在北师大的群众大会上,康生信口雌黄地说:“在今年2月底3月初,彭真这个大黑帮策划政变,策划把无产阶级专政推翻,变成他们的资产阶级专政,计划在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各驻上一个营的部队。这件事是千真万确的,而且在北大、人大都看过房子。这件事包含着极大的阴谋,陆平知道,人民大学的郭影秋也完全知道。”我认为康生在讲这话时,他自己也知道并无根据,但为了达到某种政治需要,  相似文献   

18.
季音 《炎黄春秋》2004,(10):31-34
给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灾难的“文革”,已经结束近30年。“往事依稀浑似梦”,那些疯狂的日日夜夜,仿佛已是很遥远的事。但我这个亲历了这场浩劫的过来人,却不能把它忘却,当我提笔写这篇回忆文字的时候,往事不觉又一幕幕活生生地再现在我眼前。这里,我写的是自己亲历的几个片断。  相似文献   

19.
6月2日早晨还没起床,就收到一位朋友的短信,说有一篇叫《十三亿分之一股东》的博文,“令人感动”。发短信的朋友常为《人民日报》写文章,对舆情有独到的把握,“令人感动”的用词也令我感动。而“股东”一事,也是我的疑难问题,我觉得我有时还需要警惕自己产生股东“错觉”,避免在文章中给人以“僭越”嫌疑,但“打工心态”似乎也拿不上公共台面,好生纠结。  相似文献   

20.
四、从“反党集团”到“反革命集团” 1954年10月,毛泽东提出对《红楼梦》研究中资产阶级倾向的批判。不久,全国上下掀起了“对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及其他著作中所表现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批判”。10月28日,经毛泽东亲自改定的《质问<文艺报>编者》一文在《人民日报》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