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拉萨东北大约一百公里处,有一条非常有名的直贡峡谷。它在西藏地方政治史和宗教史上曾经具有非常辉煌的地位,它是沟通藏北草原与拉萨平原的黄金古道,它是藏传佛教直贡噶举派的根据地。  相似文献   

2.
董丽丽 《丝绸之路》2011,(22):15-16
《米拉日巴传》记述了西藏佛教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的人生经历,宣传了他的宗教理论和宗教实践,颂扬了他为西藏佛教发展做出的历史贡献,叙述了米拉日巴解脱和成佛的道路以及他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客观反映了当时宗教生活的概况,对我们认识当时藏传佛教的发展和传播情况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熊燕 《收藏家》2012,(10):51-56
祖师,在藏传佛教中习惯称之为"喇嘛",意为"上师",是尊奉在修学和弘法上有杰出成就的高僧大德。藏传佛教中认为上师上能与诸佛菩萨智慧融通,下能为学道之人授法与印证,是连接佛菩萨与世间修道之人的桥梁中介,因此对上师格外尊崇,被列在佛教"三皈依"①之首,有"没有上师之前,就无佛陀之说;千年佛陀之果,源自上师之因"的说法。  相似文献   

4.
<正>Tibetan Buddhism is not only one of the two branches of Mahayana Buddhism, but also one of the two most important and evolving traditions of the contemporary Buddhism world. It has  相似文献   

5.
“直贡”是地名,又译“止贡”、“枳孔”等,《明史》等汉文史料写作“必力工”,位于今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境内,地当拉萨吉曲河上游的秀绒河畔。 1179年,帕珠噶举的创始人帕珠·多吉杰布(1110——170年)的大弟子之一仁钦贝来到直贡地方,从木雅·贡仁的门徒手里接收了一座小庙,在此基础上创建了直贡替寺,从此兴盛发展起来的教派称为直贡噶举派,是达布噶举“四大八小”之一小派。  相似文献   

6.
洛布 《中国西藏》2009,(1):F0003-F0003
2008年11月,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在北京西黄寺举行第四届藏传佛教高级学衔授予仪式。此前,经过6天讲经、辩经活动,西藏昌都地区江达县古普寺的吉美朗加等11位(格鲁派5人、噶举派6人)优秀考僧顺利通过了全部考试科目,获得“拓然巴”高级学衔。  相似文献   

7.
噶举派是西藏佛教后弘期形成的一个颇具影响的教派。“噶举”是藏文的音译,又译作“噶居”等。“噶”是佛语或语旨之意,“举”是传承之意。可解释为一切护持佛法之三藏四续的传承,就是佛语继承者之意,也可旨教授传承者之意。第一种解释可通指佛教的一切传承和流派,因为佛教总源于佛陀之语录。第二种解释专指西藏佛教噶举派,因为噶兴派的四大语旨教授(又译四教诲)等殊胜教法源于底洛巴祖  相似文献   

8.
欧啦 《中国西藏》2014,(1):78-81
一1749年,藏传佛教噶举派和觉囊派转世活佛、学识渊博的史学家噶托仁增次旺罗布受邀赴尼泊尔、印度主持修缮洽溶卡体和帕巴辛衮两座佛塔。佛教摇篮的盛邀,佛教圣迹的维修,对一个佛徒而言实乃殊胜荣耀,当他倾尽全力,完成两回佛界大业,功德圆满返回之时,满心的欢喜却在宗嘎地方消失殆尽,留下的是无限惆怅。噶托仁增次旺罗布途经吉隆宗嘎地方时,又一次被昔日贡塘王朝留下的城堡深深地震撼住了,他让护驾队停止前行步伐,久久凝视着这个经历了600年历史风雨的城池,感慨万千。那时,离贡塘王朝灭亡还只有短短  相似文献   

9.
Tibetan Buddhism is well known for its enormous ideological systems, rich cultural contents, unique religious forms and well-organized structures. It is distinctively characterized by the reincarnation system (e.g. reincarnation of a great lama as a child after his death), the politico-religious administration, anuttara-yoga-tantra, a gigantic system of gods and spirits caused by the fusion of Buddhism and the Bon tradition, rich and colorful religious rituals with innumerable names, and many religious sects each having a system of its own. The gradual path to enlightenment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inherent principal as well as decisive characteristic of Tibetan Buddhism. This is why Tibetan Buddhism attracts modern believers.  相似文献   

10.
刘峻 《神州》2012,(2):177-178
唐卡是松赞干布时期随藏传佛教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独特艺术形式。它经历了吐蕃、宋元、明清等重要发展阶段。唐卡的绘制十分严肃和考究,并以宗教、历史为主要内容。它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对藏民族的历史、信仰、科学和艺术等的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11.
In the last ten years Tibetan studies has made great strides in China.Many scholars have shifted their interests to Tibetan art and gradually realized that these artistic works,containing the ideal of wisdom and compassion,will give them the key to this mysterious  相似文献   

12.
六道轮回圈←圆环形的图案表示永远继续之生死。整个轮回图被巨大而凶猛的魔王阎罗法王四掌支撑着,象征把整个世界都控制在掌中的无明。大轮分为三至四层:轮心画鸠(或鸡)、蛇、猪,分别代表着贪欲、嗔恶、愚痴三毒,象征众生轮回之苦的根源,比圆心略大一圈的画面画着直立和带索倒悬的人,分别象征着善趣和恶趣;其外一圈内  相似文献   

13.
郭敏丽 《攀登》2010,29(5):111-116
藏传佛教是源自印度的佛教传入以后与当地原始苯教斗争融合产生的。由于藏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和以活佛转世、政教合一等为特征的宗教体系。这些特征与藏族全民信教的社会现实交织在一起,使藏传佛教在藏区社会表现出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并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藏传佛教壁画艺术是祖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支奇葩,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对其绘画题材、构图方法、色彩配置以及其他民族艺术对其艺术风格的影响作了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15.
藏传佛教除了具有一切宗教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外,从兴起就按照其独特的形式发展,即宗教势力和地方势力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紧密结合,尤其是佛教从进入藏土的第一天起就和政治结下不解之缘;这是藏传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本文运用功能论的方法纵向探讨藏传佛教与藏族社会的政治发生的关系,试图从中揭示出藏传佛教政治功能的发展变迁趋势。  相似文献   

16.
杨妍 《收藏家》2000,(3):26-27
藏地佛教以其特有的密宗传承而称著于世,藏式佛教造像亦以其独具的造型、韵味而为当今的藏家所重。藏传佛教的造像艺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曾深受古印度斯瓦特河符、喀什米尔、东印度帕拉、尼泊尔和汉地雕塑的影响。同时,在与自身文化的融合中,不仅形成了其鲜明的民族特点,地域特点和时代特点,而且依教派的不同,风格上也始终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从清代中后期至民国间,汉地佛教造像已变得彻底的世俗化而罕见精  相似文献   

17.
俞春荣 《丝绸之路》2009,(16):64-65
藏传佛教是印度佛教传人我国藏区后与藏族原有的苯教长期斗争、互相融合后形成的。藏传佛教发端于公元8世纪,到9世纪中叶,朗达玛赞普灭佛兴苯,藏传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走入一个低谷。10世纪后期,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藏传佛教又开始在藏区复兴。11世纪中叶开始,藏传佛教各教派开始出现,到15世纪中叶才全部形成。藏传佛教发展到后期可谓教派林立,主要有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等教派。  相似文献   

18.
19.
藏传佛教从元代传入北京作为国教之后,与以汉族文化为主,融会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老北京文化碰撞,历经了数百年、相互吸收融合,到了清末民国初最终在北京以民俗的形式落地生根,成为北京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王伟 《丝绸之路》2013,(10):36-37
本文通过对擦擦的起源与发展、制作、分类、表现题材和内容、供奉等方面的论述,对藏传佛教雕塑艺术品擦擦的宗教和艺术内蕴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