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掮中 《纵横》2009,(2):56-58
冰心老人离开我们已经10个年头了!缅怀冰心,感恩冰心,几乎成了从“父亲到儿子到孙子”几代人历久弥新、思之情切的“冰心情结”!笔者有幸成为冰心老人晚年的学生,拙著儿童文学《动物王国的战争》一书,就是在冰心老帅指导与鼓励卜完成的。  相似文献   

2.
冰心先生为我们河南的曲剧做了一个很好的广告。1 960年 1月 9日的《北京晚报》 ,有冰心先生的这样一篇文章 :《河南的曲剧》 ,后来收入她的散文集《拾穗小札》 ,现收入《冰心文集》第六卷。“在全国百花齐放的地方剧种之中 ,有一种菊花似的幽雅宜人的 ,是河南的曲剧。”冰心先生在开篇即称赞我们的曲剧。她说 ,1 95 9年 3月 ,她在郑州的一夜 ,听从了一位当地朋友竭力说 ,看了一个“曲剧”的晚会。“果然很好 ,以后凡有曲剧的晚会 ,我都去听。”那夜冰心看的戏中有一出《赶脚》 ,是小型歌舞喜剧 ,演的是现代农村故事。冰心在文中说“对话和…  相似文献   

3.
严农 《文史春秋》2005,(7):64-64
童年时代,我最喜爱的读物便是冰心的《寄小读者》。长大一点了,对冰心的《繁星》等诗歌爱不释手,能一首一首,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一直到进入了大学,冰心仍然是我最敬爱的作家。参加工作了,我床头摆着的第一本书仍然是《冰心选集》。当我得知冰心是民进中央的副主席时,我便热切地申请加入了民进。我是学工的,但由于受冰心的影响很深,我也开始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儿童文学创作。花了数年时间,我写成了自己的第一部童话集——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8月21日,由中国散文学会主办的第五届冰心散文奖颁奖大会在广西北海举行,青海省湟源籍女作家邢秀玲发表于《中国土族》杂志2009年夏季号的散文《草原往事》获得本届冰心散文奖。邢秀玲为青海湟源人,历任湟源县中学教师、青海师范大学校刊编辑、《青海日  相似文献   

5.
[香港中通社2000年11月11日电]香港诗人、作家孙重贵的诗作《大陆漂移》和寓言选集《香港寓言选》於2000年10月在首都北京分别荣获“第八届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及“第十一届冰心儿童图书奖”,出版该书的香港雅苑出版社亦荣获“出版奖”。  相似文献   

6.
1999年2月28日,备受人们尊敬和爱戴的文坛世纪老人冰心.在北京与世长辞。冰心是我国当代文坛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寄小读者》。《小桔灯》、《樱花赞》等脍灸人口的作品,影响了几代读者。谈起她的家庭,也是一个温馨的家,幸福的家。她有1男2女,儿子吴平是一位高级建筑师,北京市建筑装饰设计所所长。大女儿吴冰,系北京外国语大学资深英语教授,大女婿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二女儿吴青,亦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二女婿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语言学专家。冰心的丈夫吴文藻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冰心和吴文藻于1929年结婚。在…  相似文献   

7.
乐水与乐山     
1948年,史学家侯外庐赠给郭沫若先生一颗古玩刻章“公生明,偏生暗”。郭老爱不释手,回赠亲笔一联:“公生明,偏生暗;智乐水,仁乐山”。侯老高兴地说:“这可是处世格言呵。”近读一则“乐水乐山”的争论,才又想起了这桩往事轶闻。冰心的《山中杂记》.抒发了她一贯的爱海情怀。文中有“孩气话”,把山说成是“病牛”,说它臃肿、僵冷。河北大名县的一中学生张官读后,对冰心奶奶“生气了”。他给《青少年日记》杂志发表了自己的日记《冰心奶奶,我爱山》。张官写了大山的壮丽,说大山性格敦厚、憨实,描述大山一年四季时节变化多彩多…  相似文献   

8.
苏雪林是与冰心同期的著名女作家,早在二三十年代,她就以小说《棘心》、散文集《绿天》在文坛崭露头角,时人将她的文字与冰心相提并论,称作“冰雪聪明”。赴台湾后,自1956年起就一直在成功大学中文系任教,在古诗、楚辞、神话方面都有丰硕的建树,是台湾最著名的作家学者。在台湾,其地位犹如冰心在大陆,被视作五四新文学精神的象征。苏雪林非常爱国,1998年曾有以103岁的高龄回故乡、登黄山的豪举。1999年4月21日因败血性休克并发心力衰竭在成功大学附设医院逝世。遗嘱将骨灰送回大陆,葬于苏母墓旁。特撷取苏雪林…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冬,笔者多次采访著名编审(《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常务副馆长周明。他与文坛世纪老人冰心交往40多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采访中,周明深情回忆了冰心一生不改初心"爱的哲学",以及近半个世纪交往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10.
冰心的故事     
冰心的故事,是爱与美的故事。她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的确,人类需要爱。冰心爱祖国爱人民,爱她所从事的文学事业。同时,她也十分珍爱她的家人。冰心的家是一个书香世家,一个教师之家,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的温馨之家。冰心已故丈夫吴文藻先生,是一位鼎鼎大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吴先生早年留学美国,解放后一直担任中央民族学院的教授。1985年病逝。冰心有一男二女。儿子吴平是一位从事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和装横设计的高级建筑师,现为北京市建筑装饰设计所所长、北京市人大代表。在五十年代的政治运动中,他和父亲吴文藻都被错划…  相似文献   

11.
1921年6月,当时还只有21岁的冰心在北京西山写了一篇小散文《可爱的》,投寄《晨报》副刊。编者感到很有诗味,未经作者同意就自作主张将它分行排列发表了。散文分行以后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2.
朱德同志和吴玉章同志在一九四○年九月下旬曾写信给我父亲李根源谈到百团大战的问题。我父亲于一九三八年从西安回到昆明,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不断将《解放月刊》寄给我父亲,这两封信也是从西安寄来的。我父亲在抗日战争三周年纪念日写了《“七七”三年抗战纪念感赋五绝句寄慰前敌将帅诸公》,发表在重庆《大公报》上。朱德同志和吴玉章同志看到了我父亲的诗后,分别和诗五首,与信一并给我父亲。我父亲在编《永昌府文徵》中保存了这些极珍贵的史料。现加注发表。  相似文献   

13.
郭岭松 《百年潮》2001,(3):62-65
1999年2月是中国文坛最为悲哀的日子。短短两个星期之内,萧乾和冰心两位作家先后在北京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两位老人持续了近七十年的友情,在新世纪的门槛上,留下了一长串令人惋惜不已的休止符。1999年1月27日,萧乾喜庆九十华诞,适逢十卷本《萧乾文集》问世。久病中的冰心特意发来贺信,祝贺之余,冰心表示希望能和萧乾“拉着手一起进入新世纪”。上苍似乎过于残酷,不肯再多给两位老人一点时间。2月11日萧乾、2月28日冰心,两人相交七十年,情同姐弟,竟相继撒手人寰!或许这也是上苍在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好的。  相似文献   

14.
史书动态     
正《父亲的声音》内容简介《父亲的声音》为朱家溍先生的女儿朱传荣怀念父亲之作。情真意切、文辞流畅。书中怀念父亲,同时怀念父亲的友朋:马衡、启功、王世襄、吴仲超、倪征燠、那志良、庄尚严、冯华等诸位先生,并由此构成那个时代旧式知识分子的人生写照,十分精  相似文献   

15.
《炎黄春秋》2015,(4):93
贵刊2014年第9期上发表了我父亲起草、本人整理的《柴山保往事》(简称《柴》文)。2015年第1期发表了夏宇立先生批评《柴》文的《柴山保往事之谬》(简称"夏文"),现回答如下:一、"夏文"3次提到作者父亲入伙易本应民团,说作者在易本应部中一干就是5年。这是对《柴文》的误读。《柴》文没有说父亲曾经入伙易本应民团。父亲逃难离家后是靠3个不到14岁的孩子养活的,1931年九月初二病死于荒郊野外。成为孤儿的三兄弟在易本应民团那里只混了几个月就  相似文献   

16.
葛许国 《古今谈》2005,(3):42-43
看了浙江省文史馆编纂的《古今谈》杂志刊载的两篇文章:《陈仪在浙江的三次任职》、《陈仪之死》,心里有很多感触。1948年,陈仪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时,任命其亲信,北京大学政治系毕业的李铭本为省政府主任秘书(相当于秘书长)。而我父亲葛一训当时任省政府办公室机要秘书,直接在李铭本指导下工作。李铭本的父亲与我祖父是很亲密的朋友,因此李铭本和我父亲葛一训也成为世交和知己。当时李铭本和我父亲都亲密地以兄弟相称,李铭本是大哥,父亲是小弟。  相似文献   

17.
守望青春     
冰心曾在她的《关于幸福》中说过:“我们不能说幸福是什么,我只能说她像什么。”但我却敢大胆地说:“青春,就是幸福!”  相似文献   

18.
当父亲大学毕业后开始辨古史时,对于《尚书》中《尧典》、《禹贡》两篇特别注意,因为这两篇一记制度,一记地理,可谓古史料里的重心。1931年下半年,父亲欲研究上古史中的“王制考”,便作《<尧典>著作时代考》。新学年开学时,就在燕大、北大二校开了“尚书研究”课,首先讲《尧典》。父亲在所编讲义中认为《尧典》的十二州是缘于汉武帝时的制度,燕大研究院学生谭其骧(季龙)对此有不同意见,二人展开了讨论。父亲对谭氏的意见既有赞同者,也有反对者。他将讨论的往返书信编入讲义,印发给同学,并加按语说:“现在经过这样的辩论之后…  相似文献   

19.
正1957年,我出生于重庆。那时,我父亲在重庆航道区工作,母亲在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工作,住在朝天门水巷子。我从小就喜欢画画,还记得我用粉笔在家里的木地板上画画,父亲说,最早是他教的。1964年上小学之前,父亲调到武汉工作,家也就迁到了汉口民生路长航宿舍。从上小学起我就痴迷连环画,对刘继卣的《鸡毛信》《大闹天宫》《东郭先生》,贺友直的《山乡巨变》《李双双》等等,爱不释手,我自己  相似文献   

20.
<正>父亲周翼南离开我们一周年了,但并不觉得他离开得很久。因为有父亲的文与画相伴,我一直以为他只是远行了——在浩瀚的宇宙中,不再有时空的束缚,如他一生潇洒脱俗的性情,如他那枚方印“随心所欲”。父亲远行后,我陆陆续续整理他的文稿画作、笔记书信。古人有云“文人相轻”,父亲却在文艺界有着众多师友,他用他真挚质朴的笔,记录着同时代文学家、艺术家等师友的深情厚谊,虽非生死之交,却可以说肝胆相照。这些文章,收录在他的《画外谈画》《书房画室》《秋菊集》《手相》等散文集中。在父亲的文字里穿行,追随着他的足迹,我读懂了父亲,读懂了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