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慧荣 《神州》2013,(23):151-151
语言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沟通工具,没有语言我们将无法正常的交流。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需要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媒介。但是在语言中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现象,有主观的不平等,纯语言的不平等以及交际的不平等。主观不平等,它涉及到的是人们对彼此语言的主观看法。纯语言不平等是指由于语言使用反映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产生的不平等。交际的不平等指如何使用语言去进行有效地交际。本文根据语言学家赫德森对语言不平等的分类,将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语言中的不平等现象,并通过举例来说明这一现象,希望能够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沟通工具,没有语言我们将无法正常的交流.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需要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媒介.但是在语言中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现象,有主观的不平等,纯语言的不平等以及交际的不平等.主观不平等,它涉及到的是人们对彼此语言的主观看法.纯语言不平等是指由于语言使用反映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产生的不平等.交际的不平等指如何使用语言去进行有效地交际.本文根据语言学家赫德森对语言不平等的分类,将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语言中的不平等现象,并通过举例来说明这一现象,希望能够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郭静 《丝绸之路》2010,(6):50-51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化。本文从英语语言中的一些特性解读了英国人自尊自信、互尊互让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通过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以期能全面地了解英语文化,消除文化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领导了中国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使中国在积贫积弱、饱受帝国主义列强蹂躏的困境中,迈进了现代国家的门槛,走上国家民族的整合之路。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孙中山的民族观经历了从建立单一民族国家到多民族国家的转变,这个过程曲折而艰辛。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者如何从"驱除鞑虏"和"仇满"的狭隘的种族主义逐渐演变成为倡导民族平等的"五族共和"的民族主义思想,本文从历史学的角度阐述其思想变化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5.
张旭鹏 《历史研究》2020,(1):155-173
全球史旨在超越民族国家叙事,但对某些非西方国家,尤其是那些有着悠久史学传统的国家来说,民族叙事依然有其价值。具体到中国的语境中,民族国家依然是历史编纂得以展开的重要框架,全球史的目标因而不是超越或消解民族国家,而是在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内重塑对民族国家的理解。全球史与民族叙事的这种辩证关系,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全球史提供了可能。它要求中国历史学家在立足本国历史的基础上,对中国作出新的理解和认知,认识到中国不仅是内部诸种力量协作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国际性乃至全球性因素合力形塑的产物。这种在民族叙事内部而不是之外发展出来的对于自我和世界的认识,将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全球史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前提,也是中国史学对于全球史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正>英语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Holmes(1997)指出,英语已经成为"一种被多语言社团中不同语言群体作为经常性交际工具的语言",一种全球的通用语。随着英语学习的不断升温,母语为英语的外籍教师(以下简称外  相似文献   

7.
余伟民 《史学集刊》2013,(1):112-117,121
20世纪的世界体系经历了从"解构"到"局部重构"、再到"全面重构"的历史过程。冷战处于世界体系的"局部重构"阶段。这种特殊的国际关系形态既反映了世界体系结构的内在矛盾,也反映了世界体系与国际体系的张力与互动。冷战史表达的结构性矛盾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利益竞争和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之争,更具实质性的是两种对抗性社会制度及其指导性意识形态的斗争。冷战后的历史运动表明,冷战终结并非人类社会在发展道路选择上的最后结果。后冷战时代世界体系结构性矛盾的升级和深化使国际社会面临诸多现实的挑战和风险。由于世界体系层面全球治理机制的滞后,缺乏公共产品支撑的国际体系面临失范的风险,后冷战时代的世界正呈现出难以把握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英语从一个小语种发展为全球主导语言的过程值得我们深思。面对英语全球化的趋势,"语言帝国主义"(Phillipson,1992)说法的提出引发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关注语言对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面对21世纪新一轮全球化的文化扩张,了解英语全球化的语言帝国主义特性,以理性的认知参与全球化事务,以自觉的意识保存民族语言与文化,符合全人类文化多元发展的历史规律,也符合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传统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9.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其民族关系经历了从激烈冲突到相对稳定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起着关键性作用。美国民族政策的核心是各民族成员享有宪法规定的平等的个人权利;任何种族、民族的群体不能要求特殊权利(印第安人除外);各民族文化可以在统一的美利坚国家认同下得到保护,但各民族成员对其权利的要求不能违背构建美国公民国家的目标。由于美国民族问题的形成历史与人口构成所具有的特殊性,对美国的民族政策应先重于研究、分析,后慎于借鉴。  相似文献   

10.
1815年前,近代欧洲曾经出现过四次争夺大陆霸权的企图,但都无一例外地遭到失败,其主要原因在于近代欧洲民族主权国家的兴起和欧洲均势国际体系的形成。欧洲均势的建立和维持,则主要赖于欧洲侧翼强大的海权国家的存在及其发挥的巨大作用。海权国家通过其大陆联盟战略维持欧洲均势的同时,逐渐在海洋建立并巩固了其优势,海洋霸权由此形成。因此,海洋国家在建立霸权方面比大陆国家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白寿彝先生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武尚清民族与民族学研究是白寿彝先生学术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原理运用到中国民族历史实际的研究,对我国的民族科学、民族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我国平等友好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建...  相似文献   

12.
<正>以笔者之见,所谓"全球史",就是对于世界历史发展和演进的一种主观认知和解释模式,即对客观存在的世界历史演进体系进行全球视角下的探究和阐释。换言之,在全球史视角下,人们突破了传统的以国家和民族历史为审视视角的世界历史释读框架,将认知重点从个体的、局部的各民族和各国的纵向演进历史,转向整体的、以横向互动和交流为着眼点的跨国家、跨民族乃至跨地区的历史。因此,从根本上说,"全球史"转向并不涉及世界历史的客观发展进程问题,或者说,基于"全球史"的主观探究和  相似文献   

13.
正跨文化交际的含义是非本族语者和本族语者之间的交流,也就是指在文化背景和语言上有区别的人之间相互的交流。因为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习外语时就必然会触及到文化层次的学习。学习英语也应该理解和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这就是一种跨文化交流。一、基于跨文化的视角分析中专英语阅读课教学内容在中专的英语阅读教材中有很多中西方文化的课文,其中的一篇课文就是比较中西方的礼貌礼节。民族文化较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礼节和礼貌,其能够帮助我们熟悉某  相似文献   

14.
英国保守党政府的“有形帝国”政策(1874—188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 《史学月刊》2000,(6):108-113
1874—1880年英国保守党政府执政期间,为提高英国国际地位,提出了建立“有形帝国”的政策。这一政策的理论基础是迪尔克的种族帝国思想,现实动因则是随着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大英帝国的霸权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实践方面看,重建“有形帝国”政策主要表现在保卫并扩大帝国的版图,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英国与欧洲大陆各国竞争的实力,力挽大英帝国霸权的颓势。  相似文献   

15.
英语中性别歧视的表现及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英语中的性别歧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是对社会传统和文化反映。本文将从词法、语序、用词与称谓、语义等方面揭示英语中歧视女性的现象并探索其根源。  相似文献   

16.
清初,鄂伦春族在传统的氏族型社会福利之外出现了新生的政府型社会福利。历经民国、伪满到新中国建国初期,氏族型社会福利制度在国家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终结,政府型社会福利逐渐壮大并最终取而代之。同时,政府型社会福利也从清初的"统治利用型",经过民国的"平等扶助型"萌芽与伪满时期的被废除,于新中国建国初期转换为"平等扶助型"的社会福利制度。  相似文献   

17.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中华民族"观念经历过从汉族的代称到汉族与汉化民族的统称再到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称谓的演变。从1922年7月第一次使用"中华民族"观念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中共所讲的"中华民族"在多数情况下指的是"汉族"。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38年8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共讲的"中华民族"是汉族与汉化民族的统称,其代表作是杨松的《论民族》一文。1938年9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其"中华民族"观念的演变和民族政策的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中华民族的论述,则标志着中共"中华民族"观念的最终形成。中共"中华民族"观念的基本内涵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称谓,"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一律平等。  相似文献   

18.
沃勒斯坦的“霸权”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 1 930—  )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代表人物 ,世界体系理论的开拓者和创始人。“霸权”论是其世界体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沃勒斯坦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角度 ,详细探讨了霸权的涵义和实质、霸权的模式和兴衰、霸权国家的相互比较及共同特点、国家机器在霸权进程中的作用等诸多问题 ,进而认为“霸权……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历史发展中扮演了意义重大的角色”①。认真解读沃勒斯坦的“霸权”论 ,对于全面把握霸权的真实本质 ,探寻霸权分析的有效途径 ,透视霸权的政策目的 ,揭示霸权的兴衰缘由等 ,均具有重…  相似文献   

19.
土司地区的国家认同与其他民族地区的情况不尽相同,有其自身的特点。土司制度的推行,成为土司地区国家认同的有利条件,它使长期游离于多民族大家庭之外,身处"化外"之区的民族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体系内,进入到多民族大家庭之中。土司地区国家认同的实质则是这些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进程,与这一进程同步的是土司地区的进步与发展。土司地区国家认同的基础是文化认同;认同的方式是中央王朝与土司地区的双向选择,互相认同;认同的过程是渐进式的,从自在到自觉,从模糊到清晰。土司制度推行时期,土司地区的国家认同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相似文献   

20.
贾绍凤 《人文地理》1999,14(1):37-41
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以经济为主题、以和平合作为主调。相应的地缘关系理论也应作如下调整:从"争夺霸权"向"寻求合作"的目标转换、从地缘政治向地缘经济的主题转换、从地理位置向科技人才的解释因子转换、从欧洲中心论向全球一体化的空间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