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龙的传人卫统一 在我国茫茫的东海上有一座美丽的岛屿,它就是我们的宝岛——台湾。自古以来,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就一直与大陆密切联系在一起。早在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对台湾行使管辖权,当时的台湾叫夷洲。公元230年,三国东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以后,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更加密切,南宋时澎湖隶属福建路晋江县。元朝在澎湖设立了专门机构——巡检司,  相似文献   

2.
施琅进军澎湖几个问题的考订施伟青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师渡海东征,进攻澎湖取得胜利,接着又趁有利之机招抚台湾郑氏集团,使台湾不战而下,实现了台湾与大陆的和平统一。可以说,澎湖大捷为施琅开展富有成效的招抚工作奠定了基础。因此...  相似文献   

3.
清代,台湾纂修的志书达数十部以上,这些志书较全面地记录了台湾社会变迁历史,志书中的人物、职官等部分记载了众多大陆官员在台湾开发过程中的贡献。本仅以河南籍官员在台活动为例,证明台湾的开发与大陆各地人民密切相关,从而再次证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1958年8月23日,福建前线万炮齐轰,国民党盘踞的金门岛倾刻间笼罩在火光烟尘之中。炮击金门,是中共中央在台湾问题上处理对外关系的一个重大决策,是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既支援了中东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又对争取台湾当局发展两岸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炮击金门背景复杂意义大1949年,蒋介石逃离大陆后,占据了台湾地区:一是紧靠大陆的金门和马祖等沿海岛屿,一是远离大陆的台湾岛和澎湖列岛。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同时悍然以武力侵占台湾,使原属中国内政的台湾问题复杂化了。由于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党和国家不可能…  相似文献   

5.
台湾是我国东南一个美丽富饶的宝岛。自古以来它就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十二世纪南宋时,澎湖已隶属于福建晋江县,成为中国行政区的一部分。十三世纪中叶,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台湾等岛屿,隶属于泉州路的同安县。从此,台湾正式列入我国版图。明代以来,台湾、澎湖已成为我国东南的海防要地。1624年,欧洲的殖民国家荷兰开始侵入台湾,我国领土台湾从此沦入外国侵略者之手,荷兰在台湾建立野蛮的殖民统治,使台湾人民长期受尽了苦难。一直到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才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大陆与台湾就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明清时期,大陆人稠地少,为生活所迫的大陆东南沿海人民,冲破千难万险入垦台湾,使台湾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本文从清政府的禁渡政策、台湾的自然环境等方面分析了清朝时期不利大陆移民开发台湾的诸多因素,以从侧面来反映大陆移民开发台湾的艰辛与困苦和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7.
论闽台文化传统的共同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曾经属于福建行政区域管辖。宋赵汝适《诸番记》载:宋时,澎湖台湾就“隶福建路泉州府晋江县”。元代,中央政府在澎湖置巡检司,届福建行省泉州路同安县,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明代因之。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设立台湾府,置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属福建省。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与福建分治,但仍称“福建台湾省”。台湾士子仍要来福州参加乡试。台湾宝岛,主要是靠闽人开发的,宋元时代就有闽人去台,明末郑成功以后,大批闽人开发台湾。自清  相似文献   

8.
福建与台湾两地早在汉代就开始了交往,但是却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唐中叶以后,随着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台湾的交流逐渐密切起来。到了宋元时期,福建人民移居澎湖,从事开发,由此以澎湖为桥梁,闽台两地各种形式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从而揭开了闽台关系史上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9.
<正>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三国孙吴时,大陆人民已成批移居台、澎。元代在泉州同安设澎湖巡检司;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一台湾后,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据清乾隆间鲁鼎梅、王必昌纂修《台湾县志》所记,朱熹当年登临福州鼓山,曾占地脉并留下预言"龙渡海矣,五百年后,海外当开大郡。"志书编者认为"今台入版图,适符其数。"1也就是说,朱熹在五百年前,已经预见到海峡之东将有"大郡"崛起,这种说法,是否妥当,在此且  相似文献   

10.
丁云飞 《神州》2012,(17):193-193
1895年,决定中日两国国运的甲午中日战争落幕。中国战败。4月17日,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噩耗传出,犹如晴天霹雳,全国上下群情激愤,痛斥卖国贼,反对割地求和。噩迅传到台湾,台湾人民无不义愤填膺,奔走相告,台湾人民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失台。台湾人民展开的积极顽强的抵抗,终究寡不敌众,日军也在付出惨痛代价后占领了台湾。然而台湾人民并没有屈服,继续坚持斗争.  相似文献   

11.
邱树森 《史学月刊》2003,(5):112-120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通过我国三代蒙元史专家的努力,取得了许多成绩。其中最主要的是唯物史占了主导地位,元朝不再被看成“漆黑一团”,现在普遍认为元朝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朝代,在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独特的贡献;同时,研究者发掘了许多新史料,使元史研究向纵深发展。今后的元史研究任重而道远,在史料整理、区域和专题研究、民族研究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12.
回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唐宋时期 ,来自大食、波斯的回族先民定居中国 ,频繁往来于中国和阿拉伯之间 ,为古代东西方政治、经济及技术与文化的广泛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陈是元末明初一位颇有影响的史家 ,其学既有家学渊源 ,也承诸黄震之学。他有多种史学作品传世 ,而《通鉴续编》为其代表作。陈史学集中反映了在史学日趋理学化情况下儒家学者们的治史旨趣。对陈史学作深入研究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元明时期史学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4.
元初的宋遗民与金遗民之间存在着差异,其原因可从夷夏观念的不同、君臣大义的强弱、对蒙元统治方式适应性的不同等方面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前看来,西游学界主要从中原文化中探寻《西游记》故事的演变过程,少有学者从民族的视角去审视藏文化与《西游记》的关系。殊不知,西游学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在《西游记》故事获得重大发展的元代及明代前中期,正是藏文化,特别是藏传佛教大量传入中原时期。从《西游记》《金瓶梅》等明代小说中出现的藏传佛教元素,足可证明,西藏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元明时期内地的文学创作。近年来,随着西游学研究视野的拓宽,以及大量藏学文献的汉译,为深入研究西藏文化与《西游记》关系,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经世大典》是元代编纂的一部政书,由于原书早已散佚,学界对该书史料来源的分析探讨鲜有涉及。就现存佚文分析,该书史料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中央政府部门档案公文、元人著作、大臣献书、口头文献、前朝文献五类。  相似文献   

17.
大道教爲盛行於金元兩代的一支新道教,本文對北京地區三通碑文作了研究,其中兩通涉及真大道(天寶宫系),一通涉及正一大道(玉虚觀系)。本文得出以下結論:真大道五祖酈希誠應爲三祖張信真弟子,他出任真大道掌教的確切時間爲甲申年,即1224年。在真大道十二祖(或作九祖)張清志之後,還有一位可稱爲十三祖(或作十祖)的"體道葆和妙應真人酈宗師"。正一大道到元末則已傳至十一祖"真人張公"。那種認爲大道兩派在元代合并乃至最後并入全真教的觀點,是没有文獻依據的。  相似文献   

18.
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编纂的《直隶河渠书》是一部记载乾隆中期以前直隶河道事宜的重要志书,但未能成书。因段玉裁等人认为嘉庆十三年王履泰进献朝廷的《畿辅安澜志》乃是攘窃自《直隶河渠书》,由此引发了一桩学术公案,多位学者参与其中。目前唯一可见的《直隶河渠书》稿本是现存于台北的戴震藏本。这部稿本只经过部分删定,体例不一,卷目混乱,前辈学者对其记载也多有不同。戴震去世后,根据史料记载,可以基本梳理书稿的流传情况。而其他本子的情况,也可根据史料记载作出推断。  相似文献   

19.
祖国大陆与台湾的历史关系可追溯到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旧石器时代,从对闽台鹿角化石的考古研究,发现4万年前台湾海峡已有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而闽南东山岛就是古代连接两岸的一个桥梁。  相似文献   

20.
驳章学诚“戴震不解史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道彬 《安徽史学》2012,(2):115-121
戴震与章学诚是清代乾嘉学术的两座高峰,戴氏以典籍考证著名于世,章氏以史学理论自矜于时,二者学术路径不同,旨趣有别。而章氏以"戴君不解史学"攻击考证学派,引出了一个令后人长期争议的话题。通过对戴震著述的全面探讨可以考见,戴氏不惟甚解史学义例,而且在方志、家谱及史料考证方面成就颇多,在清代历史考证学领域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