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说世情     
《环球人物》2012,(29):36-41
美国·东海岸风雨中的美国10月28日晚,超强飓风"桑迪"携带强风、洪水和强降雪登陆美国。截至11月1日,这场灾难已造成美国至少72人死亡,数百万户停电,带来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之巨。有分析人士认为,"桑迪"将是美国历史上最昂贵的一场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2.
麦凯伊被誉为"美国体育电视之父"、"美国体育电视的面孔"。观众近乎狂热地喜欢他,连挑剔的同行也赞美他,"他几乎是唯一一个有诗人气质的主持人。"  相似文献   

3.
美国女性中产阶级是19世纪末新旧中产阶级交替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以性别为标识的"白领职业"群体,其社会地位在二战后明显提升,并逐渐显现出如下特点:其一,在经济地位、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与新中产阶级有一些相似之处;其二,职业趋向开始向知识和技术含量较高、薪水和收入不菲的"白领职业"攀升,成为美国一个新起的、且相对具有职业竞争力的社会群体;其三,参政议政的政治兴趣颇为浓厚,与美国中产阶级传统上"冷漠"和"保守"的政治态度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友衡 《文史天地》2011,(1):70-74
用一句套话:主观的努力与客观环境和谐,方能造就出这样杰出的女政治家。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女市长陈李婉若是颇有名望的美籍华人女政治家。作为美国华裔妇女参政率先取得突破的代表人物之一,她不仅在美国州及市一级政府机构内屡任要职,还曾出任福特、卡特、里根、克林顿四任总统的政府高级顾问,并担任美国华人组织"百人会"会长。由于其超群的才华和表现,曾被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褒奖为"具有东方文化教养的美国政坛魅力女神"。  相似文献   

5.
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被称作是美国数十年来最重要的一次。谁有资格成为美国下一任总统呢?政治家的"领导才能",是一个参选人能否最终赢得大选的关键因素。从当前美国主要总统竞选人的优点和缺点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他们拥有怎样的领导才能。民主党阵营:戈尔盯梢希拉里·克林顿美国人就希拉里参选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她既有最激励人心的"优点",同时也有最令人诟病的"缺点"。她的最大资本是其丈夫、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的"遗产"——后者是近年来美国人心目中最自然的政治家。希拉里目前在民主党内稳居领先地位,获得党内提名似已成定  相似文献   

6.
冯琳 《近代史研究》2019,(2):128-140
朝鲜战争前后,中国局势及东亚局势剧变使台湾问题成为美国政府远东政策的一个焦点。当国民党败局已定,美国考虑将台湾与大陆剥离,由联合国"托管"台湾。在讨论具体方案和可行性之后,美国对台湾有过短暂的疏离态度。但远东局势的剧变使其很快改变对台政策,不再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在此基调下,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和活动。因对"托管"台湾的后果和效用有疑虑,且难以在盟友间取得最大一致,美国决定以"中立化"原则取代"托管"等实际的行动。然而,因台湾地位被美国人为地制造成问题,"托管"台湾的议论未能止息。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集大成者、美国民主的象征。其民主思想博大精深,在美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其民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分区"制度的构想也同样包含有丰富的内涵:"分区"既是公共教育体系中初等教育管理和实施的"学区";更是地方自治、人民直接参与地方共同体政治生活的"小型共和政体";还是服务于"小型共和政体"政治生活的物资保障基层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每到辞旧迎新的时刻,总会有各种形式的"最佳"或者"最差"评比。近日,美国《福布斯》杂志评出了"2013年最应该下课的三位CEO",分别是美国超威半导体公司(英文缩写AMD)总裁兼CEO罗里.里德、微软公司CEO史蒂夫.鲍尔默、团购网站Groupon的CEO安德鲁.梅森。文章认为,  相似文献   

9.
中美两国很多学者将1787年美国制宪视为一种"奇迹"。最近几年,美国制宪"奇迹"话语再次升温。不过,很多因袭此种"奇迹"话语的(中国)学者和读者,并没有留意到话语背后的浓烈宗教色彩和强烈现实需要。美国制宪"奇迹"话语的首创者正是当年参与制宪活动的几位重要人物,他们希望利用"奇迹"话语策略,促使各州尽快批准新宪法。在此基础之上,美国人采取四种常用手法——神化制宪参与者,夸大制宪会议分歧,夸赞宪法设计完美巧妙、值得崇拜,认定宪法契合美国民族性格、能够长久存续,十分巧妙地构建出美国制宪"奇迹"话语。但若详加剖析,即可发现上述四种手法均有不甚圆满之处,制宪"奇迹"话语可谓一种神话。我们应在洞悉美国制宪"奇迹"话语构建手法的基础之上,批判地理解美国制宪的历史过程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无数支话筒伸到迈克·麦康奈尔面前,闪光灯亮成一片。"局长先生,国家情报局到底窃听了多少美国人的电话?"面对穷追不合的媒体,这位上任仅几个月的美国第二任国家情报局局长神情自若:"受到监听的外国人数以千计,但美国人不超过100人……如果一名恐怖分子打电话到美国,接电话的是另一名恐怖分子,我认为美国民众会希望我们监听的,即使有美国人牵涉其中。"尽管不少美国人对这一解释颇有微辞,但麦康奈尔决意继续"偷听"下去——这可是这位"美国头号窃听器"最擅长的。  相似文献   

11.
来信     
智库就是巧实力对于美国智库,似乎难有一个精准的定义,但人们早就对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布鲁金斯学会、福特基金会、大西洋学会等耳熟能详。它们早已或仍在影响着美国历届政府的决策思维,不仅是退役官员的"旋转门",也是政治精英的"孵化器",可谓从政者的"黄埔军校"。对美  相似文献   

12.
今年,美国政坛的"性"新闻很多。日前,华盛顿特区的头号老鸨、人称"华盛顿夫人"的帕尔弗里,在网上公开所有嫖客的电话号码和电话记录,其中不乏白宫官员和华盛顿政治圈中的头面人物。据说,涉及人士有克林顿任总统时的顾问、布什政府请的经济学家、公司老总、政治说客、军界官员,"黑名单"上的人多达10000多名,若其身份完全曝光,必将引起"美国政坛史上的最大性丑闻"。美国副国务卿托拜厄  相似文献   

13.
自5月20日起,台湾将进入"马英九时代"。马英九"主政"对未来海峡两岸关系、美中关系、美台关系的影响及三方关系的走向,成为华盛顿"为数众多的中国或台湾问题专家关注的核心"。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美国几位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看看美国如何看待马英九上台。  相似文献   

14.
正波士顿位于美国东北部,是英国人在北美大陆最早建立的殖民地城市之一,历史悠久,美国历史上的很多"第一次"都发生在这里,比如1773年12月16日发生波士顿倾茶事件,引发了美国的独立运动;这里有美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教育机构——哈佛大学;当然,还有地道的美食。在波士顿市中心,有一家屹立188  相似文献   

15.
"9·11事件"以来,特别是美国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之后,美国政界和学界关于美国是否是"帝国"的争论再起。参与争论的人群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流派,他们围绕以下三个核心问题展开广泛争论:"美利坚帝国"的界定、"美利坚帝国"存在的基础、"美利坚帝国"的成本与收益的计算。毫无疑问,从军事和经济势力上看,美国是个无与伦比的"帝国"。然而,当今的"美利坚帝国"与19世纪和20世纪欧洲殖民帝国相比,拥有完全不同的物质基础、文化观念和思想体系。在研究"美利坚帝国"这一课题时,除了要关注美国硬实力、软实力方面的优势,更有必要研究和构建一个与"美利坚帝国"影响力微观基础相关的理论框架,通过多种案例的比较研究,来考察"美利坚帝国"在不同环境与条件下产生的具体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王斋 《文史月刊》2010,(4):78-79
<正>世界上有一些城镇,因为地理位置,当地风俗、习惯、爱好、法律等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气质。1多时镇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小镇叫"圣诞老人镇"。由于它正好跨越美国两大时区,当地的市政厅、学校、邮  相似文献   

17.
美国当代有两次所谓"伊拉克门"丑闻:一次发生在海湾战前,以美国纵容伊拉克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借以改善美伊关系为特征;另一次又称"情报门",发生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以美国政府夸大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胁度和紧迫性,为发动伊战寻求借口为特征。两次"伊拉克门"特征迥异,却都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紧密相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成为美国处理对伊关系、制定对伊政策的核心因素。两次"伊拉克门"期间,随着国际环境以及战略重心的改变,美国的伊拉克政策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美国对伊外交政策的务实主义本质在两次"伊拉克门"丑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文物》1960,(3)
美国劫夺我国在台湾的古代珍贵文物的阴谋,最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美国国务院2月12日在华盛顿发表声明,竟说美国和蒋介石集团已经达成所谓"协议",准备把我国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解放前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在台湾的大批珍贵文物运往美国.美国国务院的声明表明,有关这批古物由台湾运往美国"展览"的所谓"合同",已经在2月12日由蒋介石集团驻美"大使"叶公超和美国国立美术馆秘书凯恩斯非法草签.  相似文献   

19.
正"如果你想在华盛顿有朋友,那就养只狗吧。"这句话出自美国第33任总统杜鲁门之口。估计很多支持者或反对派听到这句话后会面有羞色,毕竟政治里包含了太多的欺骗、功利,论到忠诚,似乎也只有狗了。而事实上美国现有的45任总统中,除了极少数几人之外,基本都是"爱狗狂魔"。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是养狗最多的总统,他带进白宫的狗有7只之多,在庄园里还养着  相似文献   

20.
里根总统时期美国大力向拉美输出所谓"民主",从国际背景分析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顺应世界和拉美兴起的民主浪潮,力图在拉美形势变化下仍保持重要的影响,维护美国的根本利益;二是把输出"民主"作为反共产主义的手段,里根政府认为反共就是民主的,用促进"民主"来实现国家利益;三是80年代中期美苏争霸的降温,使得美国可以更有精力在拉美进行争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