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立秋     
《风景名胜》2014,(8):12-12
每年的8.8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2014年立秋为农历七十二,公历8月7日。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日对农业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的说法。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  相似文献   

2.
<正>"立秋"咬秋"立秋之日凉风至",应该是节气"立秋"带来的好讯息。前为"大暑",后为"处暑",作为夏秋之间的过渡,立秋依然"暑"相逼,随时窜出的"秋老虎"厉害着!因而,中医学认为,立秋之后相当一段时日,属较难调理的"长夏",体虚者要"焐秋",脾胃虚弱者可能还会"苦夏"。"立,始也。""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不管怎么说,立秋预示暑转向凉,生长趋向成熟与收获。元吴  相似文献   

3.
处暑     
《风景名胜》2014,(8):13-13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时为立秋,2014年处暑为农历七月廿八,公历8月23日。处署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所以有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然秋季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处暑期间,气候逐渐干燥,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少摄取辛辣食物,多增加隐性食物,如苹果、梨、葡萄之类滋阴的水果。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芹莱、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适当的煮些绿豆汤也是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民间美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发展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启亮 《神州》2012,(14):197-197
民间美术是最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直接引导人们的审美观和认知感。造型是民间美术的基本手段,它也是最重要的特征。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必须做到"形神兼备",人们在直观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同时获得视觉上的享受。  相似文献   

5.
周东海 《民俗研究》2002,(3):143-149
过春节贴门神画,是我国民众世代相传、沿袭至今的风俗。老人们爱说:“有鱼有肉不像年,贴上门神才过年。”可见门神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它成了年节的象征。尽管人们如此看重门神画,然而却很少有人去谈论现在贴的门神画与过去贴的门神画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6.
草木与节气     
纪红 《贵阳文史》2013,(5):82-85
一叶知秋 相传梧桐是灵树,能知时知令。清《花镜》言:“此木能知岁时,清明后桐始华。立秋地,至期一叶先坠,故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之句。”宋代立秋日,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即高声奏日“秋来了”,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  相似文献   

7.
立秋     
每年8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节气,今年立秋为8月7日。养生有道立秋的气候由热转凉,昼夜温差增大,经过一个炎热夏天的消耗,身体也会有些虚弱,在起居上宜早卧早起,增加夜里的睡眠时间,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早起时,在床上放松四肢,闭目养神一会  相似文献   

8.
<正>2020年8月7日是个标志性的日子,东去的长江水在人们长久的期盼中,退出了27.30米的警戒水位;24节气中的"立秋"如期而至。夏天成为回忆,酷热仍然持续。防汛抗洪这件大事,终于可以让人们松口气了,虽然没有接到调低防汛应急响应级别的正式通知。从2016年12月开始,我联系江岸区  相似文献   

9.
音乐电影书     
《世界》2013,(6):216-216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耳熟能详的节气歌配上本书中描绘的台湾人在24个节气中享用的美食,不得不感叹最好的味觉原来是人睛味,而平凡的食物往往才是不平凡的源泉。  相似文献   

10.
正四季是一年中春、夏、秋、冬四时的总称,在我国,四季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民间标准:我国古代以立春为春季开始,立夏为夏季开始,立秋为秋季开始,立冬为冬季开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季,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季,并把各季的三  相似文献   

11.
小暑     
JNTO 《风景名胜》2014,(7):12-12
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2014年小署为农历六月十一,公历七月七日。小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1个节气,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相似文献   

12.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民和三川土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俗.在什么节日、什么节气吃什么饭菜都很有讲究,甚至连婚丧嫁娶也有不同特色的饮食习俗,种类繁多.其中油搅团(卓阔)是三川土族群众老少咸宜的一种散状面食.它的做法是在沸水中按适当比例加入菜籽油、面粉和食盐花椒等作料,然后用擀面杖搅匀.成金黄色散粒状再出锅,摊在案板上晾几分钟即可食用.  相似文献   

13.
<正>"天人合一",节气为农历特色,也是乡土中国、农耕社会的文化命脉。时代在变迁,记忆在磨灭,而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所携带的乡韵,始终流转并萦绕。农历重农事,重节气。而节气与气候、物候,与节日、习俗紧密关联,它是传统生活的文化指南,具有中国人特有的"气节"。2016年底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间每逢春节,人们都喜欢写一些吉祥的字,贴在门上、梁上或柱上,预示诸事顺遂,称心如意。这些吉祥的字中,“福”字是写得最多的。也有假借“福”到了的口彩,有意将“福”字倒贴,取其吉利。“福”贴倒了,就是“福”临家门,到了的意思。民间为何爱贴福字,如何...  相似文献   

15.
大寒     
每年1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交"大寒"节气,今年大寒为1月20日。养生有道俗话说:"大寒大寒,防风御寒",在"大寒"时节要注意防风防寒。衣着要随着气温的变化随时增减,比如:在出门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添加外套,并戴上口罩、帽子和围巾等。有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大寒"节气应尽量避免在早晨和傍晚出门。  相似文献   

16.
在永济市最南端的首阳山上,有一个长旺村。这里除了有伯夷、叔齐饿死遗址而驰名外,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民间风俗:每年春节,不论是大雪铺地,还是寒风刺骨,青年小伙子们总要裸胸露背,背冰一块,敲锣打鼓,游街串巷,显示雄风。民间把这种活动叫做“亮膘”。 长旺村的村民为什么每年要背冰“亮膘”呢?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  相似文献   

17.
热词     
《南方人物周刊》2011,(31):18-18
税感时代 近来,随着月饼税、房产加名税接连进入公众的视野,关于税的问题屡屡成为焦点,有媒体称,我国已进入"税感时代"。所谓税感,简单说就是人们对税收的敏感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18.
上海好友跟我说:"我们小时候,爸妈每星期都会带我们去吃一次西餐,非常普通,现在吃西餐,却成了必须正经八百的一件事。"我们走在百乐门前的万航渡路,街上到处都看得到老外,路边的连锁糕点店里有一半是白人。居民小区里也有各式白人黑人进出,就连楼下的重庆鸡公煲,大半夜里也坐着两三桌外国人。这种上海,我不知道对我的朋友意味着什么。她的小时候,也不过是二十几年前。生于1962年的新井一二三在书里写  相似文献   

19.
花季之痛     
黄海霞 《神州》2010,(7):41-44
人们把青春年少时期称为"花季"。它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妙、最烂漫、也最捉摸不定的时期:有欢乐也有忧愁,有所得也有失落,有甜蜜也有痛苦……那些过早碰撞出性爱火花的"花季"少年,那些偷尝"禁果"而不得不面对"花季之痛"的大、中学生,她(他)们的痛与无知联系在一起。面对"花季之痛",家长应当做些什么?有关部门应当做些什么?社会又应当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20.
《湖南文史》2014,(7):34-35
旧时有不少小食品,与茶沾不上边,但是因为人们对茶叶的喜爱,也以"茶"称谓它们,从而产生不少不是茶的"茶"。北方有一种炒面粥叫作"面茶"。《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写到尤氏洗漱后,与李纨、薛宝钗一起吃"面茶",吃得津津有味。据记载,这种"面茶"制作非常简单,就是把面粉温火炒熟,然后用开水调和,加盐或加糖后拌成稠粥状,就是"面茶"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