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阳来仙阁,位于市东北郊的东风镇麦穰寨,距城中心区约18公里。麦穰寨前有由南明河与龙洞河交汇而成的大长河(又名大塘河)潆绕。其上有九眼桥,因涨水冲毁,后又建三硐桥,改名曰汇川桥(或名汇仙桥)。来仙阁就建立在大长河的矶石上。阁高20余米,木质结构,三层六角。角系铜铃,微风轻拂,叮咚有声。阁前有“来仙阁”三字匾额,两边有围墙,墙壁有碎花瓷砌成的大宇,一曰“天高地迥”,一曰“岳峙渊亭”。这是描摹来仙阁的周遭环境。20世纪80年代,我在贵阳市人民政府工作时,曾与文管会的同志几次到来仙阁实地调查,见楼阁破败,石基和围墙多处出现裂缝、…  相似文献   

2.
贵阳来仙阁,位于市东北郊的东风镇麦穰寨,距城中心区约18公里。麦穰寨前有由南明河与龙洞河交汇而成的大长河(又名大塘河)潆绕。其上有九眼桥,因涨水冲毁,后又建三硐桥,改名日汇川桥(或名汇仙桥)。来仙阁就建立在大长河的矶石上。阁高20余米,木质结构,三层六角。角系铜铃,微风轻拂,叮咚有声。阁前有“来仙阁”三字匾额,两边有围墙,墙壁有碎花瓷砌成的大宇,一日“天高地迥”,一日“岳峙渊亭”。这是描摹来仙阁的周遭环境。20世纪80年代,我在贵阳市人民政府工作时,曾与文管会的同志几次到来仙阁实地调查,  相似文献   

3.
<正>明代古建筑来仙阁,是1981年公布的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公布的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贵阳市东郊乌当(今东风镇)赵家庄南明河与龙洞河汇流处下矶石上,距贵阳城区16公里。来仙阁始建至今已450多年,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乌当民众在矶石  相似文献   

4.
《贵阳文史》2005,(4):i001-i001
贵阳铜像台原址在今中华中路与中华北路衔接处广场内。民国18年(1929年)贵州省政府在已撤老城北门月城原址上,建高约1米、直径50余米的圆台,环以石栏,向东、南、西、北四面各开一门,筑台阶以通上。台的正中央,筑高约5米的像座,其上竖身着西服、面南而立的周西成铜像。以后这里便名“铜像台”。  相似文献   

5.
胎仙阁小考     
钱谦益的《红豆三集》问世后,江苏常熟白茆红豆庄便成为过往人流连题吟之处。年与时移,此庄早在清康熙年间已经面貌全非。如今钱谦益诗提到的“碧梧”、“红豆阁”,荡然无存,惟余红豆树在野田中。人们在那里寻间钱谦益与其门生钱曾等人吟咏红豆的场所——胎仙阁。  相似文献   

6.
在辉县城东南一公里,有一座古代建筑,原名文昌阁,因阁顶覆盖琉璃瓦,故俗称琉璃阁。据旧志记载:“旧阁原在古城东南角,明万历五年(一五七七年)移建到县城东南二里许”。清咸丰年间又经重修。自建阁四百年来,这里经历了十次大小地震,它仍巍然屹立。  相似文献   

7.
<正>道教宗师吕仙蛇山上关于吕仙的传说很多,涉及他的建筑有吕仙亭、仙枣亭、纯阳楼和吕祖阁;吕祖阁内供奉着吕仙的卧像。晚清民国年间,不少香客专门来蛇山矶头朝圣,使吕祖阁香火很旺。1956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吕祖阁拆除。吕仙卧像迁入长春观,长春观遂将大士阁改称吕祖殿。“文革”期间卧像损毁。今天殿内的立、坐、卧三尊神像,都是1980年代后重塑的。  相似文献   

8.
1980年7月,渠县历史博物馆在距县城25公里处的天井乡一村民住房内,发现一通题为《游南阳清冷泉》的明代李白诗碑。该处原为唐初始创的名刹南阳寺(又名南阳阁)。南宋绍兴中(1131—1162)守关指挥徐明舍地扩建。明正统(1436—1449)初,云游僧果仙至此住锡,鼎建层楼,后兵毁殆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贵阳市的阁楼很多,尤其"四阁"较为出名。"四阁"分别是:老东门月城的文昌阁,威清门老城墙上的玉皇阁,普陀桥附近的灵官阁,省府路的皇经阁。贵阳曾经享有盛名的"九门四阁",如今贵阳市民对九门尚能数出大半,但"四阁"则一般只知道文昌阁而已。应当说,明清时期贵阳市的阁楼很多,只是这"四阁"较为出名。"四阁"具体是指文昌阁、皇经阁、玉皇阁、灵官阁。位于贵阳城内老东门月城的是文昌阁,  相似文献   

10.
甲秀楼     
倪少环 《文史天地》2010,(7):F0004-F0004
甲秀楼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河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由甲秀楼、涵碧亭、浮玉桥及南岸翠微园的拱南阁、翠微阁、龙门书院等组成。其主楼的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结构,堪称中国建筑史上一绝。四百年风雨沧桑,见证了西南一隅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蓬芃 《收藏家》2006,(2):3-6
好象已经形成了惯例,上海博物馆的大展总在一年的年尾开幕,并延续到新年的年头,似乎是期待将好事抢在最头里完成。继2002年成功地举办了“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之后,2003年,上海博物馆又接着举办了“淳化阁帖最善本”大展,2004年年末再接再厉,举办“周秦汉唐文明展”,连续三年无不是大展压阵。2005年,为祝贺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同时也是上海博物馆年末的压轴大展,上海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再度联袂推出“书画经典—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古书画精品展”。此次展览共展出古代书画精品103件,其中上海博物馆42件,北京故宫博物院61件,在数量上…  相似文献   

12.
黄浩 《贵阳文史》2006,(4):51-51
乌当协天宫位于贵阳市乌当区东风镇老场坝东北隅,祀关羽。因明代神宗(万历帝)加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故民间对“关帝庙”、“武庙”又称“协天宫”。协天宫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乾隆四十八年(1783)及嘉庆七年(1802)均重建,有碑记存宫内墙壁上。解放前改作乌当小学校舍,解放后东风乡政府在此办公。中共贵阳市委宣传部于1991年拨款将破旧的殿宇修复,改作“东风镇精神文明活动中心”。现为贵阳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乌当协天宫由正殿、两厢及戏楼组成一四合院,占地694平方米。正殿为三开间硬山青瓦顶单层砖木结构,通面宽14.…  相似文献   

13.
正2003年贵阳市政协迁金阳,市人民会场随之拆除,并在原址上建了新的大楼,过去的东岳庙和在原址上修建的人民会场彻底消失。东岳庙虽然已经消失,但这一段老故事却继续在流传。东岳庙和资善堂在今车家巷和颜家巷之间,是中华路上有名的道观和善所。太监重修的东岳庙东岳庙在老贵阳正街旁边,朝拜者很多,远近闻名,以致东岳庙所临的今富水中路北段,民国时期就叫东岳庙街。东岳庙建于明朝成化之前,具  相似文献   

14.
<正>松山位于东宁县南端,东与俄罗斯相毗邻,西南与吉林省珲春市相接,呈等腰三角形,面积10.44平方公里,约有两个东宁县城大小。松山也叫“松山划归林”。1860年依据《中俄北京条约》,双方商定在“对瑚布图河源山顶上,立界碑(木制)一个,上写俄国‘帕’字头”。1885年中俄商定按原址建石界碑,但俄方却暗地将原址向中方移进“四里有余”。由此新建石碑实际位置与历史文件不相符。至1999年中俄重新勘界后,双方商定新界碑依历史文件原址重立。至此,这块阔别114年的疆土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划归林由此得名。  相似文献   

15.
仪陇奎星阁     
座落在仪陇城南龙泉山头的奎星阁,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光绪十一年(1885年)秋进行重修。这座古阁系六边形五重檐穿逗型木结构建筑,占地144平方米,阁基建筑面积82.3平方米,上下共五层 通高18.6米,由下而上逐层缩小。六个角由内而外均施37——40厘米的内柱、中柱、外柱各一根,以支撑阁体。阁身每层设扶手木梯,楼层铺面木板。三十只藻角高翘空凌,翘角下悬挂银灰色小铁风铎‘清风吹拂。  相似文献   

16.
<正>1902年春天,贵阳士绅李端棻(苾园)、于德楷(仲芳)、乐嘉藻(采澄)、李裕增(福田,旗人)四人出于“谋黔省教育之发展,振兴贵州文化,培养新学师资以应教育发展之需求”的目的,在贵阳次南门外,利用雪涯洞、丁文诚公祠、黔军昭忠祠、来仙阁等一片老建筑群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中等师范学堂“贵阳公立师范学堂”。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自1905年起,  相似文献   

17.
先曾祖父蒋德钧(1852—1937),字少穆,湖南湘乡人。清光绪八年至十九年(1882—1893)任四川龙安府知府。在任11年,励精图治,兴利革弊,体恤民情,重教兴文,政绩卓著。在他“威行”“法行”“爱行”的治理下,龙安府一带,百姓安居,社会稳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太平景象。光绪十七年(1891),士民同建“郡侯少穆蒋公德政坊”,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18.
陈悦新 《华夏考古》2007,(4):146-150
四川北部地区广元、巴中、成都蒲江飞仙阁等石窟中约当7至8世纪出现了较多浮雕在洞窟壁面上的天龙八部群像。其布局为两种组合形式:一种有主次之别,龙众与阿修罗众的地位较其他部众突出;另一种似无次序之别。前者集中在广元和巴中石窟,时间大致在7世纪末至8世纪初;后者多见于巴中、蒲江飞仙阁石窟,时间大致在8世纪初叶以后。  相似文献   

19.
(《宋史》标点本卷二十二,徽宗四载:“绍兴五年四月甲子,(徽宗)崩于五国城,年五十有四,七年九月甲子,凶问至江南……”。而同书卷371王伦传则为“七年春,徽宗及宁德后讣至……。”那么究竟徽宗死讯什么时间传到江南呢?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08载“(绍兴七年正月)丁亥,阁门祗侯充问安使何藓,承节郎都督行府帐前准备差使范宁之至自金国,得右副元帅宗弼书,报道君皇帝、宁德皇后相继上仙……”。《宋史全文》卷20上、《中兴小纪》卷21、《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21、《三朝北盟会编》  相似文献   

20.
“甲秀楼两者”,为李独清先生生前所著《甲秀楼建修考》与《甲秀楼建修续考》。两者认为,甲秀楼不是建于万历十五年,而是建于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朱夔元重建阁无其事,复毁亦无其事,来凤阁非甲秀楼,而是其旁观音寺(今翠微园)中的阁楼;疑甲秀楼非江东之命名。以上三点,涉及甲秀楼及贵阳市的历史,作为后学的笔者,本着求实的精神,提出不同看法如下:一、甲秀楼创修于何年?便于讨论,将明万历《贵州通志》所记“贵阳十景”列下:“东山胜概”(按即今东山);“藏甲遗踪”(按在今六洞街原有山,山岩传说藏甲。今建海关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