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文史》2013,(7):42-42
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当法官要求金陵大学美籍历史学教授贝德士估计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时,贝德士教授回答说:“这个问题实在太大了,我不知道从何说起……”  相似文献   

2.
罗静 《世界》2003,(5):16-17
“55年前,我的母亲就生活在南京,那时她是金陵女子大学的一位钢琴教授。”3月20日上午,著名物理学家、美国达拉斯-得克萨斯大学副校长冯达旋博士在南京大学名誉校董的授职仪式及学术报告会上的开场白一下拉近了他与南京、南京大学的距离。在宁短短几天,冯达旋用他活跃的思维、智慧的语言和幽默的谈吐为南京大学和金陵中学的学子们开启了一扇思索人生与未来的大门。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我国名的物考古学、古字学和教育学专家,中山大学教授商承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为纪念商先生对祖国物、博物馆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经国家物局批准,定于6月12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举行“商承祚先生捐献物展”。商先生早年于1933年就教南京国立东南大学,1932年任南京私立金陵大学教授兼中国化研究所专任研究员。为纪念他在南京长期从事研究工作,并对我院物鉴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现发表其遗作《我与金陵大学》,以兹怀念。  相似文献   

4.
为纪念清初著名诗人,书画家龚贤逝世300周年,南京博物院于1989年9月11日举办了“龚贤艺术研究座谈会”.龚贤(1618—1689)又名岂贤,字半千,号柴丈.原藉江苏昆山人,自幼流寓南京,住清凉山麓,筑“半亩园”.他与当时寓居南京的著名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称为“金陵八家”.且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领衔于八家之首.三  相似文献   

5.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原名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五四后,推行平民教育。创办晓庄师范。陶行知改过两次名字,他原来叫陶文俊,青年时为崇拜理学家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后教育实践使他认识到应该是“行而后知”,  相似文献   

6.
文学源于生活。梁山泊一百零八个英雄好汉,有七位是江苏好汉,其中“建康金陵”的好汉有四位,他们的很多故事在南京地区流传近千年,但《水浒传》记叙甚少。“铁笛仙”马麟。小说只说他生长在金陵,是个“小番子闲汉”,未加详细介绍。但他在南京回民群众中传说甚多。北...  相似文献   

7.
谁都知道有一种药叫青霉素。在中国,"青霉素"这三个字是谁命名的?中国早期研制青霉素的是哪些人?一般人也许难以回答这些问题,而内行一听,立刻会想起樊庆笙教授。樊庆笙教授1911年8月4日生于常熟,先后在金陵大学和南京农学院任教60年,历任金陵大学教务长、南京农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他同时担任民盟江苏省委副主委、省政协第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南京曾涌现出不少篆刻家,他们精心创作,推陈出新,形成流派,并编集印谱.撰著印论,成为中国篆刻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在篆刻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明代南京著名印人有:印学鼻祖、吴门派开派宗师文彭、徽派创始人何震、梁袤、梁年、韩约素.甘(?)、宋珏、顾起元、文士英、徐霖等人.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为文征明长子,官两京国子监博士.明代篆刻、书画家.初学钟王,后法怀素,晚年全力倾于孙过庭.以篆、隶最见精粹.尤精篆刻,风格工稳,与何震并称“文何”.原作多牙章,请金陵人李文甫代镌.在服官金陵时得青田灯光冻石,乃多刻石章,开辟了篆刻史上新纪元.首开流派印章艺术之滥觞.文彭亦能诗,著有《博士诗》.何震(?—1605),字主臣,一字长卿,号雪渔.安徽新安(今江西婺源)人.曾居自下(南京),1606年病故于南京承恩寺僧舍.他是徽派创始人.宗他的有梁袤、吴忠等.间接师承或私淑者甚多.他与文彭谊于师友之间,“往来白下最久,……国博(文彭)究心六书,主臣(向震)从之讨论,尽日夜不休.”(周亮工《印人传·书何主臣章》)由  相似文献   

9.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位于南京国际安全区内的金陵女子大学是当时专门收容年轻妇女的难民所。金陵女子大学是由美国教会建立的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1930年金陵女子大学改称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但人们习惯上仍称其为女子大学。校园建筑设计古典优雅,享有“东方最美丽的校园”称号。但是,在63年前,侵华日军攻占南京之时,这所神圣美丽的校园却成了日军野蛮实施性暴力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0.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南京的金陵大学内迁成都,不过出于维护校产的考虑,该校一部分中、美籍教师留守南京。南京沦陷时期,金陵大学分别在成都和南京办学,致其治理结构发生调整。在校董会无法召集的情况下,校方进行了制度修补,虽然战前的治理架构未发生本质性改变,但是南京校园的办学及其校务机构的相对独立,使金陵大学形成“两地办学”的体制。“两地办学”体制维系并强化了南京各校的政治底线,使留守南京的教职员开办中小学教育与社会教育,坚持不向日伪当局立案,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  相似文献   

11.
刘禹锡的金陵怀古诗文/卞孝萱胡阿祥一提起南京,人们就会想到它龙蟠虎踞的地理形势和十朝故都的悠久历史。的确,“山川形胜、气象雄伟”的南京,因有“王者都邑之气”,故自古为英雄豪杰或乱臣贼子所注目;另一方面,跌宕起伏、物是人非的南京沧桑史,又曾令古往今来多...  相似文献   

12.
一、袁枚的诗好,日子过得更好 袁枚,字子才,是一个才子,成名很早。 赵翼曾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他在袁枚的诗集上题道:“子才果是真才子,我要分他一·斗米。”  相似文献   

13.
爱新觉罗永(?——1750年),字嵩山,别号延芬居士。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礼烈亲王代善第八子惠顺亲王枯塞第三子康良亲王杰书第五子康亲王椿泰之子康亲王崇安第三子。追封礼亲王、镇国将军。能诗善书。著有诗集《延芬室集》。《清史稿》说他“诗宗盛唐,书法赵文敏。晚年独居一室,不与人接,诗多散佚。”《雪桥诗话》则说“嵩山将军永,诗才绝妙。所居水云乡,山房颓坏,一日雨夜浸漏,至不能寝,因得句云:“自信平生多坦白,谁知一夜数移床。”可见其生活之清苦。永隐于酒,也善制酒。曾亲手制成桔酒赠与爱新觉罗敦诚。敦诚见酬以诗,…  相似文献   

14.
正2003年8月,我去拜望六朝史专家罗宗真研究员,1950年他从金陵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就在南京博物院工作。我们谈到了曾昭燏。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我还小,母亲有次跟来人悄悄谈到灵谷寺塔上跳下一个人,二十年后我才知道她们说的是曾昭燏。我母亲的舅公胡翔冬与胡小石同为李瑞清门生,交情深厚,而曾昭燏是胡小石的女弟子。  相似文献   

15.
王政 《古籍研究》2002,(4):79-82
卢仝作《月蚀诗》,韩愈亦作《月蚀诗效玉川子作》,两诗均为古体长篇百洋百余言,透示了唐人对月蚀现象的民间认识。卢、韩描述月蚀之“蚀”,思维起点都是“食”,是月亮被一种怪物吞噬下去了。卢诗说“八月十五夜,比并不可双。此时怪事发,有物吞食来。“韩诗说“月形如白盘,完完上天  相似文献   

16.
汇文书院     
汇文书院位于南京中山路169号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原是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传教士博罗创办的教会学校。首任院长是美国人福开森,后由美国人师图尔、包文继任。宣统二年(1910年),汇文书院与宏育书院合并为金陵大学堂,原汇文书院的中学堂遂改称为金陵大学附属中学,简称金大附中、金陵中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金陵中学师生大都西迁四川,办起万县金陵中学和驻蓉分班;留在南京的一小部分师生,在金陵大学留京护校委员会的支持下,先后办起了金陵补习学校、鼓楼中学、同伦中学和金陵中学。1946年,万县金陵中学和驻蓉分班迁回南京,与南京金陵中…  相似文献   

17.
“保罗”是基督教初创时期的一位杰出的传教士的名字。为了纪念他,教会便在其名字前面加上一个“圣”字,尊称他为“圣保罗”。世界各地以“圣保罗”命名的教堂比比皆是,而位于南京太平南路396号的圣保罗教堂则是南京城内现存最早的一处基督教堂。这座教堂原属于基督教圣公会派。该派于1909年由美籍传教士季盟济传入南京。1912年,季盟济等人在门帘桥大街(今太平南路)购地盖房,并于次年建成一座小礼拜堂,命名为“圣保罗堂”。1920年,季盟济从美国募集到一笔捐款,就聘请金陵大学的建筑师齐兆昌监造,陈明记营造厂承建,对旧堂进行了翻修改建,从而…  相似文献   

18.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江西临川人。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虽然是临川人,但是南京可算他的第二故乡。他曾三次游学南京国子监,在金陵为官八年。他一生撰写了著名的“玉茗堂四梦”,又称“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  相似文献   

19.
张蔚星 《收藏家》2011,(2):35-40
胡小石(1888-1962年),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又号夏庐,斋名愿夏庐,晚年别号子夏、沙公。江苏南京人,原籍浙江嘉兴。早年毕业于两江师范学堂,受到校长李瑞清的青睐,后到李家担任家庭教师。长期在国内各大学任教,历任云南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金陵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  相似文献   

20.
龚贤(1619~1689年)字半千,又字野遗,号柴丈人,半亩,江苏昆山人,在画史上被称作“金陵八家”之首。有关他的记载主要有张庚《国朝画征录》、周亮工《读画录》及诸多名家的诗题纪文等。龚贤一生处于动乱的年代,早年正值明末战乱,在外飘泊流离,曾与复社顾文治、方文等士大夫相交往,清军入南京后,他怀着“短衣曾去国,白首尚飘蓬。不读荆轲传,羞为一剑雄”的悲愤心情离开南京,往来于海安、扬州一带,在扬州居留十余年,其间观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