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1年12月2日,清华大学迎来了新校长梅贻琦。在做就职演讲时,寡言务实的梅贻琦却说出了一句此后广受推崇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此话可谓点睛,对于大学,师资可不是第一位么。不过大楼呢,恐怕也未必就无足轻重。  相似文献   

2.
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然而实际情形却是大学者,遍布大楼。而且每一座大学的建筑,都鲜明地刻着大学的历史和发展方向。当我们细数中国的百年大学时,还会发现,那几乎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无论是大学还是大学建筑,几乎用一个词——中西合璧——即可道尽。  相似文献   

3.
历代史志学家都非常重视史志编纂人员业务素质。唐代刘知几提出,史学家必须有才、学、识三长,清代章学诚指出修志也必须有三长,即“识足以断凡例,明足以决去取,公足以绝请托。”蒋皤则说:“妙运用之谓才,闳记览之谓学,精鉴别裁之谓识。有此,则书成名著;否则,经济虽充,徒为糜费,材料虽富,适滋芜杂。  相似文献   

4.
《吕氏春秋.开春论》:“周厉之难,天子旷绝,而天下皆来谓矣。”“谓”,高诱注:“谓天子也。”刘师培曰“高注,谓天子也。则高本谓作谒”。元刻本、明张登云刻本“谓”作“请”。  相似文献   

5.
引言 戊戌变法为晚清极惊心动魄的一幕,亦可说是满清帝国存亡的一个转捩。假如变法有成,中国未尝不能步武彼得的雄图,明治的富强。但是戊戌百日维新来得骤,去得也迅,以悲剧收场。近代学者探究此事,莫不孜孜于其失败之由,或谓帝后之冲突,或谓新党操之过急,或谓袁世凯卖主求荣,或谓有国际之背景(联俄派胜联英派),都言之成理,有所依据。但对于戊戌变法失败的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与中华民国大学院制(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国大学院制的夭折 据史料记载,大学制“试行伊始,反对斯起”,谓“本身不善”者有之,谓“人才不足”者有之,谓“经费困难”者有之,称“命名‘大学’,有蔑视普通教育的趋势”,“不符合中国文化”者也有之……除反对其制度外,也反对其设施,如设劳动大学、音乐院、美术学校等。在1928年2月召开的国民党M届四中全会上,即有两提案反对大学院制。所持主要理由是“觉得对它的政策没有足够的控制力”,但其时蒋介石刚复职,又因忙于“二次北伐”军事,对教育无法顾及,大学院、大学区制试行尽管道阻挠,但仍有进展。同年6月…  相似文献   

7.
渤海国在其发展到鼎盛阶段时,曾一度被中原王朝誉为“海东盛国”①。然其“海东盛国”之始称年代,由于文献语焉不详,因而至今无定说。目前较有影响的有四说:一谓始于渤海十世王仁秀世②:二谓始于渤海十一世王彝震世③;三谓始于渤海十二世王虔晃世④.四谓始于渤海十三世王玄锡世⑤. 按谓“海东盛国”始于渤海十世王仁秀世之说,似有臆测之嫌,故暂不轻从。而谓“海东盛国”始于渤海十二世王虔晃世之说乃读史之误,佟柱臣先生已经指出,故亦不赘述⑥。以下仅余二  相似文献   

8.
历代史志学家都非常重视史志编纂人员业务素质。唐代刘知几提出 ,史学家必须有才、学、识三长 ,清代章学诚指出修志也必须有三长 ,即“识足以断凡例 ,明足以决去取 ,公足以绝请托。”蒋则说 :“妙运用之谓才 ,闳记览之谓学 ,精鉴别裁之谓识。有此 ,则书成名著 ;否则 ,经济虽充 ,徒为糜费 ,材料虽富 ,适滋芜杂。”民国时期 ,吴宗慈先生更具体指出 :“方志工作岂易事哉 ?从作方志之人选言 ,其最低限度 ,非有三十年以上之旧学 (即掌故学 )根柢 ,不足以应付过去事物。非有现代化各科科学之充分常识 ,不足以融通现在之事物 ,而为未来事物植根基…  相似文献   

9.
“今天如何做大学教师”这个问题与对大学的理解是分不开的。什么是“大学”?这个问题可能有不止一个答案,我对大学的理解比较简单,即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是培养高质量公民的地方。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过这样的话:“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对于大学而言,比起大楼来,大师确实要重要得多。但大学之谓大学,还在于它有在此求学的学生。没有大楼或大师,大学还能存在;没有学生,大学就不能存在。只盯着大师,不重视学生,结果必然是既不会有大师,学生也被耽误了。因此,大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大学教师也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若无这个中心,大学便无必要,而大学教师也就无事可做。如果大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如何做大学教师的问题也就必须围绕着这个中心来回答。  相似文献   

10.
王世伟 《文献》2002,(1):137-153
一、尺牍释名及尺牍文献的起源 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七片部云:"牍,书版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牍,专谓用于书者."先秦时《周礼》、《仪礼》中多有版、方之词,皆牍之谓也.  相似文献   

11.
文仲  志山 《世界遗产》2010,(3):80-81
<正>吉胜久先生并非烹饪高手,其菜艺是讲以蔬菜展示慧心独具匠心独到的艺术才情——才艺之谓也,其菜品是指将蔬菜变为平常见不凡平淡见神奇的艺术品——艺品之谓也。称其"菜雕"艺术,则是相对于他的"纸雕"艺术而言。  相似文献   

12.
##正##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皇帝吟诵《黍离》时的惆怅感伤,甚至感动得自己也涕泪交流,没有人记录下他周围侍臣见到此情此景时的感受,但面对眼前场景,诚然让人不禁有古今之悲。洛阳,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词语,  相似文献   

13.
章学诚“论古必恕”说在史学批评上的价值陈鹏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篇里说:"凡为古文辞者,必敬以恕。临文必敬,非修德之谓也。论古必恕,非宽容之谓也。敬非修德之谓者,气摄而不纵,纵必不能中节也。恕非宽容之谓者,能为古人设身而处地也。"这种论古必恕的...  相似文献   

14.
“汉书艺文志曰 :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造字之本也。颜注曰 :象形谓画成其物 ,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 ;象事即指事也 ,谓视而可识 ,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 ;象意即会意也 ,谓比类合谊 ,以见指扌为 ,武信是也 ;象声即形声 ,谓以事为名 ,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 ;转注谓建类一首 ,同意相受 ,考老是也 ;假借谓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 ,令长是也。文字之义 ,总归六书 ,故曰 :立字之本也。”①“从现今掌握的考古资料来看 ,刻于龟甲兽骨上的殷代甲骨文 ,不但是中国最早的技术表现较为成熟较为精能的契刻艺术 ,而且无疑是中国最早的较为成…  相似文献   

15.
东吴惠氏,四世传经。包世臣《惠氏四世传经图跋》谓:“第一代为明经律和先生,名有声,原名尔节,号朴庵。明季以诸生贡成均。第二代为其子元龙先生;第三代为大令次子学士仲儒先生士奇,别号半农;第四代即征君栋,为学士之子,世所称定宇先生也,又号松崖。”学界推惠氏经学之创始者,或谓有声,或谓周惕,然于惠栋为集大成者则无异辞。士奇之学承前启后,实为惠氏学术之奠基者。  相似文献   

16.
奇才晶莹     
论同学之奇,九班是也:论同学奇之首,非晶莹莫属也。晶莹谓谁?乃汪晶莹之名也,女性,姓汪,名晶莹。长相晶莹剔透,内心“浑浊一片”。岂不怪哉?  相似文献   

17.
康熙雍正的五彩与粉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彩与粉彩都是在施过釉的器物上用各种彩色绘制经爐火烧造而成的。在晚近的说瓷书中,很少专谈粉彩,可能是把它列入五彩范围的缘故。但也有这种记载,例如: 陶雅:"康熙彩硬,雍正彩软。" 所谓"硬"软",陶雅解释说:"软彩者,粉彩也;彩之有粉者,红为淡红,绿为淡绿,故曰软也。惟蓝、黄亦然。" 饮流斋说瓷也说:"康熙硬彩,雍正软彩。硬彩者,谓彩色甚浓,釉傅其上,微微凸起。软彩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  相似文献   

18.
凌次仲藏钱竹汀、阮芸台尺牍一册,内有残札四页,有头无尾,据内容及笔迹,知为孙渊如札。札中不信西人推步之说,谓"后世之谈天有最不可通者,谓日大于地数倍,此西人之戏言,不过欲乱吾中法,而江慎修、  相似文献   

19.
郑观应别署罗浮待鹤山人,其诗集亦以《罗浮待鹤山人诗草》命名。罗浮,道教名山也;山人,郑氏自谓也;待鹤,等待仙鹤飞来驾之而去也。郑氏笃信道教,甚望得道成仙,故有此名号,复以此名为诗集名。另有《罗浮待鹤山房谈玄诗草》一集。两诗集虽然基本同名,但主旨却大异其趣。古人谓“诗言志”。两诗集皆言志,前者言入世之志,即“治国平天下”之道;后者言出世之志,即修行炼仙之道。  相似文献   

20.
褚少孙补《史记·滑稽列传》,书魏文侯时河伯娶妇事甚详,流传也甚广。殊不知其俗不独魏有,秦亦有之。《史记·六国年表》秦灵公八年“初以君主妻河”下小司马注曰:“君主,犹公主也;妻河,谓嫁之河伯”。检考旧籍,此风起源盖早。河为四渎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