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春菊 《世界》2005,(4):67-67
记者认识小军是在马尼拉菲律宾华人社团举行的一次大型就职典礼活动上。他在马尼拉的中国留学生中间也算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从上学到经商,丰富的经历使得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24岁更成熟一些。  相似文献   

2.
《铁军》2022,(8):16-17
<正>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隆重举行7月1日上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在香港会展中心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走上主席台监誓,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李家超宣誓就职。接着,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主要官员在李家超带领下宣誓就职。  相似文献   

3.
“照会”与中国外交文书近代范式的初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乾隆年间清政府逐步形成了外交文书的“天朝体制”。此项体制长期受到来华西人的挑战。鸦片战争后 ,英国等列强以武力和不平等条约为手段“解决”了这一问题 ,“照会”等近代外交公文范式初步形成。西方外交和文书体制对中国外交文书体制的硬性干预和强制替代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价值体系在中国的强力移植过程。  相似文献   

4.
南京国民政府“撤废不平等条约”交涉述评——兼评王正廷“革命外交”申晓云1929年国民党三全大会外交报告中,自谓:南京政府建立三年来,“抛弃消极应付”,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办理外交,以一系列“可载笔而书”的实绩,“打破列强压迫之局面,而建立恢复了国权之...  相似文献   

5.
面孔     
《南方人物周刊》2009,(52):10-11
政要崔世安出任澳门新特首12月20日上午,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区第三届政府就职典礼在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举行。在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监誓下,澳门特  相似文献   

6.
《纵横》2014,(7):F0002-F0002
2014年5月9日上午,高级资深外交官、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先生掬临中国文史出版社,为全体员工举行“我所亲历的中东外交”讲座。吴特使曾任中国驻沙特、驻埃及大使兼驻阿拉伯国家联盟首任全权代表,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等职,2009年起任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在40余年的中东外交生涯中,吴特使亲历了许多中国在中东外交方面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7.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931年12月,梅贻琦就任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他提出了这一深刻见解。  相似文献   

8.
温宪 《环球人物》2020,(1):11-11
2019年12月24日,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成都举行。中国总理李克强对这次会议的评价是“务实、坦诚、高效,取得丰硕成果”。会后,发表了《中日韩合作未来十年展望》。这个会议是2019年中国主场外交的成功范例。外交的成功因素不外乎“天时,地利,人和”。此次会议的“地利”因素尤为抢眼。中日韩三国都有着中华文明的古老基因,而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成都在三国都为人熟知,韩、日两国僧侣都曾在成都留下求法修行的足迹。  相似文献   

9.
李华清 《神州》2014,(8):177-179
奥巴马上台后,在对外战略上进行了重新定位和调整,先是从伊拉克、阿富汗撤军。然后是通过一系列的外交和军事活动高调“重返亚太”战略。同时,利用中国周边热点安全问题来强化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外交介入,以外交配和军事威胁,最大程度地挤压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外交空间。针对奥巴马政府东亚政策,中国应该积极通过外交和其他途径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各种威胁和挑战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0.
1934年底开始被中、日两国政府提倡,而在1935年上半年盛行一时的中日“亲善外交”(或称“道义外交”),在当时即扑朔迷离。此后研究大多对其持否定态度。本从外交策略的角度,阐述了国民政府在“道义外交”实施前所面临的外交困境以及国民政府为改变中日外交状况而实施“道义外交”的策略思路;对日本外务部门和关东军对“道义外交”的不同回应也进行了分析;对国民政府由于“道义外交”开展而面临日本军部和外务省两方面压力的状况作了描述。指出,从外交策略上看,不能排除它是国民政府对日外交政策和策略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调整,而不能将其完全视为本质性的卖国外交政策和策略。但是,它的实施和失败,既使国民政府的外交重新陷于了被动,也使国民政府的民族代表性遭到质疑。  相似文献   

11.
动向     
重点非洲攻略与中国崛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1月30日开始了他在半年内的第二次非洲访问。这是在去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高调举行之后,中国对非洲外交工作的乘胜追击。  相似文献   

12.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政府将欧美小国与欧美列强“一视同仁”,宁愿让欧美小国享受欧美列强从清朝攫取的除割地赔款之外的种种特权,也不轻易满足欧美小国提出的符合近代国际惯例的一些要求.这样,清朝对欧美小国的外交也不断丧权辱国.究其原因,在于清朝以传统的“天朝上国”思想来指导近代对欧美小国的外交;清朝对欧美小国外交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天朝上国”的体制,而不是保护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13.
徐硕 《中华遗产》2013,(5):114-129
外交也可以优雅,也可以“感情用事”,比如宋美龄的夫人外交。它不是蒋介石越洋操控下的“提线木偶”,也不是中美关系在一定时候的“必然产物”。宋美龄独特的魅力。对美国舆论产生强烈、感性而正面的影响,让总统罗斯福都感到失控。有些时候,她似乎不谈“外交”,只讲“私交”,却总是对国家政局产生影响。然而,夫人外交也不是“万能药”,一旦“势”变了,一切的魅力、才华与情谊都会统统失色。  相似文献   

14.
杨鸿柳 《神州》2020,(6):47-48
所谓从“知识”视角对新时代中国外交话语体系进行研究,就是分别从“知识构成要素”视角,对不同类别的新时代中国外交话语进行分析和认识,即从知识构成中的经验要素视角,认识“关于国际社会现象和事实是什么”的外交话语;从知识构成中的逻辑要素视角,认识“关于国际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和问题”的外交话语;从知识构成中的实用要素视角,认识“关于世界各国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以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发展,以造福于人类”的外交话语。  相似文献   

15.
周幼马 《纵横》2010,(4):14-17
“公共外交”是相对于传统外交而言的一种新型外交形式,作为一个术语被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然而,早在1936年7月16日,毛泽东接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美国医生乔治·海德姆时,中共的第一次“公共外交”活动就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16.
近日,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年度联合军事演习“金色眼镜蛇”在泰国举行。中国首次派出士兵参加此次军演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演练。由于该演习规模庞大,而且是美国和泰国传统的军事合作演习项目,中国军队获邀参加堪称中美军事外交合作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外交”与“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即便有个别成功的外交案例,但还是无法摆脱屈辱外交的形象。这除了中国国力衰弱的原因外,晚清政府外交观念的滞后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关于晚清政府的外交观念,以往文章已有所涉及,但一些问题还有待挖掘。笔者试图通过回顾晚清外交观念演变的脉络,探析晚清屈辱外交形成的的观念因素,从而深化我们对观念转变的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外交观念。  相似文献   

18.
韩国“代理第一夫人”角色的出现并非先例。在讲究对等原则的外交场合,如果出现“第一夫人”缺位的情况时,往往需要选择一位身份合适的女士来代替“第一夫人”进行接待陪同。在“代理第一夫人”的背后,是这些站在权力巅峰的领袖不为人知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南方人物周刊》2012,(41):92-95
自从艾森豪威尔以其孙子的名字将“卡托克廷山庄”命名为“戴维营”,人们对“旅居’有了明晰的认识。他曾在此与赫鲁晓夫举行高层会谈,表达遏制军事对手的共同愿望,也曾在此挥杆于高尔夫球场。事实上,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最早在这里度假疗养。多年间。美国总统在戴维营会见要人、疗养度假。戴维营,是总统的旅居度假地,也成为美国外交的独特舞台。  相似文献   

20.
塘沽协定订立后,日本外相广田推出“协和外交”,企图拉拢中国国民政府与日本实行“经济提携”。不久,军部和外务省又相继推行“武力外交”和“广田三原则”外交,均没有奏效。接着,佐藤尚武出任外相,推出“经济提携”、“日中亲善”的对华政策。以往,国内学界因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