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让妻子先不死”,廖丹伪造了医院的公章,4年间为妻子“骗”来了四百多次免费透析的机会。他觉得这哪儿是什么记者们想象的“凄美北京爱情故事”——“过日子,就这点儿事儿,咬着牙也得过”  相似文献   

2.
两年前我看了美国侦探小说家劳伦斯·布洛克的第一本书.之后陆陆续续地看了他的很多作品。一方面,我惊叹于他对自己的忍耐力,30年来,他用同样的叙述方式不断重复着同样的母题。他难道不觉得烦吗?另一方面,如谎言不断重复也会变成真理,当同样的叙述方式如复调般不断重现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一种世界观。所谓“华尔街日报体”不也是同样的意思吗?  相似文献   

3.
一个学生叫潘文满,读到高中了,语文水平仍然很差,错别字成堆,文章老写不通顺,记忆力也不好,脑瓜子似乎总不开窍,一篇百余言的古文他一个星期也背不出来。为此,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别名“半文盲”。这以后,他特别害怕语文课,连语文书都不愿意多看一眼,语文成绩更是江河日下,惨不忍睹。但他有一些优点:性格平和憨厚,从不和人红脸,而且动手能力特别强,善于制作一些小玩意儿,对物理实验着迷,特别对电学知识着迷。物理老师邓老师看他很勤快,就让他当物理实验课的“特别助理”。每次实验课,他都格外积极地帮老师准备器材,布置实验。看他兴致勃勃、认认真真的模样,邓老师觉得这孩子很可爱,以后会有出息的。  相似文献   

4.
儿子贪玩,对老师布置的写字作业,常常是乱涂乱画交差了事。有一天,妻子检查他的作业,看过之后,把他狠狠地骂了一顿,并罚他重写5页。不到10分钟,儿子便来交差,我惊异于他的“神速”,妻子接过一看,才知他每页只写了4个东倒西歪的大字。妻子气得扬手欲打,儿子却振振有词,辩道:“你要我写5页,并没要求每页要写多少个字!”我听后哭笑不得,妻子却咬牙切齿地训道:“你不把字写好,星期天哪也别想去玩。”到了星期天,我和妻子恰好都要加班,妻子便布置儿子:“做完老师留的作业,再完成10页字,字必须写在格子内,如果不认真完成,等着打屁股。”儿子不敢反…  相似文献   

5.
地理人生     
60年前,在明尼苏达州的斯蒂尔沃特镇,一个15岁的男孩跟着哥哥去看镇上的“伐木工人日”游行。哥哥的名字叫布鲁斯,是刚从二战归来的飞行员,带着从意大利买的徕卡相机,开始给花车拍照。弟弟看了一会儿,觉得没意思便走开了,去找更好玩的东西。他发现路边有一个小子正在对花车上的姑娘做鬼脸。“嘿,布鲁斯,”弟弟喊道,“你应该拍这个!”后来他借了哥哥的徕卡,照着画了张图,用几块镜片、一片废弃的透镜和好些塑料片做了一架相机。他拍的第一张相片是他的女友琳恩。  相似文献   

6.
妻子偶尔看姜丰的博客,这是当年大专辩论赛时代一位伶牙俐齿、口吐莲花的女辩手。十几年前在法学院我也是个出言不逊的辩士,以至于现在和妻子吵架也忍不住,以"请对方辩手注意"开头。辩论有什么用啊,据说口齿越伶俐,离婚越快当。  相似文献   

7.
热点网罗     
《南京史志》2014,(10):2-3
“眼盲老师”坚守讲台 妻子就是他的眼 四川西昌茶叶村小学,44岁的马建华是唯一的老师,已坚守14年。6年前他不辛患上眼病,几近失明。爱人成了他的眼睛,每天扶着他爬土土坡站上讲台,守在学生身边手把手教孩子们书写,夜晚在烛光下批发作业……为这对夫妻的坚守点赞!  相似文献   

8.
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是极有名的。民间有“三岁看老”的俗谚,这话是否适合孔融?那得看你怎么理解这个“让梨”的故事了。如果你觉得让梨体现了这孩子的孝悌谦让,那显然不适合,因为长大后孔融发表了许多怪诞、反人伦的议论。譬如他说,孩子和母亲的关系就像东西放在容器里,一旦倒出,就和容器没关系了,所以并不用怎么感恩;至于父亲,更不值得一提,他之所以生我,不过是“情欲发耳”一别说在那个以孝治天下的时代,即使今天,这话也极其刺耳。  相似文献   

9.
晚饭后正看电视,儿子的班主任摁响了门铃,一脸的严肃。心中忐忑:儿子又犯事了不成?这小子总给我惹麻烦!果然。班主任落座后直奔主题:你儿子早恋了!接着细数儿子早恋的种种表现,诸如与那个女同学形影不离亲密无间之类。临别,班主任叹道:“还有不到半年就要高考了,快点管管他吧,再这样下去,不用说重点大学,就是普通高校也进不了的!”妻子踢开儿子的房门,气急败坏地训斥儿子,声色俱厉。没料到,一向乖巧的儿子不但不听,还振振有词地反驳:“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俩不影响学习,不出格就行了,多管闲事儿!”妻子气得直跺脚,又拿儿子没办法,就出来…  相似文献   

10.
杀狗劝夫     
从前,有一人家,三弟兄都已各自成家立业。大哥、二哥都很和睦,唯独老三跟哥嫂们合不来,终日在外面吃吃喝喝,时间一长,交上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亲密朋友。媳妇劝他说:“‘再吵也是一家人,再好也是外人’,你还是和大哥、二哥处好一些,将来有什么困难也好跟他们商量。”可是老三不听。妻子看看老三成天和几个酒肉朋友鬼混,心里很着急,就想出了一个办法:趁丈夫不在家,她买来一条狗杀了,给狗穿上衣裳裤子,然后丢在花园里。这天,老三刚回到家,妻子就慌慌张张的对他说:“我们家闯祸了,不知是什么人在我家花园里杀了人,现在尸体还摆在那里,你看怎么办?”  相似文献   

11.
儿子滨滨五岁多了,是个典型的独独子(我和妻子都是独生子),自然而然地,他就有一种家里的一切都属于他的观念:他的玩具不允许其他人动,他的书籍不让其他人随便翻看,就连家里买点什么好吃的,也都是由他先尝尝。对于儿子的这种举动,开始我们还觉得好玩,可慢慢地觉得越来越不对劲。  相似文献   

12.
高高的鼻子、厚厚的嘴唇、清癯的面庞、透露着聪颖的目光、和那使人过目不忘的垂肩长发,普通话虽很不标准,却以那坦率的应答,略带腼腆的表情和轻柔的语调,使人感到他很随和亲切。这就是台湾漫画家给我的第二印象。 “一生要做的一件事 就是画漫画” 1948年生于台湾漳化的蔡志忠,从小不仅喜欢看漫画书,还喜欢自己编故事,自己画。15岁那年,他觉得自己“画得和那些已出版的书的水平很接近”了,他试探着将所画的几幅画向出版社投搞。没想到出版社很快回信,称其画得很好,邀其到社里上班,专司漫画。“我在七八岁时就做了人生计划,一生要做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13.
拜年(汉族)     
有个憨姑爷要到老岳母家拜年,妻子怕他闹笑话,为他借了一件新衣服。临行前,妻子再三叮嘱他:到我家以后,你就照我教你的说,就不会闹笑话了。到了岳母家,岳父将他迎进屋去,一看这穿戴齐楚的姑爷,满心欢喜,不由得问起那件新衣服,姑爷答道:“此布是苏州买的漂白布染制而成。是一丈二尺宽的布,是铜钱厚的布,是三年磨不破的布……”岳父一  相似文献   

14.
两年前,有一天李春光同志到我家来,说起胡耀邦怎样处理傅聪回国演奏的情况。我在听了之后,认为应该设法公开发表。为此目的,我请他把情况写出来给我。他一回家就写。2001年8月15日晨写完,17日寄出。18日我收到。不久,他又去美国了。原先我对他说,我打算根据这个材料,自己写成文章拿出去发表的。所以在材料前李春光同志写了“光远同志参考”六字。可是看过之后,我觉得还是就用他本人所写的文字为好。我觉得他对事实写得具体真实,并且从他叙述的傅聪回国演奏一事前前后后处理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胡耀邦同志的为人,看出他(胡耀邦)处理问题既有高度的原则性,又有高度的灵活性,可以看出他处理事务的精神和方法。请读者们特别注意这篇文章中,李春光同志所叙述的赵沨看了他写的那封不少于四千字的给胡耀邦的长信之后,劝他“不要去批评胡耀邦,你把那些话统统删掉罢”时,李春光回答说“据我所知,耀邦是可以批评的。”我认为这篇文章有史料价值,希望全文刊登。  相似文献   

15.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注者甚多,我们读了之后,有两点不同意见,现提出商榷。一、关于“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两句的注释。我们所看到的,都以为“漫卷诗书喜欲狂”是写杜甫自己,这是不妥的;甚至还有人以为,“愁何在”也是指的杜甫本工,这就更不对了。我们认为,杜甫在“剑外忽传收蓟北”,喜极而“涕泪满衣裳”的时候,再看看妻子的情况是怎样呢?她经历了多年的战祸,这时听到了胜利的消息,也异常高兴,平日的愁苦已完全、消失,不知到何处去了。很明显,“愁何在”指的是妻子,而不是说杜甫自己。“漫卷诗书”、“喜欲狂”,说的都是妻子,这是对妻子在收拾诗书急欲回故里的极为具体生动的描述。“漫  相似文献   

16.
韩锋 《纵横》2003,(12)
叶楚伧字小凤,笔名“叶叶”,有时写作“东江一叶”。辛亥北伐,叶在姚雨平幕下任秘书,驻上海龙华寺时,我和叶住在一处。那时天气寒冷,又没有火盆设备,因此大家都早寻黑甜好梦。叶独自燃洋烛,在烛下观书不辍。我从远望他看的什么书,原为《三国演义》,不期失声笑起来。叶已觉得,问我为什么发笑?并说:“您大概不懂得这书的好处。这书是典籍中的珍珠,是令大人先生、樵夫牧竖一齐俯首下拜的好书啊。您看,叙赤壁之战时,看‘周郎今夜成大功也’八个字,皆天声人语。接着‘再不能临阵讨贼矣’一句,我以为胜读前后《出师表》万倍。”我听了,也点头表示…  相似文献   

17.
去年年底热映的香港电影《扫毒》,有这么一个桥段。警察苏建秋抛家舍业在贩毒集团内部做了5年的卧底,终日与毒贩厮混,连妻子怀孕也无法回家探望,这让他觉得自己活得不像一个人,因而内心备感煎熬。警局上司劝他:“捉住大毒枭八面佛,你就能归队。”无奈之下,苏建秋只有继续跟进,赴泰国执行最后一次任务。不料,泰国警局内部有毒枭的内应,苏建秋的真实身份差点就暴露了,他逃过一劫后再次要求回到香港,仍被上司拒绝。  相似文献   

18.
一位老友几天前被人杀伤住进重症监护室,至少有5个朋友向我通报了这一消息,结束前总不忘捎上一句:“你多年前预言他会因他的儿子而遭遇大祸,终于应验了!”对于这迟早要发生的悲剧,我一点预测成功的成就感也没有,相反有种忍不住的悲凉。我不会算命,我只是从一些小细节中推测——我总觉得这位朋友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和教育,会出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画家裴庄欣曾在1994年重回西藏,尽管由于物质文明和商品化的进程,熟悉的环境变化了,但是他觉得“并没有失落感”。这一次他没有去拉萨以外的地方,虽然有点怅惘,但是他说“并不悲伤”。他觉得“连我自己都变了,连自己也不是中国国籍了,为什么要求这里的一切不会改变?”他说“我们没有必要感叹中国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从前有个男人,他成亲后,妻子生了个男孩,取名叫张理,一家人日子过得挺美满。不料,结婚三年时,妻子得了一场大病,尽管男人精心照料,妻子的病仍然一天比一天重。妻子知道自己的病治不好了,便对男人说:“我的病好不了罗,希望你看在我们夫妻一场的情分上,好好抚养张理。”没过多久,妻子就病死了。一个男人家,带着个一岁多的婴儿,又要做活,又要料理家务,日子非常难过。众人都劝他再娶个老婆,但他说:“不是我不想再找个人,就怕后娘对孩子不好,一想到张理和他娘,我就不想要呀!”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